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面向人民
2022-07-07段运冬
段运冬
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评协主席,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美术史论、电影史论、艺术评论。主持国家級等项目13项,在《文艺研究》等刊物发文120余篇,出版《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等专译著4部,获国家图书提名奖、莫斯科国际电视节学院奖等奖项近10项。
一个共同体的成形,需要在空间、理念、行动上有趋近一致的共识。川渝地区,地理空间的比邻而居,历史演进的同行共振,文化发展的互融互渗,把两地的文艺评论界塑造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共同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今,不论是基于国家战略的统摄还是自我文化空间的提升,川渝地区文艺评论界之共同体,需要直面新时代国家文艺和文艺评论的现实问题,重新出发,进行新时代形势下文化共同体的建设。
这样,川渝地区文艺评论共同体,就需要寻求新的面向,走出自我封闭的行政意识,完成新的使命。那么,什么是新时代川渝文艺评论共同体的新面向、新使命呢?为此,激活两地作为共同体的基础,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适应两地发展吁求,建设面向新时代,致力国家艺术创新和人民生活引领的文艺评论态势,应该是当下共同体的选择。
首先,积极介入“极优艺术”的生产与引导,加入传统大国现代文化身份的塑造,应该为川渝文艺评论共同体建设的首要任务。“极优艺术”,意味着是用最高标准衡量的优秀艺术,相当于流动的艺术高峰,但是现有艺术高峰的形式,是一座座的、间断的,并不是绵延的,而我们亟需的是绵延的、用最高标准衡量的艺术。川渝地区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甚至这种历史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中,在早期的人种缘起、历史活动上,几乎可以与其它区域的历史同步。这是川渝地区进行国家文艺创新的底气。在国家文艺创新方面,与其它区域不同的是,川渝地区及其所在的中国西南,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栖息着大量的少数民族,沉淀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从热带的傣族到寒带的藏族等等,不甚枚举。可以说,在文化丰富性、自然景观独特性等方面,独树一帜。外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长期处于经济欠发达的状态,保留了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时代的“前现代”特色,这使国家在文艺创作方面,给予了川渝地区强力支持,甚至这种支持远远超过了其它区域或者全球语境下的其它地区。为此,需要川渝文艺评论界借助各种力量,主动发挥文艺评论在文艺创作中的引导作用,积极介入国家艺术的创新性生产,以最高的艺术标准,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属于自身民族的、有温度的精品力作。
其次,积极介入艺术生产,加入人民美好生活的引领。川渝地区文艺评论共同体的重要存在纽带是成都官话,成都官话覆盖了西南的大部分地区,人口超过两亿,仅川渝地区就超过一亿。这么多人口的美好文艺生活的建设与引领,应该成为文艺评论的一个重要任务。新时代,由于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新社区的出现,已经打破了民众的传统生活起居模式,原来的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剧院等文艺活动空间,已经不再适应人民美好文化生活的建设。现有的引领与介入机制主要依靠的是部分组织架构,远远未能满足广阔区域数量众多之民众生活需要。因而,如何依据新兴技术手段,依据新的社区组织,通过新的文化生产组织进行创新性发展,推出走入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甚至发动民众逐步进行专业性的文艺活动,应该是川渝文艺评论共同体建设的努力方向。
再其次,为了建设面向国家面向人民的川渝文艺评论共同体,川渝地区应更好地协调并处理好区域主体、共同体塑造,互动互助,共同促进共同体关系发展。文艺组织的自身机制问题,在文艺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方面,永远是第二位的。因此,自我封闭式地倡导区域性文艺评论,甚至是自我封闭地进行派别命名,是行之不远的做法。
最后,川渝地区文艺评论共同体建设,具有很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新中国文艺评论的重庆体验,超越了区域性的认同,助力于新中国文艺评论的发展。如老一辈评论家钟惦棐、王朝闻两位先生,生活于相邻两地:江津、合江,共同推动了新中国电影与美术评论的发展。现今,活跃在国内的重要评论家,很多都具有川渝地区的生活背景。这不仅体现出川渝文艺评论共同体的历史性,也体现出文艺共同体的影响力。为此,充实川渝文艺评论共同体的建设,打破共同体建设的行政制约,不仅仅是川渝两地文艺界的任务,也是国家发展的内在需要。剩下的是,唯有自身的不断努力,方能对文艺评论界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