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索

2022-07-06栗志民刘志刚申玉春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88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海洋大学贝类养殖

栗志民,刘志刚,申玉春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 524088)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指出,通过改进实习运行机制,优化实习过程管理,建设共享型实习基地,提升实习效果。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在国内许多海洋类高校均有开设,如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凸显了该课程在我国海洋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该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一般采取生产实习的方式。

贝类在海水养殖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019年中国海水养殖产量2 065.33万t,其中,海水贝类养殖产量达1 438.97万t,约占海水养殖产量的70%。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牡蛎、扇贝、鲍、蛤类、东风螺等种类养殖产业。贝类养殖具有成本低、单产高、风险小等特点,不仅是我国沿海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且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来,国内海洋类高校及研究所从事贝类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在贝类育种,如牡蛎、扇贝、鲍、东风螺、珍珠贝、菲律宾蛤仔等多个贝类品种开展新品种的培育获得成功并进行推广,贝类健康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生产实习作为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课程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开展重要养殖贝类的种苗和养殖生产实习,对学生从事贝类繁育、养殖相关的科研、开发、生产等工作显得极为重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海洋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海洋类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者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多年来,我国高校教师对水产养殖专业的生产实习进行了较多的改革探索。然而,针对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研究还比较有限。栗志民等从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模式3个方面对该课程理论教学改革进行了阐述;郝振林等结合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针对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曹谨玲等从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和产学研方面对贝类增养殖学课程进行了探讨。

2018年11月13日,广东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联合公布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和重点建设学科名单,全省41所本科高校和147个重点建设学科入选。其中,广东海洋大学现有“水产”“海洋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同时被列入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新时代背景下,广东海洋大学将“肩负海洋使命,培养三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源。在此形势下,探索创新广东海洋大学新时代水产养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成为一个新颖的课题。笔者结合广东海洋大学新时代水产养殖专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分析了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教学特点,评述了该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该门实践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1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课程的特点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是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课程,是在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养殖贝类苗种培育流程,掌握重要养殖贝类的育苗技术,包括亲贝的选择、蓄养促熟、诱导产卵、授精、孵化、幼虫培育及采苗等生产操作技术,以及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技术。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能够从事与贝类相关的科研、开发、生产、推广及生产管理工作。该课程是水产养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结合度高,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联系紧密。为了圆满的完成该课程的学习,该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创新精神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我国南方,多数贝类品种的繁殖盛期基本在5—7月,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因此,该课程的生产实习教学时间安排必须与贝类繁殖期相一致,否则课程教学难以开展。生产实习地点地理位置偏远,生活设施不完善,与生产相关的工作包括洗池、刷贝、投饵、换水等实习活动需要一定的劳动强度,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略显艰苦,导致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实习地点多紧邻海区,学生容易接触到大海,实习现场多水池、排水槽、海水和电源等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切实保证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是该门课程突出的要求。

2 生产实习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因校内实习基地容纳能力有限,生产实习培养方案由集中生产实习改为集中和分散两种生产实习模式。在分散实习中,实习地点多为实习指导教师联系,包括湛江徐闻、雷州、东海岛、遂溪,甚至海南等地,显得比较分散,各个实习基地的条件差异较大,有些基地设施不够完善、生产条件非常有限,导致实习内容的安排受实习基地条件的影响较大,内容安排比较单一。根据几年来实习学生的反馈意见、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可知,由于生产实习地点相对分散,各个实习点的实习内容侧重点不同,有的实习点未能达到实习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实习内容(贝类苗种培育技术、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技术),基本以贝类苗种培育为主,而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实习涉及内容较少;有的实习点由于学生过多参与了洗池、包装和搬运工作,而对生产技术操作环节参与较少,甚至不够熟悉。此外,随着生产实习的逐年开展,学生生产实习所需要的费用,包括贝类亲本、养殖耗材、运输费用等不断上涨,而学校配备给学生的生产实习经费并未作出调整,使得实习经费严重不足,加大了完成实习内容的难度,导致生产实习内容比较局限。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教学的重要工具,不仅是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而且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多年来,水产类院校缺乏比较系统的生产实习指导教材,指导教师所指定的供学生实习参考的书目多为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理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或者针对某一贝类品种养殖的参考书。这些参考书基础理论、概念偏多,缺乏生产实习所需要的诸多相关内容,例如,实习的目的、实习材料、实习前准备、实习操作规程以及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缺乏较为系统的生产实习指导教材,学生实习过程中只能依赖指导教师的讲述,影响了生产实习教学效果。在生产实习教学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主体是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应全程参与指导并实时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障实习质量和实习过程的顺利实施。然而,由于学生比较分散,实习指导教师人数有限,以及教师除了指导实习外,校内还有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各类会议等,导致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实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此外,学生实习活动的管理还有待加强,例如,实习记录不够完善,请假制度、作息制度和劳动纪律等落实不够规范,生产、生活和交通等安全措施落实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实习期间未能做到对苗种的认真观察,出现异常情况时未能及时报告等,课程管理不够严格。

