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对我国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启示
2022-07-06蔡尚伟周晓言
蔡尚伟 周晓言
1 引 言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主要指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科技工作者面临新的世情、国情,面向世界科技最新前沿,面向国际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发展与人民大众的重大需求,继承和吸收我国古代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以及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诸多成果,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科技创新理论体系。《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理论”的重大意义建议实施“大科普战略”的研究报告(系列一)》中明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国情实际,深刻阐述了当代中国创新发展的基本逻辑,开创性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同为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诚然,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在当代世界形势和中国实际国情下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最新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数字文创产业因其内在特征和创新元素,契合了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的内容和实践。一方面,数字文创产业内在地包含了科技、文化和创新三个特征;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发展是国家以数字文创产业为代表的诸多产业生存发展的必备因素,也是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此外,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内在发展逻辑亦是科技引领与文化创新:二者相辅相成。文化创新多指将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升级。其中,文化资源强调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创意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开发,技术则是驱动强调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丁锦箫和蔡尚伟,2021[1])。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现实国情,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将科技创新提上前所未的战略高度。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主要源于《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及习近平系列讲话等,其内核包含坚持科技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握产业革命趋势、实施聚集人才举措、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
在此背景下,数字文创产业在如火如荼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遭遇到一些困境,难以进一步发展。从数字文创产业本身蕴含的科技前提来看,其科技创新和技术实现的程度距离世界前沿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国家层面的支持来看,当前数字文创产业缺乏细致深入的规划以及精准的政策支持,使得社会资本等各类资源难以顺利进入并合理配置;由于行业分类的不明晰,相关企业缺乏认同感,企业生产的活力较低。从数字产业发展的落地来看,作为数字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在文化产业的相关领域中融合不足,缺乏领先世界的新型业态,亦缺少人才支持。究其根源,这些问题出现很大的因素在于我国科技发展理论支持的不足,因而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对我国数字文创发展有较为充分的指导意义。
数字文创产业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创意属性、产业属性、政策属性以及技术属性,由此当前国内学界对数字文创产业的相关研究多数集中在这些方面。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关于科技赋能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论述在本世纪初就有研究。范钦臣(2005)[2]认为,要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加强数字化内容产业的开发。杜万坤和王育宝(2008)[3]提出提高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项目密切结合意识,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早期的研究明确地提出科学技术对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并未详细阐述具体的发展举措。近年来,在“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数字文创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数字技术与文创产业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在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领域都呈现出增长态势。范周(2020)[4]认为,在数字经济变革中,科技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而言既是内容也是形式。丁锦箫和蔡尚伟(2021)[5]对数字内容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数字文创产业等概念做了相关辨析,为解决行业划定标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当下,传统的科技手段与文化创意或许不再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市场的需求。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文创内容创新都成为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核心元素。另外,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来看,“数字文化创意”一词较早出现在国家2016年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其中九大类产业中明确提到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并且将其又细分为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数字文化创意软件、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制作、新型媒体服务、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应用服务。可见,技术在数字文创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在以上提及的方面之外,本文另辟视角,从科技理论创新这一角度来看待当前中国数字文创产业的发展,寻求其给我国当前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启示。全球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各个国家均在数字产业领域中探索,我国也在积极构建数字中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产业竞争,数字文创产业理应将前沿理论与产业发展结合,抓住时代机遇,加强各个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在积极建设成为世界数字化强国背景下加快发展数字文创产业的过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就是其中重要的理论支持。
