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07-06靳晓晴
教育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保障,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以成果导向的教育价值理念为指导,分析当前《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改革路径,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并提升相关能力。
1 前言
教育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保障,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1980年,美国学者Spady.W.D首次提出了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结束后获得知识、能力、素质等成长的成果”,“是一种依据学生预期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反向设计课程体系的教育模式”,在欧美等国家的教育认证机构受到普遍欢迎,并将其作为评价的重要准则。《体育社会学》课程是体育科学下面的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体系的主干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等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理论主干课程。学生关于《体育社会学》课程体育内部在体育社会分层与流动、体育社会角色、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生活方式、体育社会问题等内容,体育外部与政治、经济、科技等互动关系,以及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等自身特征、价值、问题等核心问题的价值认识,影响着学生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提升状况,并关系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以成果导向的教育价值理念为指导,分析当前《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改革路径,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并提升相关能力。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搜索引擎,在主题中以“成果导向”为关键词进行文献资料检索,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 访谈法
关于《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模式、评价等,访谈其他《体育社会学》授课老师,了解当前课程教学的现状。
3 结果与分析
3.1 成果导向理念下《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成果导向教育也称为能力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成果导向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清楚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能力,然后根据实际,设计合适的教育模式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成果。成果导向理念重點关注学生“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成果导向理念指导下的《体育社会学》课程改革,以“学”和“预期的学习产出”为导向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教学评价的设置,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1.1 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体育社会学》教学目标设计,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教学实施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和学习最终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将《体育社会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首先,在知识目标方面。需要构建以学生未来就业需求和知识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主线的知识体系。其次,在能力目标方面。根据布鲁姆认知过程理论,将《体育社会学》的能力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最后,在情感目标方面。结合课程内容体系,融入体育热点问题讨论、进行实地调研等,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对未来从事职业心存向往。
3.1.2 教学内容构建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体育社会学》教学内容构建,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模块、实践模块和应用模块。课程知识结构的搭建,应吻合学生应具备能力的要求。首先,知识模块。《体育社会学》知识的掌握,可以以课本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当下所发生的体育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适当增加内容,并删减部分内容。内容,主要体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体育与人的互动关系、体育内部关系等。其次,实践和应用模块。主要包括体育问卷设计、问卷发放与回收;结合每节课中的理论知识,对体育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具有争议的观点,组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3.1.3 教学模式改进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如何从“以教师为中心”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关键在于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握几个原则。首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构建《体育社会学》线上教学平台,实现教案、课件、素材资料、案例等的数字化,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带着问题上课讨论。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理论知识,结合当下体育社会现象和体育社会问题进行分析,以拓展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基于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在具体教学中,针对具体问题并结合案例进行讨论或辩论,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1.4 教学评价构成
教学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促进教与学。首先,科学设计最终成绩评定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课堂互动、社会实践和理论应用考察,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层次学习。其次,在总结性评价环节,设计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时,保障课程课程内容的全覆盖和考核方式的可衡量。最后,合理分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比例,以实现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学的改进与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3.2 当前《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现状
3.2.1 教学目标:雷同化的目标设计,缺乏不同专业的针对性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缺乏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和个性化设计。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武术专业等,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并且对学生能力也将提出不同的要求,课程应针对不同专业进行目标设计。但当前教学,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差异化目标设计存在很大不足。在知识目标方面,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目标相同,尚未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培养需求,构建不同的课程教学知识体系;能力目标方面,主要侧重于对体育社会社会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记忆与考察,应用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与评价,根据社会现象与问题等进行理论的创造等,也存在不足。在情感目标方面,通过知识应用和实践调研,使学生对课程充满兴趣、对职业充满向往等设计不足。
