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职院校医学生参与养老志愿服务和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相关性研究
2022-07-06杨京楠张雪霞李家孟林琳吴学华
杨京楠, 张雪霞, 李家孟, 林琳, 吴学华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5 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7 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的多元养老服务体系,整合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1]。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应当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服务体系注入新鲜血液,在养老志愿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2]。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志愿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3]。而对于高校医学生来说,其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对未来从事医务工作尤为重要,参与养老志愿服务则是一个提高沟通能力、了解实际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文关怀能力的平台[4]。多数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身心素质比较差,他们更需要医学生志愿者去关心和关注。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医学生志愿服务养老机构的现状,探讨养老机构志愿服务与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关系,为提高养老院志愿服务的质量,推动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9年10—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四川省内9所高职院校的医学专业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等)。纳入标准:医学类专业普通大专一、二年级,五年制高职四年级在读学生,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调查。排除标准:非医学类专业、实习学生、因请假或其他特殊原因无法完成问卷填写。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①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包括学校、性别、年龄、专业、是否担任职务等;②参加养老机构志愿服务的情况:学校或社团是否组织过去养老机构志愿服务、是否参加过养老机构志愿服务,参加养老机构志愿服务的频率等;③中文版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该量表由美国Nkongho编制,我国许娟等学者进行了本土化修订,包括3个维度:耐心(10条目)、理解(14条目)和勇气(13条目)。该量表采用Likert 7级评分制,评价等级从“强烈赞同”7分开始,依据同意程度依次递减为6分、5分、4分、3分、2分,“强烈反对”为1分。CAI总分为37~259分,分数越高表示关怀能力越强,总分<203.1分为人文关怀能力低,203.1~220.3分为中等,>220.3分为高等[5]。经过预调查测得CAI量表每一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1~0.84,重测信度为0.80~0.94,经相关专家评审,内容效度为0.913。
1.2.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星发放问卷,研究者在电子问卷里说明研究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学生扫描二维码或点击网页链接自愿填写。
1.2.3 质量控制本次问卷共有82道题,学生答题时长平均数为593 s,中位数为530 s,按中位数530 s计算,约6 s回答一道题。阅读速度为每分钟818字,按阅读阶段分处于速读(精读300~500字,粗读501~800字,速读801~1 000字),结合问卷均使用简单和重复文字,可认为大多数学生速读了题目,并未随意选择,问卷数据真实有效。对于填写速度过快、未完整填写、填写内容不符合逻辑的问卷予以剔除。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 800份,收回有效问卷查5 789份,有效回收率为99.8%。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共5 789人,其中女生有5 013人,男生776人,由于四川省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中护理专业所占人数比例最高,且该专业招收女性较多,因此男女比例差别较大。年龄在16~30岁之间,平均(19.43±1.235)岁。
2.2 开展养老机构志愿服务的情况
有4 224名(73.00%)调查对象表示学校或社团组织去过养老机构提供志愿服务,2 179人(37.64%)参加过养老机构志愿服务,未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依次为:没有参加服务的渠道和机会(43.89%),没有时间(31.01%),不知道怎么服务老人(21.28%),没兴趣(3.82%)。服务的频率为:不定期(50.71%),每周一次(19.60%),每2周一次(5.79%),每3周一次(4.83%),每月一次(18.56%),每学期一次(0.51%)。61.6%的学生表示学校组织过相关技能和知识培训,培训频率分别为:不定期(70.65%),每周一次(15.01%),每2周一次(3.44%),每3周一次(4.12%),每月一次(6.78%)。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参加养老机构志愿服务具体情况
2.3 人文关怀能力评价
在校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186.92±22.54)分,认知维度(71.94±12.23)分,耐心维度(57.89±8.36)分,勇气维度(57.09±13.08)分。
2.4 养老机构志愿活动对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
学校或社团是否组织去养老机构志愿服务,是否参加过养老机构志愿服务,学校对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在服务过程中是否遇到意外或危机事件,志愿服务是否有对医学生认知、勇气、耐心维度的评价和CAI总分,对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有影响(P<0.05)。见表2。
表2 养老机构志愿活动对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各维度及总分的影响
以CAI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检验,学校对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对志愿服务是否有评价、在服务过程中遇到意外或危急事件为自变量,赋值情况为:学校对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方面,计算学分=1,颁发证书=2,无=3;志愿服务是否有评价方面,是=1,否=2;在服务过程中遇到意外或危急事件方面,是=1,否=2。结果显示,三个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校对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对志愿服务是否有评价显示为人文关怀能力的保护因素,在服务过程中遇到意外或危急事件显示为人文关怀能力的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养老机构志愿活动对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多数高职类院校养老机构志愿服务管理质量均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多数四川省高职类院校提供了去养老机构志愿服务的机会,多数参与过养老志愿服务的学生愿意从事养老机构工作,这说明志愿服务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意愿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虽然学校提供了志愿服务的机会及相关培训,但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比例不高,在所有未能参加的原因中,学生表示缺乏去养老机构的渠道和机会以及没有时间是主要原因,这与我国其他研究者的结论相似[6-7],主要是因为医学生学业负担重,课余时间较为紧张。医学生提供服务的内容主要为打扫卫生、陪聊、健康检查、养生保健等,学生能在提供服务时发挥一定的专业特长,但较为有限,文艺娱乐类活动比例不高,说明针对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培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服务艺术还缺乏系统的指导,致使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2]。杨敏等[8]的研究也显示,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存在服务内容与老年人实际需求脱轨、服务能力较低且质量不高等问题。学校为志愿服务提供的资金支持不足,多数学生是自费前往养老机构服务的。杨淑君[1]的研究显示,缺少必要的经费限制了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组织发展,使得部分志愿者的热情和责任意识得不到延续。多数学校不定期组织志愿服务且时间不固定,导致养老志愿服务具有临时性、分散性的特点,说明学校的养老志愿服务缺乏统一、有效的组织,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9]。
3.2 开展养老志愿服务有利于培养高职院校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调查显示,四川省高职院校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较低,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似,这可能与高职院校医学教育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训练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文关怀教育的发展有关[5,10]。医疗实践中的人文关怀,是在医疗专业技术基础上,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需求、人格,维护患者的尊严和权利,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体现对患者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全面关爱,是医学专业精神的精髓,然而人文关怀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学习、实践,才能达到内化[11-12]。本研究显示,养老志愿服务有助于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组织开展去养老机构志愿服务的学校其学生在认知、勇气、耐心维度和CAI总分都高于未提供志愿服务的学校学生,说明志愿服务本身对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学校应加强志愿服务的环境建设,体现职业院校的社会担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参加过养老机构志愿服务的学生CAI得分较高,说明养老志愿服务为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职业院校应拓展养老机构志愿服务开展的途径,深入思考人文教育课程和志愿服务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保障。调查显示,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影响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保护因素,学校应努力为学生提供政策保障,鼓励学生参与养老志愿服务。但在服务过程中遇到过意外或危机事件是人文关怀能力的危险因素,说明安全的服务环境是培养人文关怀能力的必要条件,学校和养老机构应加强联系,精细化管理,认真评估接受志愿服务老人的身心状况,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指导,分类别地安排志愿服务的内容,尽可能地固定服务人员,保证服务的连贯性,并为学生提供意外保险等保护措施,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养老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规范和优化志愿服务管理,使医学生积极参加到养老志愿服务中去,实现“助他”与“助己”价值相结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