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期间护理专业在校生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调查

2022-07-06吴雪影甫凤李旺耀范晶晶焦培娟杨静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在校生情绪新冠

吴雪影, 甫凤, 李旺耀, 范晶晶, 焦培娟, 杨静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全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恐慌。有诸多研究发现,确诊病人、医护人员、普通群众都在疫情期出现了心理变化,例如恐惧、焦虑、抑郁、心理不安等[1-2]。护理人员在抗疫一线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抗疫战士的后备军,由于自身的医学背景,在受到来自抗疫一线各种复杂消息冲击的同时,他们内心对职业的迷茫及对疾病本身的恐惧比普通人更多[3-4]。这些无法避免的负性情绪会给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疫情期间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也应该予以足够重视。本研究旨在探究某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状况,为重大疫情下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使用便利抽样法整群抽取新疆某高校护理专业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线上问卷调查。纳入标准:知情同意并能够配合者。排除标准:既往诊断有双相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或存在精神病特征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①一般情况量表:自制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学制、籍贯、是否独生子女、家乡疫情情况、疫情期间最担心的事情等内容。②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由Hamilton于1959年编制,现用于临床焦虑症的诊断及程度划分,共14个项目,得分之和为总分,总分≥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14分,肯定有焦虑;≥7分,可能有焦虑;如<7分,则没有焦虑症状。HAMA临床应用效果极佳,得到广泛认可。③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广泛应用于情绪状态等的自我评定,具有良好信效度。SDS共设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10个正向评分,10个反向评分,总分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评分结果分为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3分以上),我国以SDS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④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可用于一般人群近1月的睡眠质量评估。本次研究使用参与计分的18个自评条目(7个成份),每个成份按0~3等级计分,7个成份得分总和为PSQI总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21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此量表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具有良好信效度。

1.2.2 调查方法由于疫情原因,本研究利用线上调查工具——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者和经过统一培训后的调查员通过班级微信群获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说明符合调查的条件并强调填写注意事项,随即发布线上调查表。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522份,有效问卷52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双人核对数据,利用问卷星软件导出原始数据,转入SPSS IBM 23.0软件完成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及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调查乌鲁木齐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522人,其中男性64人(12.26%),女性458人(87.74%);年龄:18~20岁268人(51.34%),20~25岁254人(48.66%);学制:,普通本科336人(64.37%),专升本39人(7.47%),专科147人(28.16%);籍贯:本市88人(16.9%),本区非本市326人(62.45%),外省108人(20.65%);独生子女情况:独生子女87人(16.67%),非独生子女435人(83.33%);家乡疫情情况:有疫情的54人(10.34%),无疫情的468人(89.66%)。

2.2 护理专业在校生疫情期间焦虑、抑郁得分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新冠疫情期间护理专业在校生焦虑总分为(20.87±8.66)分,与全国常模[5]相比(29.78±0.46)略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517,P<0.001)。抑郁自评分为(44.65±7.97)分,与全国常模[6]相比(41.88±10.57)略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47,P<0.001)。见表1。

表1 护理专业在校生疫情期间焦虑、抑郁得分情况

2.3 护理专业在校生疫情期间睡眠指数得分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新冠疫情期间护理专业在校生睡眠指数总分为(5.24±3.29)分,比全国常模[7]得分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87,P<0.001)。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专业在校生疫情期间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得分情况

2.4 护理专业在校生疫情期间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单因素分析

按不同人口学特征分析,随着年龄增长,焦虑得分下降,学历层次越高,焦虑得分越高;当地学生焦虑与抑郁的学生得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睡眠质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普通本科学制的比专升本及专科学生的睡眠质量得分低,乌鲁木齐市内的学生睡眠质量得分最低,新疆本地的学生比来自内地的学生睡眠质量得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焦虑及抑郁程度的加重,睡眠质量得分呈下降趋势。见表3。

表3 护理专业在校生疫情期间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单因素分析

表3 (续)

2.5 护理专业在校生疫情期间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焦虑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为0.506,P<0.01;抑郁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r为0.207,P<0.01。