2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概述及其对我国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2.1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18、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在科技革命中步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研究科学技术的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张明国,2017[6])。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包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这一门类的结构划分、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内容。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指出,科技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是强大的动力源泉。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知,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一个社会无论出于哪个发展阶段,都需不断提高与发展生产力水平。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2012[7])。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水平的一种体现,其发展直接影响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此可见,科技对人类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孕育了科技的异化。科技异化体现在对人的束缚、对自然的破坏以及社会的诸多矛盾。换言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因而需要政府部门通过以政策或者规划等宏观调控手段对其进行适度的干预,减轻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科技创新方面并未有系统性的论述,但这些内容亦可零散地在其中窥探一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和恩格斯,2012[7])。这里所说的“生产力”正是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结果体现。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揭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肯定了科技创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对科技异化提出思考,对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它也为中国化马克思科技创新理论奠定了内容基础和发展方向。
2.2 中国化马克思科技创新理论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情和科技发展情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我国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实际的、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化马克思科技创新理论发展至今,虽然科技创新理论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但其始终坚持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一脉相承。
(1)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发展的中国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科技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落后地位,许多技术尚处空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制定“向科学进军”战略。毛泽东深刻把握了当时中国的国情,认识到中国科技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因此,他坚持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初步促进了科技创新的中国化进程,奠定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基础。此时虽未形成系统的科技创新理论,却在科技发展的实践中积累了朴素且宝贵的经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紧密结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强调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将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向前推进了一步,突显了科技创新中技术的作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下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坚持科技创新中,继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2001)[8]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的培养即创新性培养,人类的智慧是支撑社会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根本保障。这里体现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意义。二十一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里明确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及其在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最新呈现。他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面对国际大形势和我国国情,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将科技创新提上新的战略高度。习近平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始终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引领我国走向世界科技强国。这里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过程中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特点,突出了理论发展中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几十年中不断被吸收与发扬,逐步中国化,逐步形成了明确且系统的中国化马克思科技创新理论。
(2)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科技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继承了马克思科技观的主要内容以及我国古代技术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并结合世界和中国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以及我国人民群众的重大需求,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科技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其理论主要来源于《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及习近平系列讲话等,创新理论内容不断深化,在此,针对数字文创产业的发展指导,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坚持科技自主创新。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创新驱动就是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等。全球科技创新在调整和变革中发生了许多新的趋势性变化,正在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产业发展形态和世界的整体面貌。面对国际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我国必须坚持科技创新,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科技创新之路。习近平指出,我国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自主创新道路最大的优势即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条件,组织全社会力量推动科技工程。自主创新并不是封闭起来自主创新理论,而实在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积极研发我国自己的科技成果。我国所走的科技自主创新道路,是响应“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下,坚持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在前沿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体制改革,要坚决规避阻碍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障碍,从顶层设计上优化相关科技政策供给,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当前应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习近平,2014[9])。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等。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等。这一系列举措加大了政府的支持与投入,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从而促进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
