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维度“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建设的方向

2022-07-06陈辉放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三个维度背景双减

陈辉放

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初中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有了创新。道德与法治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只有拥有扎实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并转化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改进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性成长,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夯实知识水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掌握并理解相关知识,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三个维度;“双减”背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建设;方向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在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不仅能培育和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鉴于此,在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期间,需要正视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和养成,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关键落到实处。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和提升,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期间,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是关键。

一、“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建设的意义

(1)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国家各级部门积极宣讲“双减”政策,落实教育改革举措。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乘着“双减”的东风,开始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需要给予道德与法治学科课时保障,专门组织学科老师细致研讨政策并制定措施。老师精心集体备课,反复打磨课件和教学设计,开展分层教学,布置适合校情学情的作业,切实做到“双减”背景下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积极响应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改革,为国家的大教育巩固基础,抓好这个关键环节。

(2)提升素质教育的有力途径

各级教育相关部门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有的部门开展了“双减”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比赛,促使老师借助于比赛提升学科能力。老师是“双减”政策的践行者,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自身素质的飞跃。一线教育者们深切明白“减负”的背后是增质,不再单纯传授知识点,而是更加关注课堂的过程性和有效性,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重新激活课堂,实现思政课的育人价值,深耕学生真善美的心灵沃土。家长们应关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家校联手积极促进“双减”政策的实施,不再认为这个学科是无所谓,考前背书就行,抑或是初中的政治课简单不需要花功夫学习等。家长们需要积极转变原有陈旧的观念,努力实现对子女教育的科学性、个性化发展,做新时代的懂教育的家长。

二、优化措施分析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保证教学效率就需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陪伴学生更好地成长。每个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学生经历过的,教师以前也都经历过,所以教师应该能够理解学生的行为举止和内心想法。当学生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支持学生,让学生看到希望,重拾信心。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学生,而要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敞开心扉,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从而增进师生感情。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沟通顺畅的基础条件,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教师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优化调整教学方案,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活动策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优秀教学经验,研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高效的教学方案,满足各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在课余时间,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拉进师生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出谋划策,和学生做朋友,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知无不言,将自己真实想法告诉教师,并以教师为榜样,向教师学习。总的来说,教师和学生不应该仅仅是师生关系,还应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在知识交流的同时进行情感交流,如此才能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革新教学思维,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

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期间,教师受固有思维的影响颇为严重,进而在授课过程中很少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进行专项的培育和训练,导致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薄弱,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效,也阻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的构建。基于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应该创新自身的授课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学形式要发生变革,将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法治案例融入课堂,让他们在学习中经历更多的思考、质疑和论证等过程,形成较强的学科素养。

(3)利用角色互换方式,激活学生参与动力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学习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给学生一个当“教师”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教学经历,为了在大家面前更好地表现自己,学生势必会认真预习,将教材内容吃透,甚至会就教学内容进行“彩排”,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學生做好教学预习工作,提前熟悉课本内容,同时还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另外,这种角色互换的方式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意识,突出学生主体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其他同学则会更加专注,针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认真听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发挥指导作用,如果学生表达有错误的地方要及时指出更正,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这种角色互换的方式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互相配合,学习效率事半功倍。“课堂”过后,“小教师”和学生可以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讨论交流,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到教师手里,教师进行统一讲解。通过角色互换,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同时课堂氛围也轻松愉快,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道德与法治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一定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靠近学生认知,激发学生探究意识。BCCD9F51-A085-4888-9611-A9CB99474AD9

三、三个维度: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建设的方向

(1)国家层面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继续做好“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等,推进“双减”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同时国家可以从政策体系设计、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教育管理创新、教育文化培育等多方面协同作战,创造一个坚守价值、适应时代、前瞻未来、以人为本的育人新生态。国家坚持法治建设,相关部门可以启动多部门联合治理机制,厉行法治,为“双减”政策的落地落实保驾护航,有效防止教育乱象和乱象反弹。我国顶层设计可以从制度体制出发,保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其他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充分践行,为了国家教育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社会层面

社会要加大宣传《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借助各种媒介进行宣传引导,让老百姓理解和支持相关政策。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家长,要着力形成多元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改变自己对子女的教育焦虑和恐慌。面对“双减”政策,家长存在着不理解、不知如何给孩子减负的心理,韩爱丽委员表示,应进一步引导家庭、学校、社会转变教育观,让“剧场效应”和无底线的“内卷”在教育环境中消失,熄灭家长的教育焦虑。家长需要在这个大环境下创新教育子女的策略,重新审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3)学校层面

学校必须坚持课改方向不变,在“双减”背景下,教育依然要静待花开,万万不可急躁冒进,不可只为升学率而存在,不可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学校要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合理用好“双减”这把利剑,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并突破限制条件,联系其他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政课教学活动,也可以利用课后服务这个平台,拓展和延伸道德与法治课堂,如开展辩论赛、德育润心、文化大讲堂、我当“小法官”、劳动实践等多样活动或特色课程。学校根据“双减”政策要求还可以开展系统的作业设计,建立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分层次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紧跟“双减”政策,把握好机会与挑战。“双减”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深钻教育教学,站稳课堂,改进作业设计,最终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尝试生活化、启发式、创新式的教学,时政联系学科,育人融进课堂,教与学实现和谐统一。此外,课后服务如果由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师参与并承担,学校可以给予人文关怀、政策倾斜等方面的照顾。道德与法治学科紧跟时代发展并践行国家政策,学科老师一定要改变落后的陈旧观念,内外兼修,增强责任感,对学生的发展高度负责,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真正发挥好引导者、传播者、协调者等的角色作用。

综上,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在“双减”政策下,真正敢于创新举措,践行好基础学科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必须探究学科適应性建设的方向,对学生的减负要立足长远,贯彻立德树人,促进“双减”政策真正落地落实,为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双减”督导列为“一号工程”.已收到8000多条相关举报新浪网(引用日期2021-08-30).

[2]记录:李冰.整理:陈兴中,向晏平.“双减”背景下拔苗助长的教育乱象观察、审思与突围[J].教育科学论坛.2022,3.

[3]马利.“双减”之下教育如何变革[N].河北日报,2022-3-12.BCCD9F51-A085-4888-9611-A9CB99474AD9

猜你喜欢

三个维度背景双减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把握“两学一做”三个维度 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动吸引力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试论确立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