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饮食杂谈
2022-07-06王强黄韵仪
王强 黄韵仪
每到公历6月21或22日之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我国进入了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正所谓“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自始气温不断攀升,雨水充沛,草木葱茏,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平原相继进入了“梅雨”季节,在随后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我国很多地方迎来了三伏“桑拿天”。
夏至是我国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据司马迁所著《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时值麦收季节,百姓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风俗,在拜神祭祖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吃食,各种食品首先用来祭祀,祭祀结束后方可分给人们食用。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的习俗已流传千年。进入六月,我国北方开始收割冬小麦,古人没有先进的收割技术,纯凭手工,劳作效率与今天的机械化无法相比,所以每一年的麦收季节都来之不易,人们通过祭祀、吃面的方式,祈求上天风调雨顺,希望来年还是一个丰收年,久而久之,夏至吃面的食俗就延续了下来,而爽滑的面条就成为了古人心中最好的夏至食品。据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到了夏至这一天,京师家家户户食冷淘面,即“过水面”。所谓“过水面”,也就是凉面,古人称冷淘,唐代诗人杜甫在《槐叶冷淘》诗文中盛赞了冷淘,杜甫从集市上买来当年新加工的面粉,将槐树叶捣成汁,用绿汁来和面做成面条。通过一系列繁琐程序,制作出的面条不仅颜色翠绿,而且还带着槐叶的清香。“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当冷淘吃进嘴里的时候,让人感觉到冰凉如雪,想想多么美好的味觉感受。如今,很多地区在夏至时节都盛行吃“过水面”,此时酷暑难耐,来一碗清凉爽口的“过水面”一定会让你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江南一带,如绍兴地区,夏至这天,无论贫富,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在正常贡品之外还特加一盘蒲丝饼,蒲瓜清香可口,清热消暑,成为夏至时节一道经久不衰的小吃。而在江西地区,人们在这天要做麦糊烧来祭祀祖先,同蒲丝饼一样,以面粉为主料,配以鸡蛋、葱花、葫芦等食材,调成面糊在锅里煎制而成,通常在祭过祖先之后,人们才可以食用。
在湖南地区,夏至这天通常要吃醮坨,又名“圆糊醮”,由米粉、韭菜等食材制作而成。当地流传着“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过去,人们往往用竹签将醮坨串起,插在秧田流水处,点香祭祀,以求丰产。小孩更是盼望此日的到来,他们可以取食醮坨,趁机大快朵颐一番。同样是湖南,在衡阳、郴州一带,夏至要吃鸡蛋,将鸡蛋煮熟,剥壳后加大枣煮汤吃,民间认为夏至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力。
在岭南地区,夏至这天通常要吃狗肉和荔枝,似乎成为当地人的“专利”。民间有“夏至狗,没路走”的俗语,人们认为夏至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会上火,反而会对身体有益。另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意思是人们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免于西风恶雨的入侵。正是基于这一美好愿望,成就了夏至吃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在江苏淮安、镇江一带,夏至饮食离不开麦粽、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人们还制作薄饼,烤熟后夹以青菜、豇豆、豆腐等,祭祖后食用,此饼酥香可口、营养丰富,俗谓“夏至餅”。在扬州一带,历来有夏至“尝三鲜”的习俗,以求健康吉祥。所谓鲜,有“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之分,主要都是一些应季的新鲜蔬果和水产。在无锡一带,当地人在夏至日会吃馄饨,从馄饨皮、底汤到馅料,无论是白汤的,还是红汤的,不管是煮的, 还是煎的,都非常讲究。当地有民谚“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反应出当地人对健康团圆的美好期盼。
中医认为,夏至期间,饮食应以低脂、低盐、多维生素、易消化且清淡为主,尤其注意不要食冷,防止损伤脾胃功能,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夏至是一年中人体代谢最旺盛的时候,此时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脾胃最怕刺激性强的食物。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人们“常食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针对夏至节气特点,人们应当多吃两类食物,一是多吃些酸味食物,如西红柿、草莓、乌梅、大杏、山楂、菠萝、桑葚等,以乌梅、大杏为主熬制的酸梅汤就是夏季受欢迎的饮品。二是可以多吃些苦味的蔬菜,如苦瓜、苦菊、苦菜、香菜等,其中苦瓜素有“菜中君子”的美誉,是药食两用的食疗佳品,食用后具有除燥祛湿、清火消暑的功效。
古往今来,关于夏至或夏至饮食的诗词不胜枚举,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中写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不难看出,粽子和烤鹅已成为唐代夏至节日的美食。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夏至》中提到“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诗中描写了夏至之时,老人看着孩子们在祭祀现场打闹的祥和画面。南宋诗人洪咨夔在《夏至过东市二绝·其二》中写道“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作者描绘了一幅草木繁盛,花团锦簇的美好景象。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比辉煌的中华饮食文化。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为纪念传统节日,人们用各种不同食物来述说着心中的信仰和希望。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饮食风俗等不同,夏至这天,我国东西南北地区饮食丰富多彩,风格迥异。“民以食为天”,夏至饮食文化凝聚了我国人民丰富而独特的经验和情感,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记忆。夏至饮食文化只是我国饮食文化长廊中的一部分,我们在继承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传统文化自信,推动我国优秀饮食文化“走出去”,不断发扬光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电商物流更加便捷,现如今我国各地传统夏至美食已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如宁波的麦饺筒、北京的豌豆黄、云南广西的筒粽等等,人们动动手指、动动鼠标,几天甚至当天就能品尝到各地美食,让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找回家乡传统的味道,让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传播,让各国人民领略中国“舌尖上美味”的无穷魅力。D2E4D504-E400-484C-A2C4-EB6AEEB460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