第三,把握产业革命趋势。《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第七个部分主题为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科技革命必然引发产业革命,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大、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6[10])。当前的科技发展要求我们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深刻认识全球高新技术最新发展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早已成为国家间抢占世界发展前沿的重要产业,我国为此制定了大量相关政策规划,如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四五期间全国各省市也陆续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旨在抢抓重大技术赛道实现弯道超车。目前,全球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我国也在积极构建数字中国。数字科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一环,数字化将带来产业大变革,我国应抓住时代机遇,加快新一轮产业革命。
第四,实施聚集人才举措。走科技创新科技道路要重视聚集创新人才。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产生创新、科技、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谈到: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再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强调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等。构建领先世界水平的科技团队,我国从相关的顶层设计上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才能深入实施人才发展举措。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自主创新并不是封闭起来自主创新理论,而是在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积极研发我国自己的科技成果。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做出应有贡献;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创新要素更具有开放性、流动性,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6[10])。我国所走的科技自主创新道路,响应了“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坚持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一条努力在前沿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3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对我国数字文创产业的指导作用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与新冠疫情背景下,全球竞争相比以前已愈加激烈。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数字技术已经迅速发展起来,但在许多关键技术研发领域还尚需努力。数字文创产业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科技创新。数字文创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双向融合发展,因此,用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指导数字文创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
(1)为提高我国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提供现实指导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论述。此外,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及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在此背景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基于历史经验教训,深入研判全球科技竞争形势、国内国外科技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问题、机遇、挑战中逐步形成。并且,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不断做出调整。
数字文创产业是新时代背景下催生的产业,其依靠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内容,在“国际战场”上取得成绩就必须要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而研发数字技术,就必须要有高端的科学技术人才。数字文创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科技创新理论中都能得到启发。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启示我们在发展数字文创产业过程中,要重视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类的相互关系。新时代背景下在借鉴世界领先国家的科技基础上,重点需落在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科技的核心问题上,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数字技术内容含金量以及创新水平。
(2)为我国数创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找到新的突破口
伴随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革命持续加速,数字文创产业的新兴业态急需升级。高速迭代的数字技术和固化的产业模式之间、飞速发展的数字平台和不足的文化内容之间、现存的制度与市场之间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与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这些都是数字文创产业创新发展中难以逾越的结构性问题。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重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启示我们可以以科技的视角切入。在科技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政府超前规划布局,把一些新兴的产业培育起来(汪杜宇,2021[11])。坚持自主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引领带来的产业优势,巧妙实现跨界融合。以科技创新带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以科技创新实现数创新兴业态的改造升级,以科技创新实现我国数字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以实现造福人民、造福社会的美好愿景。
3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视域下我国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涵盖科技创新、科技制度、产业发展改革、科技人才、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大环境,我国将数字文创产业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数字文创是由数字技术与人的文化需求互动发展而形成的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经济文化活动。数字文创产业的核心之一即数字技术,它包括数字编码、永久保存、无限复制、网络传播、多向交互、大众参与、快速迭代等特征。快速更新的数字技术,为文化内容创作创意、流程改造、效率提升、边界扩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对内容产品持续迭代升级赋能(杨秀云等,2021[12])。总的来说,数字文创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研发,技术在整个产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文创产业在利好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发展现状
(1)创新方面
