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刷”出习作策略
2022-07-05张建弟
张建弟
摘 要:統编版教材实施以来,习作编排体系的蜕变是比较明显的。习作教学中,怎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与热爱,学生习作能力如何做到稳步提升,教师怎样开展习作教学等一系列的教与学的棘手问题,都在教材中井然有序地展现了出来。教师不再对习作教学有着过多的彷徨不安,只要沿着统编版教材的编排体系,就会发现教与学有了切切实实的抓手,让习作的教与学拾阶而上,教的策略与学的途径就会鱼贯而入。要想找到那些“藏”在教材里的习作策略与途径,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实践,以单元主题为抓手,搭建习作教学的支架,抽丝剥茧,实现习作教与学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19/22-0014-05
一、整篇布局 斟酌习作教学的临界点
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习作要素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结合单元要素,教师扪心自问:学生习作的起点在哪里、提高的临界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怎样在精读课文中对习作策略进行指导……一连串的问题扑面而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习作单元时,不应该是对已经学过的写作方法的重复叠加,而应让学生有所提升,还要注意不要把习作策略的引领与阅读素质的渗透混淆不清。要想破除这些头疼的问题,只要“看见”本次习作单元与上下习作单元的临界点,就可以达到习作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的提升,理所应当也不会超出学段习作范畴的界线。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教师要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出现疑问。在备课时,教师要从这样的角度找出因果联系提出疑问,而疑问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此时,教师发现,原来只有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地方,才能啃出教学的味道,让学生感受到破茧成蝶般的学习乐趣。
为了能够找到使学生产生疑问的地方,笔者梳理统编教材关于写人作文的要求,斟酌学生习作的临界点。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五年级以前,学生就能够利用简单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选择简单的事例,写出人物的基本特点。而本单元是除了运用这些基本方法外还要通过描写周围人物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特别是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凸显人物相应的特点。而六年级习作单元的目标是要利用典型事例来表达对人物的真实情感。
纵观教材,打量本次习作教学的整篇布局,斟酌此次习作教学的临界点,找准习作教与学的方向,就不会造成南辕北辙的教学误区。
二、顺腾摸瓜 追溯习作教学脉络
《刷子李》是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在本单元中承载着怎样的习作教学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给学生做好习作方法的引领,这是笔者的思考之源。
《人物描写一组》是第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是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典型事例等习作方法的学习。如果《刷子李》学习还在这方面进行机械地复制,把它编排到第二篇课文的地位就有些轻微了。这篇课文介绍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特点,是本次习作要素教学的范例,研究他如何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体现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特点。
阅读本单元的交流平台,笔者明白了习作要素除了学习直接描写,还要进一步学习间接描写,利用周围人的反应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认真阅读《刷子李》课后习题:画出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特点,笔者知道了此课教学核心价值的关键所在就是间接描写人物方法的研学。
两篇精读课文,笔者考量了习作方法学习的定位。《人物描写一组》是描写人物基本方法精妙的展示,这就好比要做一份美食,准备好了材料,而《刷子李》就是一份美食,等着师生品味是如何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塑造人物的特点。
顺腾摸瓜,追溯单元精读课文的习作教学的脉络,让笔者看到了“瓜”,那么“瓜”如何摘取与品尝呢?这就是《刷子李》第二课时的教学精准定位。
三、聚焦课例 统筹习作策略
有了教材的整体认知,明白了《刷子李》习作教学的核心目标,笔者和学生走进了第二课时。
(一)你说我辩,落实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环节一:
师:课文中,怎样描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
生: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自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师:从哪些方面写他刷墙技艺呢?
生:声音、动作、颜色、感受等方面,还运用了比喻句,加上了想象。
师:对!这样的描写方法就是正面描写,也就是我们本单元所学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师:还有哪段也写出了技艺高超?
生:刷子李专干粉刷这一行。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神仙一般快活。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师:单坐着,就如同神仙一般快活,谁神仙般的快活?
生:刷子李给谁刷墙,谁就如同神仙般的快活。
师:这就是写他人角度来反应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这属于间接描写,也是描写人物的方法。
师:为什么还写刷子李穿一身黑呢?
生:老师,是为了衬托出他刷墙的技术,做好了铺垫。
师:对!可是,他还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同学们,刷子李是不是太狂妄了?
