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钩针工艺在纤维艺术中的设计表达

2022-07-07孙凯琳王建芳

艺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媒介情感

孙凯琳 王建芳

摘要:《我长了树》系列作品是钩针工艺在纤维艺术中的实践应用,拓宽手工艺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运用途径。钩针工艺作为当代纤维艺术中最常用的手段,以古鉴今,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和研究性。同时,纤维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方式,以相对集中的视角呈现传统钩针工艺。作品以情感化的需求出发,尝试建立对手工钩针工艺的形式感、创意性、空间性的独特理解,以不同角度探索手工钩针编织的应用形式。

关键词:钩针工艺 纤维艺术 设计表达 情感 媒介

一、钩针工艺的研究背景

传统的印、染、织、绣工艺可以追溯到我国千百年前,基本与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相同步。最早“织”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而后在“织”的基础上演变出了不同的编织形式。钩针工艺作为传统编织手法的其中之一,受各种时期地域、意识形态作用,传达出不同的表现方式、材料选择、情感倾向。

钩针工艺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因为没有适合的工具,就只是用手简单地组合缠绕。之后受到当时工业革命、艺术思潮、社会革新等各方面影响,钩针工艺从最初的“织”变化到“结”,钩针工具和制作形式得到开发完善,手工编结技艺在多数发达国家最先得到普及。从发展历程来看,钩针工艺由于材料简易,织作手法、花型有很强的可塑性,再加上处于中外交流、世界大变动的时代背景下,手工钩针很快在全世界传播盛行。钩针工艺与机械化生产不同,编织过程带有很强的创意性和可变动性,这让钩针工艺往后的发展不只是局限于平面化织物,更多地被应用于服装服饰、装饰品上,特别是在蕾丝品上的表现。同时,受日本文化影响,为了满足社会部分人群的需求,尤其是日本社会中无工作在家的女性,钩针以更加日常化的方式出现在生活中,增添了更多趣味1。

近年来,国内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材料、技术的更新换代,当下人们因各种压力而反映出的情感需求,手工钩针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中外交流的不断推进,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钩针工艺作为传统符号,实践者开始将手作工艺与现代潮流结合,把握传统与创新、艺术、设计这几个方面,展现传统编织工艺的独特魅力2。

二、纤维艺术的历史发展

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威廉·莫里斯就提出了“艺术和技术的新统一”,创作者对于纤维艺术的认知逐渐从重视各种工艺技术在创作中的应用转向对材料、媒介、技能的多方面融合。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的挂毯艺术,从刚开始的反映基督教时代的思想观念和物质文化风貌,后逐渐演变为重视材料媒介的表达观念、特性上。纤维艺术在国内的发展最开始由外传入现代设计理念和编织手法,第一个有关纤维艺术的壁挂艺术研究所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立,之后在国内院校广泛建立了有关纤维艺术的相关课程而逐渐成型。进入21世纪,国内举办的“从洛桑到北京纤维艺术双年展”“纤维艺术三年展”等各类活动为纤维艺术在国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如今,纤维艺术的材料也不再局限于棉麻丝毛的天然纤维,逐渐转向现代高科技材料与光影、影视、音乐等多方面融合创作出多形式传达的艺术作品。纤维艺术展现出的是国际性艺术融合、平面走向空间、具象走向抽象的大趋势,更加关注现代精神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抽象表现3。

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影响,艺术总能敏感地捕捉刺激点并不断地作出改变。纖维艺术顺应时代,将传统雕塑与现代艺术思潮结合,创作空间逐渐从二维平面走向空间内的三维化立体样式。在三维空间、立体造型的基础上,作品更强调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柔软细腻的亲身体验。这些特性让纤维艺术独具一格,与当代艺术理念融合,从传统雕塑的直观形式到可观可感、自由创作的立体装置形式,这也表现出纤维艺术在时代变迁下呈现出多元化艺术创作的趋势4。

