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同万籁汇佳声

2022-07-06王子乾

中华瑰宝 2022年7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扬琴唢呐

王子乾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汇入诸多来自域外的涓涓细流,它们经过中华文化的洗礼,融入并成为这庞大体系中的一员。其中,以琵琶、扬琴、唢呐等为代表的外来乐器,就是外来文化在中国本土化演进的典型。从外来乐器的本土化,可以管窥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去芜存菁、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阳春白雪  大浪淘沙—琵琶

琵琶由我国本土的直项琵琶同波斯(今伊朗)传入的曲项琵琶融合演变而来。直项琵琶最早出现于秦代,为直柄、圆形共鸣箱的弹拨乐器。南北朝时期,曲项琵琶传入中原,其为曲颈、梨形音箱,有四柱四弦,用拨子横抱演奏,很像波斯的巴尔巴特琴。凭借宽广的音域和清脆、明亮而淳厚的音色,曲项琵琶很快就获得中国人的青睐。人们将其和直项琵琶相结合,改制成了新式琵琶。

北齐至隋是琵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涌现出大量的琵琶演奏者,甚至诞生了琵琶世家—曹氏家族。唐代燕乐的兴盛,让琵琶迎来又一个发展高峰。当时,琵琶在乐队中处于领奏地位,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到处都有它的身影。在西北地区,有“凉州七里十万户,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景象;在江南一带,甚至出现了“琵琶多于饭甑”的奇观。

唐末,琵琶在演奏技法和构造方面都有所革新。在演奏技法方面,由粗犷的横抱演奏变为内敛的竖抱演奏,这才有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娇羞;同时,人们觉得用拨子拨动琴弦不够灵活,便直接改用手指演奏,这样表现手法更加细腻丰富,将“轻拢慢捻抹复挑”发挥到极致。在构造方面,琵琶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这两项改革,使得琵琶的演奏技法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唐代的文人雅士也留下了大量赋咏琵琶及其表演艺术的诗歌,既有白居易《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的落寞感慨,也有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迈气概。在甘肃敦煌壁画和山西云冈石刻中也常见琵琶的踪影,如我们熟知的反弹琵琶的飞天形象,足见当时琵琶的繁荣程度。

明清时期是琵琶音乐繁荣发展、广泛普及的阶段。这个时期,琵琶的独奏音乐发展突出,合奏形式也遍布各地,诞生了一批以《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汉宫秋月》《阳春白雪》为代表的文曲。明清时期乐谱高度繁盛,清嘉庆年间还编印刊行了我国最早的《琵琶谱》集,与琵琶名曲共同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

经历代演奏者改进,琵琶至今形制已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的演奏技巧居民族器乐之首,琵琶更是民乐中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乐器,既能撑起传统曲目的场子,又能与西洋乐器同台献艺。琵琶有“民族乐器之王”的称号,其本土化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改革、与时俱进的过程。

高山流水  清风传音—扬琴

明末,中东地区的桑图尔琴传入中国,被人们称为“洋琴”。在其梯形或长方形琴箱的面板上张有几十条钢弦,但是不能弹拨,只能击打。桑图尔琴的这一特点迅速引起了中国民间艺人的兴趣,经过一番研究,他们发现用来击打的木槌有些笨重,换上富有弹性的琴竹更好。自此,外来的“洋琴”演变为中国的“扬琴”。

扬琴首先在民间曲艺的伴奏中得到应用,在迅速传播的过程中与各地小曲相结合,带活了四川琴书、扬州清曲等民间说唱音乐“新势力”。各地琴书纷纷以扬琴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在粤剧、潮剧、越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中也常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

经过前辈乐师的不断实践与积累,扬琴家族日益“兴旺”起来,比如高低音扬琴、转调扬琴、筝扬琴以及电声扬琴等。但由于传统的小扬琴不能转调,为演奏带来很多不便,一直让扬琴演奏家们备受困扰。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乐器改革家张子锐先生按照律吕规律,创制出律吕扬琴,把《吕氏春秋》中的律吕理论运用到音乐实践中。此后,扬琴演奏家郑宝恒老师又为律吕扬琴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他摸索出律吕扬琴的演奏规律,吸取其他乐器之长,创造了滑抹音新技法,增强了扬琴的表现力;同时,他坚持律吕扬琴教学,将其技艺传授给一代代学生。20世纪80年代,律吕扬琴先后在天津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的毕业音乐会上进行演奏,其恢宏的气势、多变的音色令听众赞叹不已。