生:老师,也许他凡尔赛,但是也可以看出,刷子李艺高人胆大,是真有本事。
这个教学环节,笔者紧紧地围绕中心问题“课文是怎样描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为习作策略探究的落脚点,明白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首先依照思维惯性,学生找到最显眼的直接描写的段落。笔者顺势而学,让同学们思考: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他刷墙技艺呢?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就会着力思考从哪几方面描写了人物的技艺高超的特点。学生赏析后,笔者自然地切入重点,明确指出这样的描写方法就是正面描写,也就是我们本单元所学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其次,相对于直接描写,而间接描写方法的段落是比较晦涩的。结合相关段落,笔者同样采用以疑促思,以思悟法的学习路径。在学生全面地层层递进式地分析后,笔者指出了本课承载的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间接描写,让学生们的习作认知提升到一个新的领域,让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
通过剖析描写人物间接、直接的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落实描写人物基本的方法,直抵习作要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利用教材的精彩片段领悟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方法的切实性、真实性,让习作方法看得见摸得着,不再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二)你演我思,彰显人物特点
哑剧表演一直以来是笔者习作教学的有力助手。笔者常常排演切实可行的哑剧,进行日常小练笔的训练。学习了描写人物的方法后,为了把所学习的方法灵巧地运用,必须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说写训练,促进学以致用。这次课堂教学,笔者同样采用了哑剧的表演,帮助学生达到感性认知与理性认识的融合。
环节二:
“张老师的课堂教学是怎样高超的?那么,她会立下一个怎样的规矩?”笔者立刻给学生们抛出一个橄榄枝。
“老师,可以这样吗?张老师立下一个规矩:我的数学课堂没有不会的。”笔者心想:即使浅显,只要词能达意就好,做到锻炼学生的说写即可。
“你们可以直接描写张老师的数学课堂”笔者提示着,“加上声音、动作、神态等,别忘了用上比喻句、夸张等修辞方法。”
一位同学站起来,口述到:
只见张老师一个漂亮的转身,老师的手加快速度,“嗒嗒”奔驰着犹如一匹奔驰的骏马。老师的手一直在黑板上勾画着,同学们的眉毛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似的跳动了起来,大气不敢喘一声,生怕有一点骚动,跳过一个音符,我感到了老师就是把这些题放在我的脑袋里一般轻快自如。
另一位同学给他做了补充:“‘叮呤呤,叮呤呤下课了,老师还是不停地讲,但同学们都高高地举着手回答问题,几乎身边的东西消失了一般,根本就没听见周围的声音。老师的眼睛里闪着奇异的光芒,面孔因为说话激昂而胀得通红,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老师还在讲,同学们好似黏在椅子上一般一动不动!
环节三:
“同学们,还可以选择咱班的同学上课的反应,来衬托出张老师数学课堂的技艺高超。”笔者赶紧提示选择具体事例,学着运用间接性描写体现人物的特点。
在和学生讨论后,我们选择了文静的姜××、胆小的李××、捣乱的杨×三个典型的事例。
“三个小伙伴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会有不同于以往的什么表现?谁来演一演?”笔者给学生们提出了挑战。
【教学思考:学生的才能是无限的。只见,快嘴的萌×站了起来,根据对伙伴平时的观察,表演出了文静的姜××不知不觉地睁大眼睛,胆小的李××怯怯地慢悠悠地从侧身举起了手,调皮的杨×从桌子底下爬出来,进入了学习状态。看到哑剧表演后,同学们哈哈大笑,提供了熟悉的可视素材,同学们流利地说出自己的习作片段。】
李××说到:就在老师要讲重点时,全班屏息凝视地望着老师,就像是38盞电灯点亮了老师的课堂。刹那时,文静的姜××也把那柔和的眼神变得那么敏锐!胆小的李××也缓缓地举起小手,把所有的目光都投入在老师的图形上。连趴在桌子下面的的杨×也在目不转睛地盯着,慢慢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38名同学几乎忘掉了整个世界!
【教学思考:通过描写他人反应体现人物的特点方法的运用,让学生体验到了习作侧面描写的妙处,产生了“哦”效应。为了深入体味间接描写的方法,笔者再次走进教材,指导事例优化选择的参悟。】
环节四:
“‘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这一段,为什么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呢?”笔者出示了课文第二段后,向学生发出了质疑。
“这是同伴的嫉妒,‘楞字就可以明白他们违心的想法。”可爱的同学们。
“对呀,同行说辞更显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那么张老师的同行,你会选择谁?”