三、钩针工艺在纤维艺术中的设计实践一以《我长了树》为例

(一)灵感来源与视觉氛围

《我长了树》灵感最开始来自于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一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富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人文主义。第一次创作是以集中表现多样化的手工制作形式为实践目的,以综合性材料为主,制作了一系列室内陈设产品,产品带有装饰性和强烈的实用性。为了深人强调传统钩针工艺在纤维艺术系列作品中传达出的形式特征,笔者进行了深入实践。《我长了树》创作的背后是对原生事物的追求与执着。用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树桩和果实作为实践对象,时光流逝,美好的事物才显得更加珍贵,树木的年轮有着岁月变迁的美,一岁一枯荣,让这些永恒的事物是有温度的存在,劫劫长存,生生不息。人是矛盾体,生活中越是一味追求极致完美、快速,内心就越是向往慢生活、残缺美;越是热闹,越是冷清。“我长了孤独的距离,长在干枯的时间里,如果可以,我想如风般自由。”这句话对《我长了树》最好的诠释。

对于一个系列作品,色彩氛围是最为重要的,非常直观地带来视觉、感官上的体验。《我长了树》的色调来自于五月仲夏夜天空的颜色,将蓝紫色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组合搭配整个作品,营造出浪漫梦幻的氛围感受,带给观者无限遐想的空间。对于作品的审美感受,从艺术体验和实用体验出发,前者偏向主体传达出的感受,后者强调主体对客体作用后的体会。同时,材料的运用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它与工艺的结合更有着审美文化和产品的价值意义。如果纯粹地谈艺术体验,作品尝试走出传统花卉图案在二维平面的格局,以木桩为载体,在立体的单位上表现织物图案,用不同色彩倾向的蓝紫色来钩织缠绕,再将它们交叉组合。紧密而有序的交织结构,浪漫温柔的蓝紫色肌理,柔软的棉线和立体的木桩,强调了两种材质与造型的对比。这种对常见材料和造型细节的诠释,在室内空间中给观者独特的视觉与触觉的双重感受(图1)。

(二)创作的设计表达——形、意、境

当代艺术语境中的“编织”和“纤维”具备了无限潜能,两个词语从过去到现在都是无法规避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从两个词语自身的实际概念到深层次的情感、思维的角度,与各种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机械化大生产不同,手工钩针编织的创意性和艺术性很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用各种方式进行改编创作,还能获得乐趣和幸福感(图2)。

钩针工艺在此次艺术创作中的设计表达可细分为:形、意、境。“形”是指在呈现过程中最为直接地让观者获取到第一眼看到艺术作品的视觉感受。“形”多表现为图案,一般是指在二维的平面空间里绘制各种纹样,试着将棉线作为笔,织

制非平面化的对称花卉图案。这种手法最开始来自于钩针工艺

中的祖母钩花,将花卉图案生动表现在织物上,在以方格为单

位勾勒对称的花卉图案,是极具创意性的织物。而媒介作为创

作“形”的实际转化手段,在主观臆想到客观存在之间发挥着

“桥梁”作用。在以媒介构建形式的创作过程中,是以最基础的牛奶棉线为传达媒介,结合手工编织中的钩针工艺完成实践。手工钩针将粗细不同的线圈通过各种结构组合、连接而制成新织物,它们穿插交错后都会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具体针法千变万化,穿插组合形成的肌理形状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做出改变。在木材上钩织图案的方式就像是一个编织着生长的过程,绵延不断往复的经纬线,从一根棉线开始,交错生长,就像生活一样,永远地被联结在一起。

“意”即為意象,是客观事物通过实践创作后所传达出某种与实践主体相关的艺术形象。就如同中国水墨画、山水人文画中的“气韵生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形写神”。钩针工艺作为一种传统的表现语言,在当代艺术与新兴艺术的更新换代中,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从构建实物造型到传达作品的整体意象,为了强调“意”的自然、原生态气息,笔者利用多变的针法钩织出丰富的肌理,并利用其网状结构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在木桩上包裹勾勒出的立体雕塑。在立体果实的制作上,了解到棉线通过穿插组合后只会形成较为平面的肌理,这给编织后的物体造型带来了很大局限性,无法表现多面效果。但在实践中发现钩针织物易舒展、柔软且有一定的延伸度,最后用填充棉填充织物,在塞入棉花之后编织收口,果实表现得更饱满、立体,再用少量的珠绣装饰,整体造型要比平面效果更逼真(图3)。以钩织具象图案为起点,将其织成片状后进行伸拉造型,引申到较大面积或是立体形式的编织物上,将这样一种原生传统的织作工艺转化到了具有装饰性和审美意象的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之中。尝试构建系列化的造型结构来传达作品意象,将传统事物与当代艺术相关联,并没有在制作材料上多变化,日常生活中纤维无处不在,仅仅只是一根普通的牛奶棉线,就能通过基础的编织技艺相联结制作。由于对象的主观臆断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可能是手工钩针工艺传达出对某种关系的勾勒和表达,过去与现代的联系,或是社会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等等;也可以是线编织成网,网是一种保护也会是一种束缚。