3.2.2 教学内容:重视知识模块,实践和应用模块较薄弱
当前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主要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实践模块和理论知识应用模块重视不足。《体育社会学》内容体系讲授主要包括体育与外部社会、体育内部以及体育自身的社会学分析等内容的学习,对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及理论知识的分析与应用等重视不足。在实践部分,对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进行了问卷调查的意义,问卷的卷首语、题型、答案设计及问卷发放与回收等进行了讲解,但是缺乏实践操作和具体的考核。体育社会学理论知识应用模块,授课过程中教师以案例形式进行知识的讲解,结合每节课中的理论知识,对体育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但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分析等还较为薄弱。
3.2.3 教学模式:重视教师输入,学生主动性调动不足
当前教学模式,主要是知识导向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教什么,重视知识信息的输入、获得与整理,学生主动性调动不足。在冠状病毒疫情前,主要采用传统线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面授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输入和学生的学习;疫情发生后,改为线上教学,尽管视频、PPT、学习资料、作业和考试等均实现了电子化和智能化,但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看视频方式进行学习。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的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動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一方面,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对体育热点问题也关心不足;另一方面,较少有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和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等均停留于老师的设计和引导。
3.2.4 教学评价:重视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较薄弱
当前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重视总结性评价,注重识记知识点的能力,对应用能力相对忽视。传统教育方式尽管也采用平时成绩+最后考试成绩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但从侧重考察点、知识点、所占比例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从两者所占比例来说,当前考试一般是平时成绩占到30%,最后卷面考试成绩占70%,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略小。其次,从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来说,主要由考勤和作业等组成,对学生课堂回答、课堂辩论、社会实践等考察不足。最后,从侧重的内容方面来说,主要关注于体育社会学课程中关键内容的概念、构成、特征、问题等进行考察,主要关注知识点的记忆,对理论知识的分析和应用考察不足。
3.3 成果导向理念下《体育社会学》课程改革的路径
3.3.1 重视教学目标设计,分专业细化教学目标
分专业细化教学目标设计,充分发挥目标设计在内容体系建设、教学模式选择和评价方式选择中的导向作用。根据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管理等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和未来毕业就业去向的不同,明确其所需求的不同知识和能力,并进行具体目标设计时应有不同的侧重。如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学校教师为主,而社会体育专业以培养健身俱乐部的教练和管理者为主,其所需求的知识和能力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所学课程相同,专业不同,在细化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教学目标设计时,应有不同的侧重。
3.3.2 完善内容体系,重视实践和应用模块
完善课程内容体系,重视课程内容的实践和应用板块,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实践模块,重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的具体实践调查、统计和分析应用。体育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和热点问题的解答,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进行量的统计、通过访谈法进行质的深层次挖掘,这两种方法是重要的工具,在教学中需要提升教学时间比重。其次,应用模块,重视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控制、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运行理论、社会制度等理论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体育现象的了解,是理论知识应用的基础,在教学中应注重利用理论知识去分析体育现象,同时利用体育中的现象去解释理论和升华理论。
3.3.3 改革教学模式,构建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
构建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到什么和能做什么,重视产出与能力,鼓励批判性思考、理、评论、反馈和行动。一方面,完善线上平台资源建设。依托学校提供的超星学习通和泛雅教学平台,完善体育社会学线上资源库建设,包括课件、教案、教学视频、案例、作业等多种不同类型资源,为学生提前学习课程内容和线下教学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课程结合理论知识点和体育发展中的实践问题,分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在课堂中以小组讨论、辩论、提问等方式进行问题的讨论和总结,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3.4 优化考核机制,构建多元的教学评价方法
课程考核与评价需要多元化,但需重视过程性评价的作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能力的产出,并通过多方面的评价使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因此,《体育社会学》课程的考核评价通过平时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的组成以及期末考试内容的侧重等方面进行优化。首先,提升平时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的比例,可由30%提升到50%,注重过程性考察。其次,优化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增加课堂回答、课堂辩论、社会实践等考察,社会实践包括问题的编写与调研、体育社会热点问题等的访谈与整理等。最后,最终考试内容可增加知识应用考察。在编写考试试卷时,应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应用的考察,可通过分析体育热点问题考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4 结语
以成果导向理念为指导,进行《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目标,明确了现状和差距,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教学优化提供了路线图。当前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不同专业教学目标雷同化、教学内容的实践和应用模块重视不足、教学模式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足、教学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等问题。以后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分专业细化教学目标、提升实践和应用模块的教学时间比重、构建以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重视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考核评价中的作用等,通过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以满足学生毕业就业的工作要求。
本文系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21年度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编号:JPKC2105,负责人:孟欢欢,成员:朱静、成亮、靳晓晴、袁玉玲、宁光芳。
河南省教育厅2020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河南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生态位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0-JSJYYB-077,主持人:孟欢欢,成员:樊姝皎、成聪聪、靳晓晴、成浩、李素娜、毛伟涛、侯耀欣。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