在创新方面,数字文创产业将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新兴技术手段带动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再发展,新技术为数字文化表现形式提供了颠覆性场景的可能性(孙芳泽和郭燕,2020[13])。随着5G、AI、VR、XR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的扩大,我国数字文创产业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人工智能的实际运用虽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其进展迅速。其内容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其中,我国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分别占比较大。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同年,我国自主研发、制定的“数字化艺术品显示系统的应用场景、框架和元数据”标准获批国际标准。另外,在数字动漫、数字影视、数字音乐、数字艺术展示、数字装备制造等数字文创产业各个细分领域中也在积极研发核心技术,不断实现科技创新。例如,在数字动漫领域,许多游戏公司将游戏引擎引入3D动漫,以往需要花费数百个小时做好的渲染,运用ue4(虚幻4引擎)技术只需几秒钟;数字音乐领域,5G+VR+AR+AI技术的融合拓宽了数字音乐的视频化场景,创新了用户群体的沉浸式、多互动等体验。
(2)制度方面
最近十数年以来,国家层面对数字文创产业政策支持有显著提升。在国家层面,从最早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7年文化部印发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底公布的《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到2020年研究制定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层面对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视逐步提升。其中,2017年文化部印发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是首个针对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它从产业的各个层面推动其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强调发展前沿技术对整个产业的推动作用。从制度落地的角度看,从宏观上,要建立行业组织,整合行业自身资源,发掘相关领域的合作潜力;从微观上,具体到科技创新制度的建设。
在各省、市层面,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相继发布了与数字文创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2017年,上海市出台《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年杭州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实施意见》;2020年,北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全国大多城市均在布局数字文创产业相关细分领域,也在文件中针对科技板块推出系列措施,但缺乏针对整个数字文创产业的战略布局。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底成都市出台了数字文创产业发展规划,这是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的文件,也是在数字文创领域做出了初步的系统化探索。
表1 全国数字文创产业相关政策分析表(部分地区)
续表
(3)产业发展改革方面
数字技术的变革必然会带动文化产业的变革,特别是产业发展理念的变革(郝挺雷和李有文,2021[14])。数字文创产业既是传统文化产业在各个细分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也是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从而催生出来的一些新型业态。虽然我国目前数字文创产业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和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前沿技术与文化之间的融合、人们与数字文创产品的关系等问题还亟待解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为了在新的文化企业、业态及消费模式上发力,政府要引导数字文创产业的核心之一数字技术从单一走向融合,以技术推进数创产业的多维度、精细化发展。目前,我国的数字文创产业一方面是新业态的催生,包括数字音乐、数字游戏、网络文学、数字影视等。这些新兴业态还需数字技术赋能再升级,以满足人们对数字生活的需求,全方位实现数字文创的文化功能、服务功能及经济功能;另一方面是传统业态的数字化升级,包括文旅业、文博业、传统演艺业等,实现文创产业的高质量转型改革发展。
(4)人才方面
在推动数字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各个环节中,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据《数字文化产业就业研究报告(2020)》显示,数字文创产业中游戏、电竞、直播和网络文学这四个典型领域总就业人数约3000万人,其中,全职就业约为1145万人。数字人才分布最多的主要城市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西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这五个城市的数字人才数量最多,人才占比在3.4%以上,成都、苏州、南京、武汉、西安的数字人才占比在1.7%-2.5%。总的来说,数字人才分布为“南强北弱”,数字人才最为集中的三个区域为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此外,在一些“新一线城市”数字人才的虹吸效应也逐步显现。
(5)国际交流合作方面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同年,我国与老挝、塞尔维亚、泰国、阿联酋等7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与捷克、古巴、英国、韩国、土耳其等16个国家签署了“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企业积极融入全球数字经济链,华为、腾讯、京东、中兴通讯等行业领军企业均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联合创新中心等,利用国外国内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等,促进我国数字技术创新型研发,促成一批重点合作数字技术研发项目落地实施。此外,我国持续举办数字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等国际交流会议,加强国际间数字技术、人才合作,促进国内数字技术“走出去”、国外数字技术“引进来”。
3.2 存在问题
(1)数字文创全域融合和产业的技术供应支持程度不高,且业态单一
虽然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核心技术、数字文创装备制造均已起步发展,新基建更是走在世界前列,但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全域融合还不够深入,数字文创企业主动对接新基建平台、技术力度不够。此外,数字文创产业领域的诸多公司经营业态单一,一部分公司主营传统文化产业业态,而后拓展了小部分数字文创新业态。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在互联网上市企业类型分布中,互联网文化企业占比高达46.2%,其中网络游戏企业占比24.5%,文化娱乐企业占比16.1%,网络媒体企业占比5.6%。这类公司缺乏数字文创技术研发能力,对传统文化产业业态的激发程度较弱,产业规模扩展较慢;一部分公司主营游戏、音乐等数字文创细分业态,虽然数字技术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在文化创意板块,前沿数字技术对其转化、赋能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引领世界前沿、产业前沿的数字文创新型业态。
(2)数字文创配套政策尚待完善,部分政策推出时间较为滞后
目前国家、省、市层面虽陆续出台针对“数字文创产业”的诸多政策,但对于“数字文创产业”这一产业概念并无统一的定论,且产业统计指标也无明确划分。此外,从国家到省市层面,总体上缺乏针对数字文创技术的专项规划或者实施意见,仅有一些上文提及的零星政策和规划,难以支撑当前数字文创迅猛发展的势头。此外,数字文创产业作为业态融合、交叉的一个新兴产业,政策上缺乏行业划分标准,导致许多企业缺乏行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并且在申请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时,缺乏精准对接的支持,进而导致社会资本进入数字文创领域受阻,资源在市场中配置时也出现了一些盲目和效率不高的问题。就政策发布时间来看,通常在政府在面对数字文创发展已经有一些势头之后才发布相关政策,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补救了政策暂时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也减缓了政策支持对数字文创产业的充分引导,容易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数字文创产业的发展。
(3)大部分消费者数字技能缺失,数字文创发展人才支撑薄弱
