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互联网+”平台搭建家校共育新模式
2022-07-06陶娟刘世银
陶娟 刘世银
摘要:在当前家校共育理念背景下,依托“互联网+”的便捷性、实时性、互通性、自由性的特点,借助“互联网+”平台创建家校共育新模式,提升家校协作能力,为实现“同抓共管”踏出一条家校共育之路。
关键词:互联网+ 家校共育 模式构建
育人先育德。青少年一代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最终将是举步维艰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长久以来就是互相协同的,即便是在现代教育体制背景下,家庭教育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一、家校共育的现状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一个幸福和谐的教育环境构建,是绝对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与密切配合的。家庭和学校自古以来便是一对合作者,是助力学生起飞的“双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实施,绝大部分学校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建立了“家校同抓共管”机制。但是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往的家校共育模式缺乏实效性,没有新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现阶段“家校共育,形成合力”的需求了。
二、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家校共育新模式
“家校共育,形成合力”的重点在于“合力”,意思是教师应在“合力”上下功夫,要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增强自身对家校共育的理解,不断改变自身对传统教育观念的认识,要把家庭教育当作学校教育的优质资源、最大助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们能够优化以往的家校共育模式,以“多频次”“无限制”“轻量化”“便捷化”的亮点切实优化服务于“合力”教育,搭建坚实的“家校共育”新平台,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
(一)积极创建基于“互联网+”的即时沟通平台
现如今每个人都会用到腾讯、阿里社交产品(QQ、微信、钉钉),通过这些APP我们得以实现多人沟通、多人互动,这让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互动交流更加密切、更加顺畅。但是如此之多的APP在功能上却大同小异,如果把每一个APP都下载安装实属不必。考虑到使用基数情况,笔者随机抽取100名家长对不同APP的使用率做了调研,发现:微信以100%的安装使用率完胜其他APP,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人群中皆有使用。因此教师应以微信为主,其他APP为辅,建立学生家长交流群。
(二)发挥“互联网+”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微信群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教师除了可以通过微信群公布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学习考试情况、学生精彩瞬间、重要消息通知,还可以根据APP功能拓展的新的内容形式。另外还可以针对个人进行深入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及督导工作。
例: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下,教师创新了作业形式。以“减负提质”为宗旨,重点体现在“做”上。如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布置“帮妈妈刷一次碗”的实践活动作业;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布置“量书桌面积”的实践活动作业(体现具体演算步骤),最后以短视频的形式提交。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运用能力。
案例剖析:有一位学生的母亲通过微信联系我,说孩子成绩下降了。该学生母亲称自己虽然没什么学历,但是一直坚持辅导学生功課,甚至还为他请了家教老师,可是孩子却不领情。慢慢的,学生还学会了欺骗老师和父母,经常撒谎,对学习的态度很淡漠。她还说其实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家里的小电器坏了,孩子自己鼓捣着就能修好;记忆力也不差,每次看电影,过后自己都忘了具体内容,而孩子却能够记住其中的细节,时不时说几句台词。可就是这样聪明的好孩子为什么就不爱学习呢?
笔者与这位家长进行了充分沟通,相互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指导。大部分孩子对作业有着一种不喜欢,甚至“厌恶”的情绪。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家长可以在感情上给予一定的同情和理解,让他们感觉到安慰和关爱。但是在理智上一定要和教师保持立场一致,坚决拥护教师的教育工作,以此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学生厌学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把心思用到了别的地方,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游戏上,又或是某个新出的电视剧、电影、动画片上。因为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再少的作业都会觉得很多,以至于磨磨蹭蹭甚至无法完成作业,这给家长一种作业很多假象。所以当学生无法完成作业时,我建议该家长一定要打消孩子厌学情绪,多听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合理宣泄,然后教师和父母再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
(三)借助“互联网+”进一步落实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有一小部分家长始终认为,孩子有问题学校必须承担责任,孩子有点问题就赶紧把责任推给教师和学校,斥责教师没有管教好、学校监督管理不到位。对此我只想说:“教师可以承担责任,但绝不是承担全部责任。”教育孩子是双方共同的职责,就如《人民日报》发表的“10个会惯坏孩子的方式+18种不合格的父母”所示(详见表1)。
教育孩子绝对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有效提升学生家长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家长知道自己有责任、有义务配合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学生的父母也要承担法定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与教师沟通互动也及时了解孩子情况,真正清楚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做到正确引导、因材施教。
对“互联网+”的优势就在于其便捷性和共享性,“家校共育,形成合力”还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并不断提炼先进的典型经验,由此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发挥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得人人重视“家校共育,形成合力”工作,人人支持“家校共育,形成合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徐耀光.中小学家校共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4).
[2]张周.“三度”“三力”,构建家校协同共育评价机制[J].人民教育,2020(2).
[3]吴红霞.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才智,2020(5).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