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创新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探讨
2022-07-07令凡陈利雄朱李春明俊超张霞李新凯翁雄
令凡 陈利雄 朱李春 明俊超 张霞 李新凯 翁雄
摘 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村发展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下,农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重要。分析了农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挑战,概括了农业技术创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从农业技术创新路线、载体搭建、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打造新型农业技术力量、支撑引领全面乡村振兴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农业技术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1.036
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这一切充足的准备都是为了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任务最艰巨最繁重,基础最广泛最深厚,后劲和潜力最大。农村全面进步、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而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日益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发展阶段,农业技术创新在全面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越发重要。乡村振兴所涵盖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内容都与农业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必须通过科学规划、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和有效机制来保障,才能确保农业技术创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 农业技术创新在全面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挑战
1.1 形势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乡村必须实现全面振兴。2021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已经如期按计划完成。要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农业技术创新,依靠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及以色列等国的先进农业技术,依赖全面乡村振兴。历史关口已经出现在中华民族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道路上,国际国内形势日益纷繁复杂,以美国为首的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保护主义蔓延,我们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面临西方的全面打压,国外敌对势力公开表示不能让中国人民过上像他们一样的好日子,在此背景下,要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必须补短板、强弱项,必须协调好城乡共同发展,做到内外经济双循环,必须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卡脖子”科技问题。只有坚持和依靠农业技术创新,在“三农”建设中充分发挥其支撑引领作用,才能实现乡村振兴“20字方针”总要求,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走出一条中国农村特色的农业技术创新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
1.2 任务
1)首要任务是推动农业由弱变强。中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在告别了以人力和畜力为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势下,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只能是科技創新。农业质量效益的提高,传统产业的改造,绿色农业的发展,智慧农业的建设,农作物种子和畜禽良种等一系列亟需科技攻关的“卡脖子”问题,等不来,要不来,只有靠农业技术自立自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在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把握主动,立于不败,才能确保农业产业不断升级,确保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重要任务是推动农村由静变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的形势下,加上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乡村更安静的新型农村已经形成。但民居布局混乱、道路不通畅、鸡鸭满天飞、垃圾到处放、文化不丰富的空心村也大量存在。如何以科技引领农村改革和协调发展,如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如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更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3)主要任务是推动农民由穷变富。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120元,实际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398元,实际增长16.3%;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43倍。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英明决策,组织实施了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奋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而且这些人员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的广大农村地区。小康路上不能少一个人,贫困人口脱贫后的主要目标是致富,是增加收入,是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良品种大规模推广和农业生产基础能力提升,以及污染治理、水土修复、数字乡村等都需要科技创新来支撑,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确保实现由富变强目标,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1.3 挑战
在农业农村领域摆脱计划经济实行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的今天,什么产品畅销农民种什么,什么产品值钱农民种什么,农业技术成果转化选择的主动权在农民手中,技术创新的方向由市场决定。一些由政府主导推动的特色农业项目,如果不能因地制宜,结果多半会成为劳而无功的“政绩”工程。当前,常规技术、产量技术及生产技术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流,高新技术、高品质技术及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缺乏。从统计层面分析,来自于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类高校研发的农业技术成果并不少,而且有些技术还走在了世界农业技术创新的前列,但是,能够有效转化的、与产业振兴直接相衔接的、农民易于掌握并能够很快见到经济效益的农业技术供给不足。不断提升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刺激农民和消费者越来越高地需求绿色有机的农产品,因此,基础农业技术的普及和特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为目前农村农民发展的主要需求。现行的农业技术管理及运行体制,导致了农业技术创新应用与农业农村需求市场的严重脱节,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职责不明确,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形成,反馈机制缺乏有效沟通,浓重的农业技术创新管理行政化,严重阻滞了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造成农业技术研究资源浪费。