如今,经过400多年的演进发展,扬琴不论在乐器制作、演奏艺术还是乐曲创作上都已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还形成了四个具有突出的地方性、乐种性特点的扬琴流派—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扬琴慢奏时,声音如泉水叮咚般清脆入耳;快奏时,又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田;急奏时,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轻快活泼。凭借极丰富的表现力,扬琴既可作为传统曲艺之重要陪衬,又可以独挑大梁演奏当代流行音乐,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喜爱和认可,成为中国民乐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百鸟朝凤  惊为天乐—唢呐

提起唢呐,多数人可能以为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乐器,事实并非如此。

当今世界,确实只有中国还在广泛使用唢呐,但它其实是3世纪由波斯传入中国,并在此扎根、完善和发扬光大的。

与中国本土的笙、笛、箫等吹管乐器相比,唢呐是难学的,没有五年以上的功底,很难吹出像样的曲子。再加上唢呐音色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很难与其他乐器和谐共奏,在古代樂队中使用频率并不高。但唢呐构造简单、制作成本低廉且有音色高亢、嘹亮的优点,使它在民间年节佳庆、庙会祭奠和婚丧活动中生存下来。

直到明代,唢呐才从民间走向官方,自此声名鹊起,关于唢呐的记载也大多从明代开始。王磐《朝天子·咏喇叭》提到:“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名将戚继光还曾把唢呐作为传令的军号,在《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至明末,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

到清代,唢呐才迎来了真正的繁荣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清廷重要的活动中,唢呐常常充当王朝正乐的代表,成为清朝皇帝仪仗的重要组成部分。唢呐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员。从婚丧、节庆仪式到戏曲、歌舞表演,唢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些少数民族的嫁娶活动也要用到唢呐。

原本被视为域外器乐、难登大雅之堂的唢呐,在清代一跃成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于是,便有了电影《百鸟朝凤》中,焦三爷追溯回忆清代唢呐匠历史的自豪感。那时,正是唢呐最为辉煌的日子。

唢呐音色雄壮,发音豪放高亢、刚柔并济,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再加上其用途广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甚至在许多影视作品的配乐中,唢呐也作为烘托氛围的主打乐器,比如热血激昂的《男儿当自强》。

今天,唢呐仍常用于民间婚丧活动,“唢呐一响,黄金万两;不是升天,就是拜堂”。有人嫌弃唢呐太“土”,上不了台面。当代管乐演奏家郭雅志对传统唢呐进行改革,发明了“活芯”装置,让传统唢呐可奏出半音阶、十二音体系。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不断改良,我国的唢呐已拥有独特的气质与音色,发展出传统唢呐与加键唢呐,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既可独奏,又可用于民族管弦乐团及交响乐团合奏。从此,唢呐得以频繁现身世界级音乐殿堂,完成了华丽转身。

除此之外,还有钹、喇叭等外来乐器,也在我国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遗忘了它们曾经的“洋身份”。比如,在电影《闪光少女》中,琵琶、扬琴、唢呐这些曾经的“外来者”,就作为我国民间乐器的代表,与西方的钢琴、大提琴、小号等管弦乐器同台演奏。

令人深思的是,《闪光少女》和另一部讲述两代唢呐匠人坚持传承唢呐艺术的电影《百鸟朝凤》,都曾在上映时票房遇冷。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中西文化碰撞浪潮中的另一个侧面。如何继承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经过本土化改造的外来文化),如何应对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同时葆有可贵的本土文化自觉和文化定力,是值得我们深思与关注的问题。

历史上,中华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一边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来滋补本民族的文化血脉;一边根据自身特点,对接纳的外来文化进行再创造,反向输出到其他文明。正是这一不断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过程,让中华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历经沧桑而不衰。在今天,我们仍应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以中华文化的和谐包容为特色,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始终保持自身文化发展的独立性和包容性,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夺目的光彩。41AEED44-0B2C-47D0-8390-C2D5D14E4E96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扬琴唢呐
唢呐手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唢呐
唢呐放光芒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我的扬琴学习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