“境”传达的是整组作品在空间内排列组合表现出的环境感受和整体氛围,作品传达出的更是一种现代人的生活理念或是心中所向往的某种状态。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将有具象花卉图案的木桩、立体的果实和抽象的平面果实图案组合,色彩与空间组合的强烈对比表现了主体作品的艺术特征:木桩原本是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但在与钩针的织花组合之后就转变成具有审美性和装饰性的纤维艺术作品,被赋予了一定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即可被当作盛物的茶几但也具有装饰性。我们无法否认在浓烈色彩渲染下的纤维艺术作品,排列上的疏密有致,结合色彩,营造出了梦幻般的前后空间和能感受到节奏、情绪的氛围(图4)。

(三)创作的情感体验

《我长了树》其实是一次完全的手工实践,实践的对象是中老年人群。这类人群多半会因年龄增长而出现心理、生理问题,如社交恐惧、身体不适、焦躁不安、情绪化等多方面问题,而他们对于环境氛围、室内配套设施、色彩识别度、触感材质都有一定的限制,从而更加关注中老年人群是否参与社交实践活动下所表现的情感需求,最重要的是过程中的实践和作品自身带来的视觉、感知体验。“多动手、多想象、多参与”是本次创作的初衷。动手参与的过程对于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钩针织物容易上手操作,过程中带有趣味性,想通过视觉、感知的交互体验让这类人群在实践中收获尊重感和自我价值,捕捉温暖、带来慰藉。这样一种繁复的织造过程有着与生活、情感密切相关联的温度,钩针编织工艺这种传统的劳作技能最初是对生存的基本现实需求,是与我们最密切的劳作技能,也是人类个体情感状态的联结。整个实践过程中,钩织更像是一种状态,是对生活的思考或是对自我认识的完善过程;在制作织物的时间里沉浸在某一情境氛围中,以一种相对较慢的节奏去纯粹地思考生活,在动手钩织制作的过程中,脑海中也有千万思绪闪过,这在人类深层次的情感方面多了一种宣泄和表达的途径。

四、结语

在《我长了树》系列作品的设计实践中,尝试了钩针工艺在当代艺术背景下更加纯粹的艺术化表现。纤维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当代艺术语言,以相对集中的视角探究形式的表达方式、工艺的美感属性、精神与审美价值的传播途径。基于钩针工艺在纤维艺术中的创作实践,最终发现立足于当代艺术,这让“编织”从极度传统、生活化的语境中剥离出来,重新赋予了新的能量。当下手工钩针的创新研究点仍然是关于“人”,人与外部环境、自我认知、情感需求等,手工艺展现出的可持续性,更类似一种情感传承,将观者带入一种人与日常生活的情景中,让他们有了一种更亲身、细腻、感性化的体验5。手工钩针工艺在纤维艺术中的实际运用表现出“传统手工技艺”与“纤维”是具有实验性和可塑性的,这不仅反映在编织本体的结构变化,也表现在艺术创作中的思维角度、独特的陈列环境、多样化的媒介造型等方面6。相信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启发,不断创新,打破常规,超越传统格式和既定框架,钩针工艺的创意与表现能得到更好的拓展。

注释:

1原丽雅,毛莉莉.手工钩针编织在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应用技术,2019(4).

2刘阿敏.手工钩针编织在装饰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7.

3龚建培.纤维艺术的创意与表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袁金龙.浅谈纤维艺术语言表现形式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6(22).

5施慧.纤维,作为一种眼光[J].美术,2013(12).

6施慧.第5空间·纤维与空间艺术[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媒介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