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体系建设的策略研究
2022-07-06李丽君李美玲石慧董增寿
李丽君 李美玲 石慧 董增寿
摘 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推进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体系的建设,是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有效途径。文章首先探讨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校企合作培养体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产学研协同培养体系的建设策略与实施方案。通过该体系的建设与实施,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科学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在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联合培养;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创新激励;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9-0025-04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 it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train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training system f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the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ve training system. It places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collaborative training system. With th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implemented,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of applied talents are constantly improved, and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Keywords: joint trai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incentives; evaluation system
高層次的应用型人才正在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与新资源,这就迫切要求高等院校能够满足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扩大专业领域内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增加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与招生数量。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更好地保障培育出高质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如何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关注的重点方向和问题[1]。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发现,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遵循了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要,充分发挥了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基础优势,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科技竞争实力[2],为提升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可靠保障,因而正在逐渐成为培养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有效途径。
一、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协同育人是产学研培养模式的核心要义,在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它以充分调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能力,通过借助双方的资源互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大化效能。
首先,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高层次高质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研发的重要基石,而培育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将为推进国家现代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其次,在面对企业发展需求方面,协同育人的合作方式将更有利于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且校企合作过程中也将不断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提升其在行业纵深的核心竞争力;再次,在硕士研究生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也将更有助于培养其科学的分析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与专业的工程素养,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衔接就业通道[3]。
作为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体,高等院校正在成为连接社会、企业以及个人的中间枢纽,通过不断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制,拓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努力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与实践能力。在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模式,将有助于从多角度开展教学实践环节,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真正培育出具有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实践型人才,从而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同时,在推进高校科研发展方面,协同育人的实践过程将有助于发现工业生产和技术推进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并开展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科研能力的优势,不断提升科技产业转化效率,提升创新效率,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促进企业发展与科技进步。
综上所述,构建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体系对于社会、高校、企业及个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将成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趋势。0C2B79D6-84C9-47FF-8A25-D89CE0C14F2B
二、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体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建构目标的一致性问题
研究生培养计划主要是由高校根据专业方向的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制定,相关课程体系建设重点也是围绕专业知识体系架构与科研能力要求而进行的设计。但在校企合作育人的过程中,从合作企业的培育角度出发,则更希望可以通过增加培养工程能力的实践训练环节,培育出符合企业发展所需的实践应用型人才[4]。显然,在现阶段存在课程体系建构目标不一致的问题,这将影响到校企合作的持续性发展。因而,构建产学研协同培养体系必须兼顾高校教学课程任务、科研课题和企业实践能力的三方面需求,设计形成具有一致性发展方向与目标的课程体系,才能建立稳定持续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二)规模化需求与差异化培养的问题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需求的不断扩大,将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及差异化培养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如何在招生数量提升的同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输出与持续发展,成为现阶段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面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践阶段的差异化需求以及个体的差异化能力,如何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要求和水平的基础上,开展精准差异化的分类培养,选择适合个体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与培养途径,也是在培养体系建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的持续性问题
校企双方持续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上稳定投入人力资源、场地资源与培养精力,不断加强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才是构建稳健的协同育人体系的可靠质量保证。
校企的合作方式主要依托科技项目合作与培养基地建设。在项目申请与执行阶段和基地建设初期,校企双方通常能够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结关系,但在项目结题后及基地建设中后期,的确存在合作紧密度下降的可能性,尤其是如果企业无法在合作过程中获得有效的经济效益或技术支持,将难以维持合作育人的热情和动力。因此,如何建立稳定持久的校企合作方式,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成为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构建新型的产学研协同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体系,培养具有较强应用与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通过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制定相关的建设策略与实施方案,树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导向,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及质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持续输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体系的建设策略与实施方案
(一)构建高效协同的培养模式
从高校、企业及科研工作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具备能力的培养要求出发,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与培养体系,将协同合作方式稳定持续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形成多维度的联合培养模式。从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到联合建设培养平台及实践基地,再到协同实施培养过程,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培养链条。本文针对现有产学研培养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产学研协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设策略與具体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二)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
1. 课程体系设计
组织高校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进行科学研讨,优化基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建立完善的教学活动环节与实践环节。该课程体系建设将以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群,兼顾理论深度与应用广度,兼顾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企业实际开发项目和技术研究课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的比重,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索环节,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进行解决问题实用技术方案的探讨。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手段,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研究专题学习内容。改进以往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丰富多角度的学习内容,推进学生的自主思考与主动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知识储备、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需求。