1)创新主体的挑战。一般而言,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农业企业或农民,因为他们直接参与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是农产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并且能够通过市场需求反向刺激农业技术创新。但现实挑战表现为农业企业基础薄弱、现代化程度较低、科技研发能力不强。广大的农民群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又限制了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甚至是对新技术的接收态度和接受能力都有限。加上农业技术创新投入大、周期长,对于资金实力较弱的农业企业或农民个体而言,又阻碍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农业科研机构及农业院校作为政府主导下的农业技术创新主体,主要是培养农业基础人才和主持参与重大项目科研攻关,然而实际上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校都是经费不足,难以发展,特别是没有建立投入产出挂钩的科研机制,成果转化周期较长、科研要素不能正常流動就成了主体错位后的主要挑战了。
2)推广人才的挑战。农业技术推广是打通科技支撑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一环。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科技兴农的重要途径[1]。据国家科技部和农业农村部网站显示,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已经是目前我国最好水平了,而且一般需要6~7年的周期才能完成一项新技术的成熟应用。分散而不协同、推广时间长、成果转化率低等直接表明了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加上县乡一级的农技推广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到位、技术力量薄弱和技术推广效益不高等因素影响,许多地区的农业推广体系名存实亡,农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无法及时应对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扰。近年逐渐在农村和偏远乡村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农技服务机构——便民农技服务点,大多都是企业在农村的服务点,他们主要是通过销售肥料、新种子、新农药和农机具获利,顺便起到了农技推广的作用,但种子、农药和肥料等产品参差不齐,品类繁多,很难保证质量。虽然在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一些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继出现,但受限于规模、人员、技术实力和资金保障等资源的不足,工作推进缓慢,创新能力不足,竞争意识缺乏,无法很好地打通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2 农业技术创新在全面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2.1 支撑作用
1)战略支撑作用。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织部分,要想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目标,巩固已有新产品供应链,实现乡村振兴“20字方针”目标,农业技术创新是关键。以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依靠的是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但在全球经济与政治大环境走向不稳定的新形势下,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政治和经济冲击,随着中美经贸摩擦加剧,“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发展环境持续恶化,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只有自主可控,才不至于受制于人。自主创新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发展的主线,“必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依靠制度优势,尽快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特别是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必须实现科技创新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
2)基础支撑作用。强化农业技术创新基础支撑体系建设,优化基础学科系统布局,提升科研团队创新能力,尽快搭建科研创新孵化平台和推广应用平台。农业高等院校加强自身改革和创新发展,持续深化与企业技术创新深度合作,发挥学科优势,配套完善特色专业设施,协同推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融合创新,全链条打造人才、研发、技术、装备、推广、就业一体化的农业技术创新系统。整合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农业科技力量,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建设省级农业技术创新中心。还要加大区域特色重点实验室培育力度,以此为抓手攻关解决前沿农业技术难题。同时要围绕新发展阶段生态农业、基因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开展技术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条件保障能力。
2.2 引领作用
1)思想观念引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行动。2004—2021年,中共中央连续18年发布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新时期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执牛耳”地位,并逐渐在全国上下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全方位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氛围。“三农”如何发展、乡村如何振兴,“理念起到关键作用,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下去”[3]。其中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先进的理念,都需要有科技创新观念来引领。不仅农业投入、生产、运输、储存、加工等需要高新技术,高效优质农业品种培育和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也都需要先进的农业技术作保障。比如农村沼气建设、“厕所革命”和天然气入户,也需要农民转变观念,接受农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新生活方式。过去一家一户的畜禽散养方式也在慢慢地被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取代,这样既能高效集约利用有限土地和空间,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又可美化农村环境。特别是在光纤进村、网络入户的“互联网+”新时代,在网上学习农业技术,利用网络销售农产品,甚至在电商平台购销农药化肥等都可以足不出户,由此可见,农业技术创新已经渗透到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2)方式方法引领。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已经成功使8亿多人摆脱贫困,彻底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形态,且没有接受西方人强加的普世价值社会结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全党全国高度重视“三农”发展,坚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坚持农业技术创新,坚持脱贫攻坚,坚持走城镇化发展道路,坚持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发展方式,随着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久以前的农业时代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居主导地位,这种从奴隶社会起流传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传统农业,虽然历史悠久,但始终没有摆脱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的命运,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自承包到户、联产承包和改革开放以来,在发扬中国传统农业优点的基础上,“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已经成为高产、低耗农业的主流,在各个农业生产领域、农机装备领域甚至农民生活领域,农业技术的引领作用都在不断显现。
2.3 推动作用
1)科技创新的动力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国家强盛之基,是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4]。实施全面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起支撑引领作用的关键是创新农业技术。要始终结合新时期我国农村实际、农民特点、产业需求和生产要素流动情况,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农业技术创新积极因素,推进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低成本、高收益技术应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成效的动力才能不断涌现。
