APP下载

孔结构对软碳负极储锂性能的影响

2022-07-07王宇作卢颖莉阮殿波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微孔倍率充放电

锂离子电池(lithium ion batteries)是一种“摇椅型”的二次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等优点,是未来电动汽车的核心能源动力装置

。为了助力实现碳中和及碳达峰的双碳目标,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缩短其充电时间,从而缓解用户的里程焦虑,是当前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

。这就不仅需要对现有的电池管理技术和模组设计进行改进,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单体电芯的快充能力。负极材料是制约单体快充能力的关键,因此亟需提高负极材料的储锂反应动力学,并抑制快充过程带来的析锂风险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开创治水保安兴水富民新局面…………………………………………………………… 纪 冰(1.14)

③⑬⑰⑲㉒㉓㉔㉘ ㉝[加]威 廉 ·莱斯:《满足的限度 》,李永学译,商务印书馆 2016 年版,第 13 ~26、42、145、37、2、115、8、135、6 页。

石墨是当前锂离子电池主要的负极材料,在充电过程中可与锂离子形成不同阶的插层化合物,具有反应电压低、库仑效率高、导电性能高等优点

。但石墨紧密堆叠的层状结构导致锂离子的固相扩散系数较低,扩散距离较长,限制了其倍率性能。基于此,无定形的碳材料,即软碳和硬碳,逐渐成为快充型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研发方向。其中,软碳的微观结构包括无定形结构、乱层结构及石墨化结构,其石墨层间距较大,并具有大量的储锂活性位点,适合高功率的应用需求

;相较于硬碳,软碳的首次库仑效率较高、不可逆容量较小,更具实用价值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软碳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者们进行了许多尝试,发现提高软碳的孔隙率有利于其可逆容量的提升

。Kim 等

采用磷酸对石油焦基软碳进行造孔处理,将其可逆容量由337 mAh/g提升至397 mAh/g。然而,孔隙增加所带来的影响往往并不仅是有利的,也会增加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导致较低的首次库仑效率。因此,需要对软碳孔结构与其电化学性能的构效关系进行深入解析。

鉴于此,本论文通过对软碳的前驱体材料进行优选,制备了具有不同微孔结构的软碳材料,并采用CV、GCPL、EIS、GITT 等电化学分析方法解析了其对软碳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孔对软碳形成SEI膜过程中的分解反应贡献较小,当软碳中存在适量的微孔(63%)时,可以在不对其首次库仑效率及循环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同时,增加吸附反应机制的容量贡献,并提高储锂过程的反应动力学。

立方格域数据中的每一点模拟滚球的滚动轨迹,如果球体和接闪器发生接触,则计算下一点;如果未发生接触,球体内的立方格域数据标志为1,如此循环,直至计算完所有的点。保留立方格域数据标志为0的点,通过Delaunay法构造平滑曲面,该曲面就是接闪器的联合保护范围。模拟滚球的算法流程如图4所示,最终接闪杆的计算模拟效果如图5所示。

1 实验方法

1.1 材料制备

本论文中的软碳样品均采用相同的工艺制备为电极,具体为:以去离子水作为溶剂,混合一定质量的活性材料/导电炭黑/羧甲基纤维素(CMC)/丁苯橡胶(质量比为90∶5∶2.5∶2.5),制备为电极浆料。随后,将电极浆料刮涂至铜箔集流体上,并在100 ℃的烘箱中烘干12 小时,获得软碳负极。在手套箱中组装扣式电池(CR2032)用于电化学表征。工作电极为直径12 mm 的软碳负极冲切圆片,活性物质面载量为3~4.5 mg/cm

;对电极/参比电极为锂片;电解液为商用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1 mol/L LIPF

/EC/DEC,体积比1∶1))。采用电化学工作站(Biologic VSP)进行循环伏安(CV)及交流阻抗(EIS)的测试。采用恩智充放电测试仪(NGI N5608)进行恒流充放电及电化学滴定测试。

1.2 材料表征

另一方面,两类软碳的循环伏安曲线分别在0.1 V 和1 V 附近,出现了两对氧化还原峰,说明其具有两种可逆的储锂机制,该结果也与其恒流充放电曲线斜率的变化一致。最近的研究表明,碳材料的储锂机制遵循“吸附-嵌入”的模式

