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022-07-05王梦玮
王梦玮
摘 要: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究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利用实物激趣,培养科学素养;引导质疑启思,促进科学素养;巧设问题探究,发展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质疑思维;科学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19/22-0055-02
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是指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意识和思维,并能灵活的运用科学知识、方法去观察、分析、探究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究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实物激趣,培养科学素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的动力。”小学生年龄较小,又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也仅仅体现在玩乐上,想要让学生将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利用实物创设浓厚的科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和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科学现象和规律,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启发科学思维,最终使学生获得科学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磁铁》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伊始,先向学生展示出两块大小不同的磁铁以及一些大小和重量都不同的铁质物品,比如,硬币、铁钉、铁夹子……等,然后像变魔术一样,利用磁铁将各式各样的铁质物品全部吸起来,这时学生们就会感到非常惊奇,并对磁铁这个物品充满了兴趣,不仅认真地观察起来,还对磁铁能吸起铁质物品的现象感到非常疑惑“为什么磁铁能将这些物品吸起来呢?磁铁到底有什么奥秘呢?”甚至开始跃跃欲试想要自己动手操作一番。很多学生在上手操作之后,就逐渐发现了“磁铁在吸起铁质物品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力,而且这个磁力与磁铁的大小有关”。这时,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向学生详细地讲解本堂课的内容,从而加强学生对磁铁知识的认识。教师通过利用实物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自主观察与探究,最终不仅认识了磁铁,还发现了磁铁的秘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收获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导质疑启思,促进科学素养
“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思维的主要来源。要想更好的促进科学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的质疑,并在猜想、分析和实验中不断的进行验证,最终收获正确的科学结论,突破学习上的瓶颈,实现学生科学学习能力与思维的提升,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地球上有什么》这一单元中“地球的引力”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质疑的方式来促进教学。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是否能够感觉到地球的引力?”学生们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这时,教师就可以拿出一个圆球和四个小人展示给学生,圆球代表着地球,四个小人代表着生活在各个角落的人类,随后,教师再将这四个小人分别放在圆球上的四个面上,这时,其他几个面上的小人纷纷掉落了下来,只有站在圆球正面上的小人没有掉落,依旧稳稳的站立着,而现实中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人类生活,这到底是为什么?学生们在教师操作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质疑:“为什么圆球上其他面的人会掉落下来,而地球上处于不同位置的人,还能很好的站立着,不会掉下来或飞出去呢?”学生有了疑问,就有了思考和探究的动力,纷纷开始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主动性一下子就提升了不少,最终学生们在不断的探究中逐渐了解到了“地球的引力”这一概念,逐渐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树立了良好的质疑精神,也更加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设问题探究,发展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依据科学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推理、实验探究及归纳总结。”在小学科学课堂中,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设计有秩序、有层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不断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迈向更加深度的学习中,最终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浮力”相关的内容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因此,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先向学生讲述《曹冲称象》这则语文小故事,让学生了解曹冲是利用了水的浮力来称大象的重量的,并引出“浮力是什么”这一问题。随后,教師还可以在课堂上将泡沫块放在水中,展示其在水中漂浮的状态,并借此现象让学生自主回答浮力的概念。待学生初步认识到浮力之后,教师还可以设计有序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浮力的大小这一内容进行自主探究:1.如何来测量浮力的大小?2.浮力的计算公式是什么?3.物体在逐渐沉没的这一过程中,其排水量是如何变化的?然后,再让学生根据以上有序问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道具,比如,测力计、水槽、量筒等,并自主操作浮力的测量实验,学生们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教材内容,设计了有效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浮力知识的理解,也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能力,最终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总之,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科学素养是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之一,教师不仅要重视这一教学任务,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探索更加多元化、创新化、高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科学基础,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并不断的拓宽学生的科学眼界,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