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化传承研究
2022-07-05罗锐张涛
罗锐 张涛
川西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国第二大藏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居住着25个少数民族,拥有极其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但由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入侵与自身文化传承体系割裂、断层,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失传和濒临失传的危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以文促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川西地区如何整合文旅优势,探索一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新路径,对川西、乃至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化”和利用意义深远。
1 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生境
川西地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交界处,范围涵盖四川省内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涼山彝族自治州等重要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目前有14个世居少数民族,形成了以藏族、羌族、彝族主要聚居,其他民族杂居的特殊民族文化圈。据史料统计,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74项之多,川西各地政府通过组织参加全国、省级的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展特色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加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另外旅游、民俗文化节日的开展,也让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开发利用。尽管如此,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1 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内生动力不足
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包括师徒式传承、学校教育传承、运动队传承、节庆活动传承四种,这些传承方式多以被动传承为主,在市场化和生存抉择中,缺少激发传承人传承动力的有效方式,从而导致传承主体文化价值认同消弭,原住民内生传承动力不足。加之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空间被压缩,传统体育项目数量正在锐减。从各自治州体育局调研结果来看,除学校外川西民间真正还在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不足40项,且原住民自发参与人数呈逐年减少趋势,亟需筑牢传承人口基础。
1.2 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性转化利用不够
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宗教仪式、竞技比赛和节庆展演为主要社会活动形态,且本民族、本区域参与居多,带有一定程度的自娱性和自消费性。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不是独立存在,一定要立足于社会需求、民族需求、地方发展需求,只有体现出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才能被持久传承。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娱性、自消费性与川西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诉求难以同频共振,需要进一步挖掘川西传统体育文化对川西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将文化转化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品,才能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
1.3 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识缺位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的主旋律下,川西以全域旅游战略大力发展经济,开发观光型旅游产品。随着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加剧和体验性旅游的兴起,川西在“文化+旅游”融合方面有了一定的探索,打造了凉山“火把节”、红原“赛马节”等知名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品牌,市场反响强烈。但从总体上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品的融合还停留在政府活动引导层面,政府、企业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改变旅游产品同质化矛盾、提升旅游产品品牌效应、满足体验性消费转型等方面的价值挖掘还极其有限,导致文旅产业融合度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产品融合供给模式并没有在市场真正实现,旅游产品同质化的矛盾也未得到有效疏解。
2 “旅游化”是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应然路径
2.1 “旅游化”是国家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新方向
中办、国办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2019年《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其中释放了一个重要信息,开发性传承将是国家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思路。我国已经进入旅游时代,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旅游作为重要的时代特征和体现人们美好生活追求的表达形式,具有承载文化融入新时代生产生活的社会基础。因此,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旅游作为文化开发的重要载体,引导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明确鼓励“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充分体现了国家以特色文化促进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和身体参与性,耦合了旅游高级化发展的消费需求。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旅游化传承开发,契合了国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传承策略,彰显了文化与旅游生产生活相融的时代价值。
2.2 “旅游化”是实现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态传承的最佳路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源于少数民族劳动生产,后不断积淀成为一种传承生产技能的方式,具有典型的身体活动性和生活服务性。换言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续与否,主要在于其对少数民族生活服务的功能是否延续。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原始农耕技能被淡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农耕技能服务功能被消解,需要在当代找到新的功能定位。文化消费理论认为文化的资本化可以实现文化再生产,发挥其当代价值,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提高文化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旅游业作为文化资本化的载体,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不二的选择,是国家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战略需要。在国家旅游化发展思路引导下,川西应结合自身全域旅游发展契机,加强文旅融合,利用旅游业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化”的载体,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化,重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新时代定位。反过来,旅游化进一步提升了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为文化传承提供经济保障,有利于以经济杠杆调动传承人的内生传承动力。
2.3 “旅游化”是彰显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
川西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全域旅游是应然路径,但随着川西全域旅游的不断开发和演进,观光型旅游产品同质化的矛盾加剧、复游率低等问题已然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产业结构问题。从旅游的消费趋势判断,特色文化游、体育体验游将成为今后旅游产品供给的新方向,也是解决观光型产品同质化矛盾的新举措。川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富有神秘色彩、民族色彩和体验色彩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内容异质性和耦合高级旅游需求的深度参与性,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价值链,打造川西独特的旅游IP产品,增强市场吸引力,满足新的消费趋势,从而疏解产品同质化的矛盾,促进川西旅游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川西脱贫和抑制返贫做出贡献。
3 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化传承的策略