2. 发挥实训平台的优势
建立并实施多元化学习模式,将课程学习的平台延伸至校企合作建设的实践基地与实训平台,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5],将专业理论知识真正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了实践的场所与课题,增加了学生针对实际应用问题探索解决方案的途径。突破以往在专业理论中发现研究问题的局限,在实践中、在企业需求中开发科学研究的课题。这样的实训过程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从实际应用中提炼科学问题,并将极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将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综合应用能力。
3. 依托合作攻关项目,增强创新能力
提出在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逐渐推进以项目为主导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结合企业需求和高校科研能力,校企双方合作可以进行项目的申请和执行,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以启发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发挥其创新能力,探索解决具体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可以将高校纵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与企业产业需求相结合,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为学生探索高新技术方案产品化的路径提供平台;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横向项目的完成,解决企业技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 通过竞赛实现创新教育
立足于高等工科院校的平台,多领域的学科竞赛为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实践过程,为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开辟了新的道路。竞赛选题通常兼具科研深度与实践要求,能够充分调动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实际应用操作。通过为学生挖掘多角度的实践机会,鼓励他们能够结合实际问题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解决方案,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应用能力发挥与展示提供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在竞赛过程中,企业导师可以提供应用性解决方案和技术思路的指导,高校导师可以提供专业理论的支持,协同促进硕士研究生通过多途径方式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多手段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将有利于根据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差异性进行精准化培养。0C2B79D6-84C9-47FF-8A25-D89CE0C14F2B
(三)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实践
1. 推动对接建设,完善双导师制度
在现有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双导师的联合培养模式[6]。选派高校中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校内导师,选派企业中工程实践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这主要是考虑到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在知识架构与实践能力上互为补充的特点。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研究生科研培养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兼顾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过程的锻炼,在研究论文完成阶段兼顾科研内容的理论深度与实际应用价值。
与此同时,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由高校和企业进行各自资源整合与协调,为硕士研究生的培育过程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场地资源以及课题资源。高校提供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企业提供实践环节的指导;高校提供充足的科研设备与研究资料,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践课题;高校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并提供技术支持,企业提供实践研究的问题对象,促进高校课题研究转化技术成果。
在明确人才培养分工责任的同时,确保双导师制度下协同培养的无缝对接,是完善双导师制度实施效果的必然要求。各司其职,紧密沟通,导师指导的主体位置需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实施内容的阶段划分,但必须始终坚持在整个培养阶段协同育人,贯穿始终地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在课程学习阶段以高校导师为主导,在实践阶段以企业导师为主导,在科研阶段双导师协同培养。为避免出现学生处于无管理状态,始终坚持双导师“并行培育,主体优先”的方式,学生需要定期向双导师汇报研究进展,定期组织校企双方导师对学生情况进行沟通,有效避免指导“真空”阶段的出现。
2. 基于研究生校企合作基地培养
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是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稳定实践场所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驱动下,必须重视专业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建设,开发实践场所,购置相关设备,投入科研经费,完善管理制度,并且对其发展进行长期规划,以保证联合培养过程的可持续性发展与推进。为合作基地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是保证协同育人合作的长效运行的根本条件,也是保障协同育人可靠质量的基础。同时研究生校企合作基地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为建立稳定的技术联盟提供了重要平台。合作基地不仅为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场所,也是校企合作开发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的实践基地。以校企合作基地的兴建为契机,可以成為技术成果孵化的平台,有助于凝练科学研究方向,转化技术成果,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与发展。
(四)健全创新激励,完善过程监督与评估
在现有校企合作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协调不畅造成的问题,如:校企双方责权划分不明确,在协同建设过程中合作不紧密[7],对育人目标达成度评估标准不一致等,因此建立完善的过程监督体系和成效评估体系,将是保障协同培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可靠质量有效途径。首先,需要建立规范和协同育人合作管理机制与合作育人方案,明确高校与企业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责任与阶段主导地位,规范各自的职责;其次,建立完善的过程监督体系。对校企双方的双导师职责进行过程监督,评估研究生教学的课程质量,监督企业参与的实践环节实施质量;对硕士生的研修过程进行过程监督,定期组织安排学生完成相关进展汇报和成果汇报,评估其进度和成果是否符合阶段要求。再次,构建科学的多维度成效评价体系,从教学、科研以及实践三方面对双导师培育情况及学生成果进行评估,对学习阶段取得的课程成绩、科研论文、专利、项目及竞赛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而且也有利于根据不同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多方位地进行综合成果评价,鼓励创新意识与科研实践能力的全方位发挥,也肯定个体优势能力的不同侧重;最后,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高校、企业以及学生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适当的奖励政策,鼓励并促进不同阶段的各项成果持续输出。
四、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体系的优势
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体系架构有助于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工程素养,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结合各自的能力水平,推进开展分别侧重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培养目标。同时,培育出具备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将更利于精准衔接过渡到就业岗位中。
该体系架构有助于高校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创新效率,根据产业经济需求,建立具有目标导向的研究课题与方向,在工程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不断推进科技进步。
该体系架构有助于企业获取更为广泛持久的技术支持,不断推进技术研发的进程,为产业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同时,可以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为企业培养所需的工程实践人才。
五、结束语
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体系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统一,将高校科学研究与企业技术转化相统一,实现了三方互利共赢的局面。推动产学研协同培养,是将知识学习环节、科研环节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具有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解决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动力。
参考文献:
[1]冯春燕,刘芳芳,纪越峰,等.“双分双合、四位一体”信通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96-103.
[2]高擎,何枫,吕泉.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研究——基于我国重点高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0,32(5):175-186.
[3]何小东,艾玮,陈爱斌,等.地方高校与中小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探索与思考[J].大学教育,2020(6):1-3.
[4]陈飞,何书,孙涛,等.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8):117-118.
[5]于永进,吉兴全,安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运行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20(8):105-106.
[6]谭先锋,赖富强,罗龙,等.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工程素养形成——以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J].高教学刊,2020(34):77-80.
[7]胡琴芳.基于政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建设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4):88-89.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通信原理课程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改革实践与探究”(J20220687);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校企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研究生体系建设”(2019JG182);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机制构建研究”(2020YJJG256);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依托高水平大学企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2020YJJG257);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校企协同双赢合作模式下的研究生培养可持续发展及效果评价研究”(2021YGGJ246);太原科技大学教研项目“基于数据驱动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G2021015)
作者简介:李丽君(1980-),女,汉族,辽宁葫芦岛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宽带通信。0C2B79D6-84C9-47FF-8A25-D89CE0C14F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