2.6 护理专业在校生疫情期间焦虑、睡眠质量多因素分析

以焦虑和睡眠质量得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若干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学制和籍贯,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见表4和表5。

表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赋值方式

表5 护理专业在校生疫情期间焦虑、睡眠质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疫情期间护理专业在校生焦虑、抑郁状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高风险及诸多未知因素易引起民众的担忧及恐惧心理[8]。疫情发生作为一种强烈应激,也给学生群体带来了心理创伤。由于专业背景的敏感性,护理专业学生对疫情的关注度较普通人更高。当疫情形势严峻时,学生的应激反应变得更加强烈[9]。调查发现,新冠疫情期间,护理专业学生焦虑得分接近“肯定有明显焦虑”分界点(21分),存在明显的焦虑状况,检出率明显高于相关研究结果[10]。同时,抑郁检出率为66.86%,总体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分析原因,首先,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幼稚性与成熟性的过渡阶段,呈现出社会应激经历缺乏与学业、就业等压力共存的矛盾局面[11],疫情期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其次,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护理事业的预备军,是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的新鲜血液供应库[12]。她们虽然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但缺乏丰富的临床与防疫经验,在充满未知的重大疫情面前,护理专业学生对疾病的关注度会更高,内心压力更大,更易产生负面情绪。

3.2 疫情期间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睡眠质量

护理专业在校生睡眠指数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得分高于全国常模,总体睡眠质量较普通人群差,提示疫情暴发期护理专业学生睡眠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此结果与相关研究一致[12]。睡眠质量有所下降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睡眠质量变差、入睡时间延长和睡眠效率下降,可能是学生可利用的活动区域受限,日间活动力度较平时有所降低,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同时,本研究调查时正值暑假期间,常规教学已结束,在校生基本以自习为主,作息规律改变,大部分学生入睡时间延长至凌晨1点至2点,早晨按常规生物钟醒来,间接缩短了睡觉时间,有可能造成睡眠质量下降。再者,学生增加了浏览手机信息的时间和频率,以了解当下疫情发展情况,尤其以睡前翻看手机网络信息作为一种生活常态,对入睡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3 疫情期间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焦虑、抑郁影响因素

诸多研究发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是在校大学生疫情期间的主要心理表现[13]。本研究并未发现焦虑、抑郁水平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然而焦虑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此结果与大多数研究一致[14]。年龄越大,生活经历与学识越丰富。医学专业知识的积累使学生拥有自主思考与行为指导能力,有助于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数据显示,护理专业普通本科学生会比专科学生更焦虑。这可能与医学类课程设置有关。本次研究中的普通本科大学生距离实习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但专科生却还有1年时间。有研究提示,免除实习可能会成为减轻一部分压力与焦虑的有效途径[15]。另外,普通本科学生学业压力更大,将面对毕业、就业和实习等更高的考核要求。因此,科学地改革课程设置或减轻学业压力有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调节负面情绪。

调查结果显示,家乡有疫情的学生比没有疫情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此结果提示,生源地有疫情的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安慰。尤其在疫情期间,更应重视本地学生情绪改变,鼓励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与家人的联系。适当的运动对焦虑情绪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例如开展球类运动等[16]。

3.4 疫情期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焦虑情绪越重,睡眠质量越差,中、重度抑郁的学生睡眠质量明显下降,这与Arslantürk和Öz[17]的研究结果相似。有研究认为,学生更容易采取消极方式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产生消极认知,附带更多的悲观想法,加重情绪负担,睡眠质量降低[18]。

综上,在疫情影响下,应鼓励学生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调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改善学生对待问题和困难的方式,引导积极乐观态度。例如,同学相处过程中主动交流,及时疏导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情绪,找到与家人沟通的有效途径,最终减少个体的焦虑,降低烦躁情绪。通过提升学生的情绪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负性情绪的协同管理,有助于学生缓解新冠疫情带来的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猜你喜欢

在校生情绪新冠
新冠疫苗怎么打?
数说高教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新冠病毒的自白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