:其中,1 V 附近的氧化还原峰为锂离子的吸附反应,对应于恒流充放电曲线高电位处的斜线,是锂离子在软碳的缺陷、边缘的吸附存储过程,而0.1 V 附近的氧化还原峰则为锂离子的嵌入反应,对应于恒流充放电曲线低电位处的平台,是锂离子在软碳石墨化结构中的嵌入存储过程。通过辅助线的方法,对JSC 和R-SC 的恒流充电曲线进行进一步的解析,以评估两类反应的转换电位(

)。如图3(c)和3(f)所示,J-SC 和R-SC 的

分别为0.33 V 和0.31 V,吸附容量占比分别为44%和47%。这说明微孔也可以作为吸附反应的活性位点,从而增加可逆容量。基于此,R-SC 的可逆容量可以达到291 mAh/g,显著高于J-SC(251 mAh/g)。

1.3 电化学测试

本论文优选了锦州针状焦和日本JEF针状焦作为前驱体,通过碳化、粉化及过筛等处理制备了具有不同孔结构的软碳,其过程为:将针状焦放置于管式炉中,在氩气气氛下进行碳化储锂,碳化温度均为1500 ℃,碳化时间则为2 小时。待冷却至室温后,对碳化后的黑色产物进行破碎处理,并经过200 目过筛,从而获得软碳样品。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类针状焦具有相似的杂质含量,锦州针状焦的挥发分、灰分及硫含量分别为4.1%、0.29%和0.03%(均为质量分数,下同),而日本JEF 针状焦则为4.7%,0.18%和0.04%,且在所用碳化温度(1500 ℃)下均可有效去除。

2 结果与讨论

本文采用两类针状焦(锦州针状焦和日本JEF针状焦)为原材料,制备了具有不同孔结构的软碳材料,分别将其命名为J-SC 和R-SC 以便于描述。图1(a)~(d)展示了它们的SEM 照片,可以看出经过碳化、粉化、过筛处理后,J-SC和R-SC均展现出了针状焦碳化衍生软碳的典型形貌,粒径为10~30 μm;同时在其边缘处可以观察到石墨片层堆积的层状结构,反映了软碳可以石墨化的本质。图2(a)展示了J-SC 和R-SC 的XRD 表征结果,可以看出两类软碳的(002)晶面峰均出现在25.6°,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石墨层间距(0.348 nm,根据布拉格衍射方程2

sin

=

),并高于石墨(0.335 nm),表明其有利于锂离子在材料中的固相扩散。图2(b)展示了J-SC 和R-SC 的Raman 表征结果,可以看出J-SC 和R-SC 的Raman 光谱均具有两个典型的特征峰,分别位于1350 cm

(D模)和1580 cm

(G模),对应着碳的SP

和SP

杂化

;而它们的峰强比(

/

)分别为1.04 和1.03,表明两者具有相似的晶格缺陷程度。图2(c)展示了J-SC和R-SC的氮气等温吸脱附曲线,可以看出两类软碳均具有Ⅳ型吸脱附曲线。其中,J-SC的比表面积为8 m

/g,而R-SC的比表面积较高(9.7 m

/g)。图2(d)则展示了J-SC 和R-SC的DFT孔径分布曲线,可以看出两类软碳的孔径分布曲线均在相同位置出现峰,说明它们具有相同孔径的纳米孔,包括约1.8 nm 的微孔及5~20 nm的中孔。然而,J-SC和R-SC的微孔含量却有明显的差异。其中,R-SC的微孔含量(微孔孔容/总孔容)高达63%,几乎为J-SC的一倍,说明前者较高的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贡献。上述表征结果说明,优选的两类软碳材料具有相似的形貌、石墨层间距和晶体结构,但不同的孔径分布。因此,可采用它们作为模型材料,分析孔结构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学生在桌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摆法,有的同学从桌面上转移到空间试探,自然地就由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思维豁然开朗。