广东海洋大学自创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发展广东海洋水产事业的使命。海大人凝炼出了海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办学特色:肩负海洋使命,培养三能应用型人才。广东海洋大学“三能”人才的内涵指的是“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应用型人才。“能安心”是指能扎根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农村基层的敬业奉献精神;“能吃苦”是指能经受艰苦环境、艰苦岗位和各种困难的磨炼,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能创业”是指能将所学知识技能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并善于开拓的能力。然而,笔者多年参与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工作发现,部分学生对生产实习的目的认识不够明确,对生产实习的内涵领会不够精准,在生产实习的初期往往还有比较高的热情,随着生产实习的进行,新鲜感逐渐消失,随着实习任务逐渐繁重,以及因实习基地位置偏僻、远离市区给学习、工作和业余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部分学生开始出现畏难情绪,以各种理由请假的学生逐渐增多,劳动强度稍大一点就逃避,对生产实习中的贝苗观察、换水、投饵、记录等开始敷衍了事,甚至躲在宿舍里不参与实习。可见,部分学生从思想上对生产实习中遇到的困难认识不足,缺乏能安心、能吃苦的精神和意志品质。

多年来,在笔者参加指导的海水贝类增养殖生产实习过程中,涉及的贝类品种基本为我国南方海区重要的经济贝类,包括养殖规模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近江牡蛎、墨西哥湾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方斑东风螺、泥东风螺、皱肋文蛤等。这些贝类的形态学、生态学、繁殖生物学特征以及苗种培育、养殖技术在贝类学或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课程中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授。然而,在生产实习中,部分学生对这些贝类的生物学理论和养殖技术相关内容掌握不够扎实,包括性别鉴别、胚胎的特征、发育的过程、摄食习性、投饵量如何确定、变态附着的标志等相关理论知识理解得比较模糊,导致生产实习工作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由于学生主动性不强,实习前未能做好知识的储备,一味等指导教师的讲解,从而延误生产实习工作。例如,在双壳贝类育苗时,有些学生对贝类附着变态的标志不够清楚,导致投放附着基的时机不理想,严重影响了育苗效果。由于部分学生实习态度不够端正,实习过程中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联系思考,使得撰写的实习报告内容过于浅显、不够完整、缺乏创新。

3 新时代背景下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指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抓手。在传统的生产实习中,无论是集中实习,还是分散实习,学生基本以学习实习过程,包括了解育苗场和养成场的基本设施,熟悉育苗和养殖流程为主。在实习中,学生每天做的较多的工作是定时投饵、换水和观察等,由于工作量小而且容易,需要时间短,如果实习学生人数较多,那么每天学生参与实习的时间就更少,学生大部分空闲时间留在宿舍,一部分学生把时间用于看视频、打游戏等活动,不仅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而且在较长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对实习开始厌倦,热情下降,以各种理由请假回校,极大影响实习效果。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将科学研究结合到实习过程中。科学研究可以围绕贝类苗种培育、养殖、病害,以及企业管理等内容进行开展。根据研究的工作量将学生分组,每组3~5人。科研中学生起主导作用,要完成科研的选题、设计、实施和研究论文或报告的撰写。指导教师对整个科研过程要跟踪辅导,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支持和配合学生的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应定期召开讨论会,加强学生、教师和企业间交流,促进学生科研高质量完成。在传统实习中,学生每天从事常规性的生产操作,久而久之,使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减弱,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缺失,而让学生带着科研任务进入实习基地,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解决了贝类苗种培育、养殖和病害防治中的诸多关键问题,甚至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管理思路。生产实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丰富了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忙起来”。