2)结构调整的助推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迫切需要投入更多的农业技术资源。根据计划和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区别当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分水岭。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农产品供需结构不合理,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没有相应的高质量农产品来满足,低技术含量、密集性劳动产品大量重复生产,经常出现低价农产品长在地里没人收的现象。深度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农业供给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和高质量供给,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3)融合发展的润滑剂。国务院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着力点。市场为导向,用工业理念指导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工作重心,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依托,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引导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产业技术支撑创新动力,以新型的农业生产供应模式注入创新活力,使新产品、新技术、新农业商业模式建立起来,依靠科技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 农业技术创新在全面乡村振兴中的实现路径
3.1 科学规划蓝图,设计顶层路线
从工程学上借鉴过来并广泛应用于政治学领域的頂层设计概念,内涵是用全局的视野提高站位,把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掌握和了解清楚,对全局工作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把握。党中央高瞻远瞩,清晰地判断出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化过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和关键所在,每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三农”工作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进行研究规划部署,乡村振兴工作就是目前要坚决推进的一项惠民富农大事件。“从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工作目标来看,乡村经济的振兴离不开农业核心技术的突破,而农业核心技术的突破也离不开科技创新”[5]。《乡村振兴纲要》则是更加具体地从五个方面制定了实施乡村振兴的路线图和作战图,其中都特别强调农业技术创新在“三农”工作中的支撑引领和保障作用。“决胜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落实小康社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尤其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聚焦农业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以企业牵头、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6]。
3.2 加快人才培养,抓住创新关键
农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的农业技术创新型人才,因为人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农业技术创新研究和应用过程中,要通盘考虑整个产业链条中各参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有针对性地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1)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基础育人功能,从专业设置、师资配备和实习实践等环节,针对当前乡村振兴中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开办课程,根据市场需求培养急需的农业综合人才、畜牧专业人才及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农业科研院所要通过加大前沿和重大专项技术的研究培养高端人才,引领农业技术创新向世界强国迈进。农业企业也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专业技术团队,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2)大力培养“三农”一线直接参与实践的技术人才,由他们示范引领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指导农民制订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帮助农民解决作物种植、农药使用和灾害预防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更好地服务农业产业生产。
3)需重视“三农”主体农民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培养对农业技术学习和使用的兴趣,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对乡村振兴中科技创新的成效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3.3 完善体制机制,确保持续发展
农业技术体系创新要抓住四个要点,即科研体系运行高效、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市场要素有机整合和监管体系审慎包容。进入新发展阶段,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面貌都面临更加复杂的发展形势,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要解决产业高水平、生活高质量、农民高要求问题,最根本的措施和途径就是完善和发展农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科技创新与“三农”工作的深度融合,培养新动能,提供新支撑,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因此,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应结合实际,形成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地方参与的政策、资金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农业技术研发投入,确保创新源头活水长流。从目前农业技术创新应用现状分析,最迫切的任务是农业技术市场培育制度、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制度和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人才制度。同时,特别要注重农业技术创新的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改变科研成果评价模式,由主要通过论文评奖向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结果转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俊红,龚晶,李芸,等.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机制创新及经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4):25-29.
[2] 唐华俊.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力支撑乡村全面振兴[J].农业科技管理,2021(4):1-4.
[3] 姜文来,栗欣如,冯欣.以创新观念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J].科技智囊,2020(2):7-8.
[4] 刘明霞.浅析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辽宁农业产业发展[J].园艺与种苗,2020(6):54-56.
[5] 张吉立,郭莉.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方式探析[J].河南农业,2020(12):16-20.
[6] 李金叶,张效莉.新疆农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实证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1(1):34-35,38.
收稿日期:2022-02-10
作者简介:令凡(1988—),男,甘肃天水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建设项目管理。E-mail:1045912520@qq.com。
*为通信作者,E-mail:gzw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