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新声
2022-07-06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笔下箜篌弹奏时所发出的绝美乐音。箜篌作为中国传统乐器,曾绕梁回旋于汉乐唐歌之中,亦曾黯然消沉于华夏正声之外。14世纪后其一度陵夷乃至失传,20世纪70年代后经过音乐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复原与创新,箜篌再次回归民族乐器之列。兴盛—衰微—复兴,箜篌的生命历程,正是众多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发展的缩影。
自远古时代起,中国人就开始了对音乐旋律的探索,興奋时的敲击、好奇驱动下的模仿、传递信息的需求等,促使早期乐器诞生。音符编织的世界,是人们内心声音的延伸,是沟通人与天地的密码,也是催发人与人情感共鸣的纽带。
先秦时期,鼓、磬、钟、铃、笛、埙、琴、笙等乐器被应用于祭祀、礼仪、生产等多种场合,用以娱神、娱己。及至西周,古人创制出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声若钟洪亮清脆,革声若鼓激昂雄壮,丝声若筝婉转雅正,竹声若笛圆润悠扬……凤箫声动,清瑟协风,初见体系的丝竹之乐自此鸣奏于中国历史长河之中,诉尽弦歌。
此后,随着同域外文明的交往与自身乐舞体系和乐器制作技术的成熟,中国传统乐器数量不断增加,并伴随改良与创新,音色、音域及风格愈发丰富,造就出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乐器体系。透过一件件乐器,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绵长、充满生机的礼乐中国。
时代赋予传统乐器精深的技法和浑厚的底蕴,也因种种缘由导致许多乐器面临凋敝衰微的境况。这其中有时间和历史的裁汰,更多则缘于新旧更迭下现代流行音乐和西洋乐器的冲击。当多样化的曲风活跃于音乐领域,当西方交响乐团世界瞩目时,中国的民族器乐却仿佛迟滞不前。
20世纪后半叶,一代代音乐人重拾传统,守正出新,乐器的复原、改造与古乐曲的现代演绎同时进行,中国传统音乐进入复兴时代,开始逐步融入世界,闪耀出独具东方魅力的文化光彩。流动的音符连通的不仅是当今国人之间的共鸣,亦是东方与西方、今人与古人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高山流水,古音新声,当传统器乐与当下人的情感联结在一起时,它就实现了回归。7FCA4B55-7592-4EF3-B3F2-79BF872C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