“可以选择老教师,我们原来的数学老师——常老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除了老师,谁更有分量?”笔者继续质问。
“老师,那只能是主任和校长了。”同学们不好意思地说。
“那创设怎样的场面呢?”
【教学思考:有了第一次选择事例,同学们就会找出三个代表,那就是老教师常老师,主任,校长等三人。对于老师的听课状态情况不清楚,笔者演出了三个代表人物的状态。笔者创设了常老师瘫坐在椅子上若无其事到肃然起敬的状态变化。年轻的主任听课时忙得不亦乐乎,由于被课堂教学吸引忘了记录。忙于公务的校长,走过门口,被课堂教学吸引走进教室。口述习作的表达,让同学们的习作思维火花绽放出来。同学们思维星火的擦燃、语言文字输出的相融、习作策略的出现,做到了扎实有效的综合运用。】
同学们在口述习作中,了解了典型事例选择的择优化,达到了无意识记忆的效果,也把间接描写方法的知识实现了潜移默化的掌握。聚焦教材课例,落实习作策略的引领与训练,让语文要素落地有声,习作方法的认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有点可落,实现了习作能力的提升。
(三)你思我画,辨析行文结构
“本文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谁?”
“曹小三!”
“咱们一起看看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吧!”
在一问一答中,我们走进了文本的行文结构。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半信半疑——神圣不可侵犯——轰然倒塌——发症发傻(钦佩)。
笔者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心形:“如果你听到传闻,有这么一位师傅,你的心情是?曹小三的心情是?”“激动、兴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应声而出。笔者画出了曹小三的心情瞬间高涨的线形图。“当看到了‘小白点,曹小三的心情如何呢?”我没想到孩子们说,坠入谷底。同学们完善了心情跌落图,竟然画到了黑板下。“那他发现自己误会了师傅,此时的心情呢?”笔者接着发问。同学们纷纷跑到黑板前,迅速画出了心情提升,居然超出了原来的高度。
在这样你思我画的心理变化情感图的绘制中,学生明白了一波三折的行文结构,让精读课文的结构更加清晰可见。“三问三画”线性心情曲线图,进一步感知了曹小三的心情起伏变化,给典型事例选择树立标杆,让学生知道了习作结构的建构标准,提升了学生的习作水准。
四、你实我虚 滋养习作风格
除了学习明晰人物的基本方法,勾勒行文结构,教材中还蕴含着什么习作技巧呢?
在平时的习作中,笔者常常为学生真实的习作语言困扰。比如说:班级里的小胖子常常写成“肥猪”,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被写成“怒骂”,老师严查作业时,严厉的教育写成了“豹子”……笔者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笔者也经常告诉学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对于这样生硬地说教,学生习作语言的润色收效甚微。为了改变学生习作风格,笔者下定决心用好用实《刷子李》,这个典例中的精粹,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
“同学们,如果本课有些是虚构的要素,你能猜出哪些是虚构的?”笔者再次抛出问题。试猜出后,笔者抓住这个契机:“为了塑造刷子李高超的技艺,冯骥才老先生虚构了曹小三、小破洞,黑衣服。這样做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而服务的。我们在习作时,可别忘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美化我们的习作语言,提高我们的习作素养。”
停顿后,笔者告诉了学生,冯骥才老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经介绍过自己的创作经验:在古代,故事不叫故事,叫“传奇”。如果你没有什么奇的东西,大家也不会口口相传。传奇离不开虚构。故事里人物的性格命运可以虚构,情节可以虚构。虚构要有厚实的生活做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虚构就没有条件。
冯骥才老先生的话语,让学生明确了习作技巧的认知,写真实情感并不是真实的写。虚构习作方法的学习,让同学习作语言不再是粗野糙乱的,也学会了用美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艺术美感诉说身边的人和事,更有效地塑造人物的鲜明特点。
在这次课例教学的思与行中,笔者触及到了“教材习作,用教材教”的教学策略。依托教材,“刷”出习作策略。只要我们研读教材,就会发现教材内“藏”起来的习作策略与途径。让我们在实践中,找到那些封存在教材里的习作高招妙招。走进教材,挖掘教材习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