3.1 顶层设计: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政策引导
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推动‘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2017年国家旅游局和体育总局又联合推动了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建设,促进体旅融合。由此看来,示范基地是国家“以点带面”推进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有效举措。川西3个州的政府应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旅游产业赋能。一是在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纳入文体旅“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二是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为手段,配套制定补贴、免税、融资、土地使用等相关鼓励政策,调动市场活力;三是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示范项目、传承人认定机制,并与示范基地的认定挂钩,让各民族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和项目传承人成为基地建设的重要内涵,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产业设计中“活”起来。
3.2 空间建构:以村落为依托构建多业态融合的生态产业链
村落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场所,是各民族最独特的区域标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能将传统体育活动更加自然地展现。川西分布着星罗棋布的传统村落,且呈現出不同的文化、风貌特征,是孕育和传承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场域,是现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存最完整的空间单元,蕴藏着巨大的旅游吸引力。因此,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要更好的实现传承,就应紧抓村落这一空间载体,集中整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化传承的空间场域,开发满足体验性旅游消费需求的产品,并与村落其他文化相呼应,形成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为了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川西旅游的推动作用,还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拓展产业链,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升政府、企业、原住民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
3.3 路径支撑:保障旅游化传承效能
3.3.1 建立传承主体参与机制,激发传承内生动力
人是文化的缔造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问题,首要关注文化“传承人”的问题,加强传承主体参与的制度化建设是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文化再生产的外部推力。川西3州先后出台了《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0)《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1)《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3),鼓励、支持传承人依法开展传承活动,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工作。这些措施对传承主体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在外来体育文化冲击和经济社会诱惑的双重压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境堪忧。川西村落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青少年更喜欢现代体育项目,导致传承主体断层,群众性基础正逐步走向消亡,要切实实施“全民都是文化传承人”工作,调动更多的原住民参与到传承活动中去。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完善的传承人获益机制,通过资产入股、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结合统筹开发与原住民自主经营,让原住民积极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化开发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将被动传承转变为主动传承。一方面解决了传承主体的生存境遇,留住川西原住民,筑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土壤。另一方面以文化产出提升文化自信,培育青少年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
3.3.2 基于消费需求,设计精品化体育旅游产品
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传承体育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原真性”“体验性”是满足旅游市场中高级旅游需求的核心竞争要素,在进行旅游化转化进程中,要延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真、质朴,突出体验性,才能兼顾文化精髓的传承和旅游市场的需求,两者本身相辅相成。要根据消费需求,筛选出耦合各层次旅游消费需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其进行精确定位,重新整肃观念,提升深度游、体验游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质量。如川西彝族的斗鸡、藏族的锅庄、羌族的摔跤等项目不仅极富本民族的文化性,又适合大众游客的参与体验,这些都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打造一批独具民族文化特色、体验性强的精品体育旅游产品,以满足人们正在兴起的文化性、体验性旅游消费新趋势,提升旅游目的地消费吸引力。
3.3.3 打造节庆活动品牌,提升目的地知名度
在现代旅游目的地营销中,节庆活动是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往往能快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尤其是近几年地方文化活动的兴起,更是受到游客的普遍青睐,成为旅游目的地获得高游客流量不可或缺的手段。如内蒙古每年以传统盛会那达慕为平台,采用“旅游那达慕+体育”等方式,促进了文化与旅游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实现了对那达慕旅游资源各种载体的开发与相关衍生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产生了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因此,川西应积极拓展传统体育旅游节庆活动,依托藏族转山会、彝族火把节、羌历新年等重大民族年节庆典,采用“+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融合模式,打造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快速建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
3.3.4 创新宣传媒介,拓展传承渠道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依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商业演出以及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等传统方式被人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仅仅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游客接收信息的方式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新兴传播媒介成为主要信息获取的平台,嵌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从川西3州推出的抖音账号发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主要是以新闻为主,粉丝量很少,而甘孜藏族自治州“行甘孜”抖音号所传播的甘孜文化、美景,获得了116万粉丝关注,这充分印证了新媒体在现代文化传播中具有高流量效应。因此,川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线下搬到线上,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都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川西文化,增强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吸引力,进一步拓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的渠道。
4 结语
旅游化是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推动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化,既是文化活态传承的需要,又是川西旅游产业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旅游化重塑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开拓了一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必将为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带来新的活力,促进川西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本文系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C20B061)。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运动与休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