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沉浸式新体验
2022-07-07耍世君
耍世君
随着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数字场景,人们更加渴望能有内在的、广泛的、多重感官的真实体验,于是,沉浸式被运用到生活场景当中。《微光》作为全国首个落地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沉浸式戏剧,改变了传统观演关系,创新戏剧结构,与党建融合,对开展党史研学、党群互动等有着重要意义。
一、“沉浸”的魅力
沉浸式戏剧的灵感来源于美国剧作家理查德·谢克纳(richardscheckner)的环境戏剧理论。伦敦米德尔塞克斯大学当代表演研究副教授约瑟芬·马雄(Josephine machon)在描述沉浸式戏剧时使用了一个非常灵活的比喻,她借用了“沉浸”的字面意思,将观众的体验比作“泡在水里”,象征着观众的感官被刺激和裹挟。同时,浸泡在水中也意味着“浸泡在另一种介质中”。这种介质,让人身临其境,实现“无距离”的观感体验。
二、沉浸式+的应用场景
“沉浸式戏剧”是现当代戏剧艺术的新生儿,在当代生活中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沉浸式戏剧是环境戏剧在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延伸,其本质也是属于环境戏剧的一种。
在沉浸式戏剧的探索上,四川音乐学院2017年就进行了环境戏剧的新尝试。以环境为景,以天地为幕,让环境与戏剧融为一体。让观众走出剧场,直接与演员面对面交流。其中,《魔先生鬼小姐》《第七夜》最受欢迎。经过改版,受邀参加了大凉山戏剧节,深得观众喜爱。
此外,也有类似为党史学习教育注入“年轻态”的“红色主题沉浸式剧本杀”一类以沉浸式体验为载体的形式。这种在欧美非常流行的派对游戏,在近几年深受青年人喜欢。虽然这种融入了党史的剧本杀“沉浸式体验”让党史学习和教育更加贴近心灵,但是还只“沉浸”在剧本。沉浸式戏剧中的“沉浸”讲求的是参与性、互动性以及体验性,即观众参与戏剧,与演员有互动交流,并且从中得到戏剧体验。而究其本质,依旧是戏剧。“沉浸”只是此类戏剧的体验方式,以及此类戏剧所追求的区别于“镜框式”的观演关系。
在不断地探索中,成都市金牛区党建服务中心营造出了以“沉浸式+体验式+贯穿式+新演绎”为创新模式的党史学习教育沉浸式戏剧——《微光》。
三、沉浸式戏剧《微光》的典型做法
作为京剧与当下最流行的沉浸式戏剧相碰撞的沉浸式戏剧,《微光》讲述了一群怀有远大抱负的革命青年的故事。该作品尝试着改变传统的观演关系,打破传统“镜框式”式的舞台呈现,让观众与演员近距离交流,在场景里沉浸体验,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主要得益于空间和剧本内容的设计。
(一)打造虚实空间,增强感官体验
在空间设计中,首先,不同于传统舞台戏剧演出场地中的固定座位,《微光》通过空间改造,以虚实结合的方式搭建起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成都的深度体验空间。避难所、审讯室、茶馆、饭馆、照相馆等充满特色的实景建筑,既给了观众满满的沉浸氛围感,又给了观众一定的想象空间。虚实结合的舞台效果让场景和情节相互联系,增强了观众的信念感,使其更快更好地融入情节内容。将传统戏剧中观众与演员分隔的典型模式,变成两者共处同一空间的状态,突出戏剧当下的交互性与参与感,力图打破传统戏剧封闭的固定空间(即“第四堵墙”),将所有演员表演的舞台延伸到各个房间和空间里,使体验者们从入场开始就代入到革命年代,融入到空间当中,让他们本身与空间之间构建起联系,由此产生出一种对于自我本体的感知。观众可以在演剧空间里主动探索剧情,跟随演员行走或舞蹈,可拿起道具翻看,甚至可随时中断观看。与演员零距离交流,让每一位观众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当然,没有了空间的限定,也不代表观众和演员完全没有隔阂,我们所说的“零距离”还是要遵循戏剧规定情境的制约。观众也扮演剧中角色,引领其他演员或其他观众共同发展出新的剧情线索。虚实空间,强化了观众的沉浸感,让观众有了更强的感官体验。这种身体在空间内的参与介入也改变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二)多维线条叙事,增强互动体验
除了空间设计,《微光》在剧本创作上,也与传统的戏剧剧本不同。一般戏剧按照点线型结构。点,指剧中各段的中心事件;线,指贯穿全剧的主线。这种戏剧结构包括的范围较广,把戏剧故事情节按先后顺序原原本本地表現出来,能完整地表现事件始末过程。中国古代戏曲较多采用这种类型。古代戏曲是按“折”“出”“场”来划分的。虽然戏剧情节是按顺序发展的,但每折、每出、每场都有一个中心事件,因此每个段落都有相对的独立性。情节线索将各个段落连贯起来,如一串明珠。但是《微光》这部剧是以多线条的方式进行叙事,在开场前给观众盲盒式随机抽取的身份,确定了解了身份后,让观众带着身份和任务在空间沉浸中去行动并主动与剧中演员交流,去共同推进故事剧情发展。结束后,再根据剧情发展进行复盘。值得一提的是,《微光》中以“戏中戏”的方式,巧妙地融入了中国最早期的沉浸式戏剧《放下你的鞭子》以致敬经典。该剧讲述了“九一八”以后,从中国东北沦陷区逃出来的一对父女在抗战期间流离失所、以卖唱为生的故事。《放下你的鞭子》运用街头卖艺形式演出,演员与观众打成一片,形成台上台下共鸣式的演出场面。它在抗战期间引起了巨大反响,实现了抗战文艺宣传的救亡意识,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而且还鼓舞了诸多有志之士投身从戎,凝聚起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正好与《微光》契合。
(三)注重情节引导,增强个性体验
此外,《微光》还融入了剧本杀里的搜证元素。一种是在观众进场前就已经写进线索卡上,另一种是需要观众自己通过完成任务去寻找。剧情里的情节和线索交给观众自己寻找,让观众沉浸在角色身份中去推动剧情发展。搜证的内容里融入了党史的学习,让观众在完成搜证任务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党史教育。例如:在观众完成闯关任务后,会重温入党誓词。戏剧概念泛化,如今一切皆可“沉浸式”。它的主要魅力在于每次都可以不一样。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一场在沉浸式的剧目中,它将是“100个人眼中的100种不同体验”。从观众的消费心理来看,打破传统剧场的观演关系,强调沉浸式与互动性是目前沉浸式戏剧的共同特点,而这种新颖的消费场景和消费体验,很容易吸引年轻观众,“不完整的经验”也可能是新的魅力。
四、结论与展望
“沉浸式”作为一个概念,同各种文化产品和艺术形式相结合,特别是和党建的融合,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就进行党史研学、党群互动等,以真实的体验沉浸来开展党建工作。未来,沉浸式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文旅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鼓励沉浸式体验与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旅游景区等相结合”。“沉浸式+”将演艺空间和公共空间相融合,突破了传统戏剧的场地限制,降低了演出场地的成本,也可实现对城市文化的创新引领和再塑造。我们相信,“沉浸式”将与时代相呼应,迎来新的辉煌与绚烂。FB5E4584-9B31-4EFA-B577-D686742CC9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