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融通单元语文要素
2022-07-05何炜萍
何炜萍
摘 要:设置语文要素是统编版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编排特色。在教学中要有效融通单元语文要素就要梳理内容,明确中心;阅读内容,罗列要点;最后还要前后串联,理顺逻辑。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要素;策略;梳理;综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19/22-0026-02
语文要素指向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以及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它们都是密切關联的。以融通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生已经学习过描写一处景物和一个景点,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融通单元要素的认知,能促进学生形成整体发展的概念。下面就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谈谈融通语文要素的具体策略。
一、梳理内容,明确中心
一篇课文大多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要是把握了这个中心,不管文章的篇幅如何长、内容如何丰富、结构如何繁杂,都能找出相关的写作线索。因此,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应组织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标示出重要信息,明确文本表达的中心。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写的一篇游记,描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围绕课文内容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主要信息,通过“你说我听,我说他补充”的学习形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由小组长对小组成员找到的众多零散资源进行统整,从中提炼出课文表达的中心。学生在统一意见后,都能达成共识,认为第一自然段中“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点明了这篇课文的中心,这句话还和课文的题目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从课文结构上来看,作者以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为顺序依次描写游览经过,提示学生在各个自然段中圈出这些词语。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进行思维梳理,使自己在阅读以后对作者的写作顺序有清晰的印象。然后组织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理顺课文内容,用列提纲的方式将课文的内容串联起来,清楚地认识到课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进行写作。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筛选、捕捉、提炼,在梳理出游览顺序的信息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洞察能力,还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阅读内容,罗列要点
阅读课文,如果仅仅满足于读懂意思,理顺写作次序,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罗列要点,推敲段落与表达之间存在着的关系,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形成内在的认知网格,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技巧。
在理清《记金华的双龙洞》“按一定顺序写”以后,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景物的呢?学生对原先列举的提纲进行了补充。如描写入山,作者描写到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有生机勃勃的映山红、数量众多的油桐、宽窄缓急的溪流声……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来写呢?
让学生想象自己就在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看到明艳的山景,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心情会怎样?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方法,明白作者这是在借景抒情,明面上写美丽的景色,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游览时的快乐心情。在描写双龙洞景色的时候,作者重点描写了感受深刻的孔隙和内洞。“容得下一只小船”“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等词语是通过小船的小来为下文孔隙的“小”作铺垫;“自以为”“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等词语描写的是作者的游览感受,这样作者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结合起来,就能令人感受到孔隙“狭小”的特点。描写内洞时用“漆黑”“昏暗”两个词语突出“黑”的特点,用“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写出了石笋和石钟乳的形状和颜色的“奇”的特点,用“比外洞大得多”“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在对比和想象中让人体会到“大”的特点。
在感知景物特点,领悟写景方法的环节中,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内容,通过画出关键词句、概括景物特点等方法罗列要点,对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所呈现出的特点进行深入地探究与思考,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三、前后串联,理顺逻辑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夯实学生语言思维的具体做法。串联课文的前后内容,融通语文要素,对各个段落的关联进行深入分析,感知文本包含的逻辑关系,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高效生长。
比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中从六个方面描写了游览双龙洞的经过,这六个方面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很多学生从列举的提纲中认为作者选取了游览中的六个方面,它们是并列的关系,很显然,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为了让学生能清晰地理解语段之间的内在逻辑,教师就提出问题进行引领:将作者游览的六个方面打乱顺序写,可以吗?学生就马上认识到不能打乱顺序写,这六个方面存在着先后的顺序关系: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是作者的游踪,游到哪里写到哪里,也就是说,写一个游览过的地方,可以按照游览的经过写。再看每一个游览的地点所写的景物,也都是选取特别吸引人的、印象深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这也就是说,描写景物应“有重点地写”,如果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把所有看到的都写出来,反而会冲淡游览的印象。引导学生从写作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内在关联出发,理清彼此之间与表达的中心之间的贴合程度,从而促使学生对语言的选取与表达进行深层次地思考。
这样的综合性串联,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多的阅读体验,在把握文本内在的思维逻辑以后也学会了如何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进行统整与串联,依托内容还原作者的写作步骤,理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能使学生紧扣课文中心而进行深入感知,得到“带得走的干货”逐步转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
由于语文要素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有效融通语文要素的过程就需要结合课文实例进行细化、分解,通过梳理内容明确中心、阅读内容罗列要点、前后串联理顺逻辑的学习策略中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方法并内化成自己的表达需要,使语文的学习与表达的输出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