图3(a)和图(d)分别展示了J-SC和R-SC在0.1 C倍率(1 C=372 mA/g)下的恒流充放电(GCPL)测试结果,充放电区间为0.01~2 V(

.Li/Li

)。可以看出,两类软碳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电解液的分解反应

,均展现出了较大的不可逆容量;而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分解产物沉积在电极表面,形成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阻碍了电解液的进一步分解,库仑效率迅速上升(约100%)。通过循环伏安(CV)测试可以进一步验证上述过程。如图3(b)和(e)所示,在首次扫描过程中(0.1 mV/s),两类软碳的循环伏安曲线均在0.8 V 附近,出现了对应于SEI 形成反应的还原峰;而在第5 次的扫描过程中该还原峰消失,表明电解液的分解得到了有效抑制。对两类软碳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进行计算,J-SC 的首效为70%,而R-SC 的首效为74%,表明R-SC 的电解液分解量较少。一般来说,较高的比表面积会增加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的接触面积,导致更低的首效。但上述两类材料的首效与其比表面积成反比,说明不同纳米孔对SEI形成反应所需的电解液分解量不同,而微孔对该过程贡献较少,这可能是源于微孔的“去溶剂化”效应。该结论可以通过计算两类软碳材料的t-plot外部比表面积(除微孔外的比表面积)得到进一验证。其中,J-SC 的t-plot 外部表面积为5.7 m

/g,而R-SC 的t-plot 外部表面积仅为4.2 m

/g。可以看出,t-plot外部表面积与软碳材料的首效成正比。

X 射线粉末衍射(XRD)用于表征软碳材料的晶体结构,仪器为Philips X’pert Prosuper,辐射源为Cu K

(

=0.15418 nm)。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用于表征软碳的微观结构,仪器为Jobin-Yvon Labram HR 800,激光光源为He-Ne(

=632.8 nm)。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用于表征软碳材料的表面化学性质,仪器为Thermo Scientific K-Alpha instrument,辐 射 源 为 单 色Aluminum(Al)的K

射线,能量为1486.6 eV,并以碳信号284.6 eV对元素的结合能进行校准。氮气等温吸脱附仪用于表征软碳的Brunauer-Emmett-Teller(BET)比表面积,仪器为Micromeritics ASAP2046,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孔结构进行解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U5000)用于表征软碳的微观形貌。

图4(a)、(b)比较了J-SC和R-SC在不同倍率下的恒流充放电曲线。可以看出,R-SC 具有更为优异的倍率性能。当充放电倍率由0.1 C 增加至5 C时,J-SC 和R-SC 的放电容量分别为52.5 mAh/g和86 mAh/g,对应的容量保持率为21%和30%。采用不对称的恒流充放电,对软碳样品进行测试以分析其快充能力,充电倍率为(0.2、0.5、1、2、5 C),放电倍率均为0.1 C [图4(c)、(d)]。可以看出,在5 C的充电倍率下,J-SC和R-SC均可在5 min内完成充电,充电后的荷电状态分别为17%SOC和38%SOC;而在随后的0.1 C放电过程中可释放的容量分别为55 mAh/g和116 mAh/g。R-SC同样展现出了更优的快充能力。

图5(c)比较了两类软碳样品在0.4 V 电位下的EIS表征结果(扰动频率为100 mHz~100 kHz),并通过等效电路模拟的方法对其进行解析。可以看出,EIS谱图均由中高频区的两个半圆弧及低频区的斜线组成

。其中,高频区的半圆弧对应等效电路图的

//

并联单元,代表锂离子在SEI 膜中的扩散过程(

为扩散电阻,

为SEI 膜阻抗的相位角);中频区的半圆对应等效电路图的

//

单元,代表锂离子在电极材料界面的电荷转移过程(

为电荷转移阻抗,

为双电层阻抗的相位角);低频区的斜线对应等效电路图的Ws 单元,代表锂离子在软碳中的扩散过程,其斜率(

)反映了扩散阻力的强弱;而极高频区处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对应着等效电路图的

单元,代表了扣式电池的接触电阻。从拟合结果中发现,尽管J-SC和R-SC具有相似的

(0.77 Ω 和0.79 Ω)和

(17.9 Ω 和18.8 Ω),但J-SC 的

为0.48 Ω, 是R-SC(0.29 Ω) 的1.7倍。该结果与GIIT的表征结果一致,说明J-SC中的电解液分解反应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电极钝化现象,阻碍了锂离子在孔隙中的传输,而具有丰富微孔结构的R-SC 的钝化现象较弱,进一步证明了微孔对SEI 形成过程中的电解液分解贡献较少。最后,图5(f)比较了J-SC 和R-SC 在0.1 C 下的循环性能(电位区间为0.01~2 V,

