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思辨性,让主旋律作文走向深刻

2022-07-06肖政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作文题审题作文

肖政

扣住时代强音,跟上时代步伐,主旋律作文成为考生备考的重点,聚焦时事热点、关心国家发展成为考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高考中,全国共有八道作文题,分别来自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及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卷。这些题目都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和未来宏图。如何让主旋律作文走向深刻,让其更好地展现高中生思维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增强思辨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思维习惯,提升思维品质也就成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同时,新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描述部分要求“多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表达的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生动性”。

一、在思辨中审题立意,览众山之小

当下主旋律作文的审题难度适中,一般不会刻意为难学生,核心概念要么在材料中含蓄体现,要么在情境任务中凝练呈现。但难度适中并不意味着没有难度,即使立意都正确,那也会有高下之分,也会有优劣之别。因此无论是平时练习,还是在高考实战,都需要在思辨中进行审题立意,做到多问、多想、多看,争取从“基本准确”上升至准确恰当。

二、多问“为什么”,走到现象的背后

在独自思考时,如何促进自己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材料,更加恰当合理地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学生可以进行有层次的自问自答,直到揭开其面纱,看见它的“芳容”。2021年高考适应性考试八省联考作文题由四部分构成:第一是总体任务及分值,第二是材料的具体表述,第三是情境任务及主题,第四是常规要求。根据第二、三部分可设置以下问题:材料各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主要阐述什么内容,第二部分的具体阐述与第三部分的主题词之间是何关系;“铭记历史”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铭记;“迎接挑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如何迎接;“铭记历史,迎接挑战”内在关联是什么,校团委为何要以此为主题……“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三、多想“同一类”,拓宽素材的范围

高考作文材料有时只是呈现社会生活、时代变迁过程中的一个侧面、一个片段或一个缩影,但它能激发学生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路径;材料有时通过寓言、漫画等形式,将现实虚化,但它能激活学生联系比较、触类旁通的思维习惯。材料中,现象只是一个点,生活、时代是一个面,历史是一个多面体,通过同一类素材的研析,收获的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多的应该是质的提升。全国乙卷作文题以生活中“射箭”这一现实可感的活动为喻,将其与追求理想这一精神活动相联系,这就需要学生找到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通点。射箭基础是要有弓、箭;方法是站位、搭箭、扣弦、预拉、开弓、瞄准、脱弦、放松;路径是弧线;目标是箭靶、猎物或者敌人。追求理想的基础是修身;方法是“矫思”、行动;路径是自身从事的事业;目标是“立义”。而两者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由此延伸,从古至今,为了理想孜孜追求者比比皆是:文天祥少年正气,徐霞客志在天下,林则徐对联立志,钱学森破阻回国,袁隆平禾下乘凉,陈祥榕爱为中国……发散性思维,会让学生作文的容量变大,文化韵味更浓,时代气息更足。

四、多看“关系链”,理解现象的演变

所谓“关系链”是指材料中就某一个问题出现二元对立的关系,或者围绕某一现象出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或者某一问题在不同阶段、因不同对象而出现不同理解之间的关系……新高考Ⅰ卷是从毛主席关于“体育之效”的论述切入,但并不是单纯地论述“体育”,而是以主旋律话题为背景,以体育为“引子”,指出“强”与“弱”的转变,充满思辨色彩。浙江卷作文题以“得与失”为话题,列举三类人对它的态度和认识。“得与失”究竟是“起点”,是“过程”,还是“终点”,这其中充满着辩证关系,如何看待它,能够显示青年学生的“得失观”,可以体现其生活态度,更能表现其价值追求。发现材料中的“关系链”,以思辨的眼光理解其要素之间的关联,从利弊、优劣转化的角度审视其规律,从现象和本质角度揭示其内涵。

五、在思辨中表达阐述,看群峰之奇

“文似看山不喜平”,“直则无姿”,曲则有致。文章通常应如此,主旋律作文自然也不例外,更需用思辨深入阐述,要用思辨展现智慧。这样,看到的山峰一定是起伏多变的,看到的文章一定是摇曳多姿的。

六、多点推进,丰富表达阐述的维度

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可以增加文章的厚度,增强论述的力度,增大论点的信度。融入时代的因素,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层面剖析,有助于从当下生活捕捉信息,当然也有利于真情实感的呈现。融入文化的因子,使得观点有立身之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融入大我的意识,家国的情怀,使得主旋律作文少些虚浮投机的“迁移”,多些深刻把握时代的“智慧”。如光明网评论《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学术路径之一》一文,从两个角度论述留学的意义:在全球范圍内寻求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形成教育形式的多元化格局;解决国内智力资源短板,解决国内相关领域的不“尖”乃至空白的问题。文章从国际、国内这两个“点”,精当分析了留学的意义,最后从“历史意义”的角度再次肯定了“文化技术的交流”的作用,丰富文章的内涵。

猜你喜欢

作文题审题作文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