生产实习是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多年来,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的方式是集中实习,将学生集中在校内实习基地,参与指导实习的教师为3~4名,指导教师同学生一起住在实习基地,由于学生集中,所以指导学生实习相对容易,实习指导效果较好。然而,随着近几年招生人数的增多,因校内实习基地容纳能力有限,生产实习培养方案已由完全集中生产实习改为部分学生参与分散生产实习。湛江周边包括东海岛、雷州、徐闻、遂溪等地,有多家企业开展不同贝类(如珍珠贝、扇贝、东风螺、牡蛎等)的苗种生产和养殖,联系实习地点比较容易,也得到了企业大力支持。但是,每家企业容纳能力不同,多者20余人,少则不足10人,实习地点比较分散。由于指导教师数量较少,每个教师不得不承担多个实习点学生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均承担了其他课程教学任务或科研工作,无法一直坚守在实习单位,只能定期给予指导,无法及时给学生解惑。指导教师的数量不足影响了学生实习效果,同时,由于教师长时间不在实习点,学生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此外,新晋的青年教师教育背景多呈基础生物化趋势,无系统的水产专业知识。因而,如何解决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提高青年教师实践经验是目前面临的新问题。一是通过聘请实习单位的技术骨干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学生实习,包括安排学生实习工作、担任技术指导以及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等。实习指导教师可通过微信平台等进行线上指导和定期进入实习点现场指导,生产实习指导实行“双师制”。二是通过资深指导教师的“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熟悉专业知识,了解生产过程和环节,掌握实习内容和要点。近年来,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均为博士学历,基础理论比较扎实,但生产实践经验不足,很难承担学生实习的指导工作,对新入职的承担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的青年教师,在资深教师的指导下,在入职的第一年进入相关企业参与生产活动,培养锻炼。让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进入企业锻炼,也为青年教师在未来科研工作积累了较好的实践经验,并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切入点。此外,资深教师带领团队青年教师编写《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教材,教材内容包括我国南方常见经济贝类的苗种培育、养殖和病害防治技术,详细描述生产实习的目的、实习前准备、操作规程、观察与记录等,教材体现苗种培育、养殖和病害防治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丰富、结构完整、体系时代性的生产实习教材的编写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青年教师指导生产实习的能力。通过校企联合指导学生生产实习,以及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锻炼,实现“教师强起来”。

过去的生产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是学生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平时表现和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根据这些材料对实习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经过多年的实施,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已经呈现诸多不足。实习中要求每个学生每天记录实习日志,但由于许多学生不重视实习日志,存在着严重的互相抄袭现象,记录实习日志敷衍了事;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提交实习鉴定表,因实习单位没有参与学生的技术指导和管理,对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效果并不清楚,很难给出客观的鉴定,所以实习鉴定表成了形式上的材料,没有真正的参考价值;学生生产实习通常分组进行,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小组对自己的组员在实习期间的平时表现,包括实习期间参与实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等进行评价,由于学生不重视平时表现评价,并且评价标准模糊,导致评价主观性太强,指导教师参考该评价时显得困难;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存在着明显的组内和组间抄袭,报告存在较多雷同。因此,过去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显得不够完善,评价的实习成绩显得模糊,不够准确。不完善的考核评价方式也导致了学生实习积极性下降,出现了部分学生实习期间严重“混日子”现象,不利于提高实习效果。通过校企联合指导学生生产实习,由企业中技术骨干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每个实习小组的组长配合企业指导教师工作,切实承担起学生的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对学生生产实习进行严格考核,将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平时成绩(道德素质、思想品质、实习纪律、态度和效果)进行量化,占总成绩的40%,实习结束时将每个学生的实习表现客观写入实习鉴定表。对于在实习期间不遵守纪律,道德素质低下,影响恶劣的直接按不及格处理,在下一年重修实习,打破过去“大锅饭”现象。校内实习指导教师除了部分参与企业指导教师的工作之外,跟踪学生的实习日志,做到每日批改,每日点评,每日给出实习日志成绩,实习结束后将每个学生的实习日志成绩进行统计,最后按实习总成绩的20%计算。实习日志的每日评阅,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督促学生每天认真完成实习任务。将学生实习期间完成科研内容的效果纳入实习考核中,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实习中完成的研究情况(实验进展、实验结果、创新性等)进行评定,占实习总成绩的20%。最后,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要提交实习报告一份,由校企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批阅,以实习报告格式规范性、内容完整性、写作逻辑性、方法可行性、结果创新性等方面对报告进行评语评价,并给出客观实习报告成绩,占实习总成的20%。通过以上实习考核评价体系,过程性考核(平时表现和实习日志)占60%,结果性考核(科研内容与实习报告)占40%。通过采用“双师制”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完善生产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提升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实现生产实习“管理严起来”和“效果实起来”。

4 结语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是水产养殖专业重要的实践课程之一。为适应新时代水产养殖专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结合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和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探索了该课程教学改革。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将生产实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忙起来”。通过聘请实习单位的技术骨干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以及通过资深指导教师的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掌握实习内容和要点,承担学生实习的指导工作,实现“教师强起来”。采用校企联合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采用“双师制”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完善生产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提升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实现生产实习“管理严起来”和“效果实起来”。

猜你喜欢

海洋大学贝类养殖
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低碳效应评价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中国海洋大学作品选登
QuEChERS-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贝类中6种亲脂性贝类毒素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中国海洋大学 自主招生,让我同时被两所211大学录取
식민 상황과 이태준의 고향의식
La communication sino-frança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