.Li/Li

),可以看出两类软碳均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相较之下,R-SC的衰减速率较慢,约为0.06%/次,而J-SC的衰减速率则为0.08%/次。

4 结 论

本论文以优选的针状焦作为前驱体材料,制备了具有相似形貌、相同层间距和晶格缺陷程度,但不同孔结构的软碳材料,并系统研究了孔结构对软碳储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JEF针状焦是理想的软碳前驱体材料,其结构中的微孔(含量高达63%)对于储锂性能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首先,微孔对SEI形成反应中的电解液分解贡献较小,不会导致首次库仑效率的降低,同时可以避免电极的钝化现象,提高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其次,微孔可以作为储锂活性位点,提高锂离子在软碳中的扩散系数,并增加具有快速动力学特性的吸附反应容量贡献,从而达到较高的可逆容量和倍率性能的。该研究为软碳材料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1] NAYAK P K, YANG L T, BREHM W, et al. From lithium-ion to sodium-ion batteries: Advantages, challenges, and surprises[J].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8,57(1):102-120.

[2] SCHIPPER F, AURBACH D. A brief review: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J]. Russian 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2016,52(12):1095-1121.

[3] CHOI S, WANG G X. Advanced 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2018,3(9):1700376.

[4] LIU Y Y, ZHU Y Y, CUI 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wards fast-charging battery materials[J].Nature Energy,2019,4(7):540-550.

[5] BABU B, SIMON P, BALDUCCI A. Fast charging materials for high power applications[J].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2020,10(29):2001128.

[6] AZUMA H, IMOTO H, YAMADA S, et al.Advanced carbon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cell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1999,81/82:1-7.

[7] ZHANG S S. Dual-carbon lithium-ion capacitors: Principle, materials,and technologies[J].Batteries&Supercaps,2020,3(11):1137-1146.

[8] FANG M D, HO T H, YEN J P, et al. Preparation of advanced carbon anode materials from mesocarbon microbeads for use in high C-rate lithium ion batteries[J]. Materials, 2015, 8(6): 3550-3561.

[9] JO Y N,PARK M S,LEE E Y,et al.Increasing reversible capacity of soft carbon anode by phosphoric acid treatment[J]. Electrochimica Acta,2014,146:630-637.

[10]WANG D, ZHOU J S, LI Z P, et al. Uniformly expanded interlayer distance to enhance the rate performance of soft carbon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J].Ionics,2019,25(4):1531-1539.

[11]孙方静, 韦连梅, 张家玮, 等. 锂离子电池快充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评价方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7,6(6):1223-1230.SUN F J, WEI L M, ZHANG J W,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lithium-ion battery fast-charge graphite anode material[J]. 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6(6):1223-1230.

[12]WANG J, LIU J L, WANG Y G, et al. Pitch modified hard carbons as negativ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J]. Electrochimica Acta,2012,74:1-7.

[13]赵清江, 张贵锋. 硬碳的预锂化及其电化学性能[J]. 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10(6):2112-2116.ZHAO Q J, ZHANG G F. Prelithiation of hard carbon and its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J]. 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10(6):2112-2116.

[14]VELURI P S, KATCHALA N,ANANDAN S, et al. Petroleum coke as an efficient single carbon source for high-energy and highpower lithium-ion capacitors[J]. Energy & Fuels, 2021, 35(10):9010-9016.

[15]ALVIN S, CAHYADI H S, HWANG J, et al. Revealing the intercalation mechanisms of lithium, sodium, and potassium in hard carbon[J].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2020,10(20):2000283.

[16]YU F D, QUE L F, WANG Z B, et al.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ball-in-ball hollow microspheres for a high performance layered Li-rich oxide cathode material[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7,5(19):9365-9376.

[17]SHAN X Y, WANG Y Z, WANG D W, et al. Armoring graphene cathodes for high-rate and long-life lithium ion supercapacitors[J].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2016,6(6):1502064.

猜你喜欢

微孔倍率充放电
CJ/T 263—2018水处理用刚玉微孔曝气器
微细电火花微孔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池塘微孔纳米增氧技术应用
提高循环水浓缩倍率的措施研究
改良小切口手术根治腋臭72例疗效观察
蝴蝶效应的数学模型
采取多种控制技术延长阀控电池寿命
多用电表的内阻与档位关系
高功率钛酸锂电池倍率及低温性能研究
防爆蓄电池机车智能充电硐室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