由于在数字技能的供应没有跟上需求增长的趋势,导致我国数字文创产业的人才支撑和消费市场较为薄弱。在数字技能支持方面全球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据报道,欧洲16岁以上的公民中仅有58%拥有基本的数字技能,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等其他经济体也有类似的趋势。尽管年轻一代在家里或在社会活动中接触到了技术,但普遍缺乏数字技能培训。这阻碍了数字文创产业市场的扩大,相应也阻碍了数字文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数字文创人才寻求方面,64%的大型企业和56%的中小企业报告称,在寻找信息和通信技术空缺的合适人选方面仍然存在挑战。由于数字文创产业细分行业较多,从业人数庞大,但对标其他产业,数字文创产业人才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缺乏针对数字文创产业的特殊人才认证体系,从事数字文创产业的人才待遇参差不齐,不利于行业整体发展。
4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视域下我国数字文创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其中关于科技创新的新观点,既契合了当今世界全球化数字化发展的前沿,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我国数字文创产业发展应坚持以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为指导的思想,坚持培育和挖掘数创新技术、深化融合发展、完善政策环境和人才激励制度等等,立足本土,放眼未来,以促进我国数字文创产业的健康发展。
4.1 培育创新技术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而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应重点提升数字文创关键技术竞争力。其一,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区块链、物联网等,打通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全链条融合。其二,加强数字文创产业各部类具体的核心技术研发,加强美学计算、情感计算、语音识别、知识图谱、人机交互、XR、全息成像、裸眼3D等技术在数字影视、数字动漫、数字音乐、游戏电竞、数字艺术展示等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全方位应用。其三,跟踪数字文创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下的新技术发展实践,发展数字文创智能云、智能硬件、沉浸式体验平台、计算机艺术等方面。其四,紧跟世界数字技术前沿,结合中国当前实际发展需求,聚焦智能文创产业(数字文创产业的前沿)技术研究。
4.2 完善政策环境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突出中国现实国情。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需要在发挥市场基础作用下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政府部门通过发布相关政策法规和产业规划作为当前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保障数字文创产业的良性发展,减轻市场失灵带来的负面作用。其一,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出台相关的数字文创产业扶持与优惠政策。其二,政、产、学、研应组织成立多方共建共享的数字文创协会或联盟,政府应更好发挥作用,加强数字文创产业的引导和有效管理,联合学界、业界,通过对数字文创产业发展趋势、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理论前沿、数字文创产业的产业生态等研究综合研判,同时由政府主导制定数字文创产业内部的细分标准,让数字文创企业能够“对号入座”,积极申请相关补贴政策,激发市场活力。其三,落实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数字文创企业。加大小微数字文创企业扶持力度,指导小微数字文创企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其四,加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建立数字文化创意作品著作权登记资助制度,对创意成果应用、知识产权评估、抵押融资等进行扶持。
4.3 完善人才激励制度
人的因素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在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突出人才在科技进步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人才激励制度在当前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极为重要。其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由相关部门成立数字文创产业领域的人才评选工作小组,组建评选专家委员会和相应的评选工作机制。建立适用于数字文创从业人员的职称评审认定体系,完善大师工作室认定体系,数字文创产业领域的大师工作室主持人要在专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与号召力、工作室主持人要兼具创造数字文创作品与培养人才的高水平实践能力等等。对文创名家或者艺术家工作室引进落户给予相应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支持。其二,针对不同数字文创的细分行业制定评估体系。注重考核数字文创专业人员的工作业绩和成果,增加针对数字文创行业内部评价指标的权重,将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职称评价的重要内容。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论文、不唯奖项,对在数字文创事业发展中取得重大成果、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可放宽资历等条件限制,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其三,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可不受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考虑设置较为灵活的中短期人才引进计划。其四,加大、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的人才培养,平衡东西部各区域和人才配比及缩小人才培养的差距,建立人才的输入、输出自由流动机制(罗仕鉴等,2022[15])。构建有效联接企业、学校、政府、媒体等各方面的培育体系,培养文化底蕴深厚、市场意识强烈、职业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端数字文创人才。
4.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建立和发展于全球化的时代,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因而特别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一,加强与其他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对接,共同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标准对接、规则制定。积极建立与数字技术发达国家的合作机制与合作协议,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基础上,以目标任务为导向,不拘泥于国别,设立较为灵活的资金支持制度。其二,打造数字文创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汇聚全球数字技术顶级数字技术研发专家、科研组织、企业家、投资人等,围绕前沿数字技术创新研发、数字技术在数字文创产业领域的转化与应用、数字文创新业态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其三,营造良好的数字文创国际营商环境,一方面,对引进的外国数字技术研发机构、数字文创公司、数字文创人才与国内的机构、公司、人才待遇要一视同仁,健全完善制度;另一方面,与国际相关组织协商,共建数字文创产业国际规则、合作方案等,加强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尤其对网络平台上流通的数字文创产品进行审核、监管,国内国外共同构建平等、开放、安全、公开的数字文创产业治理体系。其四,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创大会(包括数字文创各个细分领域的品牌节会)。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以线上“云直播”的方式扩大节会传播力,做大做亮大会品牌,为数字文创产业的国际交流合作塑造良好形象。
5 结 语
综上所述,数字文创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行业协会的扶植,离不开相关企业的生产研发实践,离不开人才技术支持。在国际复杂的环境和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数字文创产业的发展始终要将中国化马克思科技创新理论作为指导理论,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特征,走自己的路。面对数字文创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政策、人才等问题,要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引领指导,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方积极发挥力量,培育数字文创创新技术、完善数字文创政策环境、完善数字文创激励制度、加强数字文创交流合作。在数字文创发展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和深化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使得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