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准切入点 长文巧短教

2022-07-05马月亮张丽丽

新校园 2022年10期
关键词:山神庙里科夫香雪

马月亮 张丽丽

余映潮老师曾说“长文短教,妙在选点”,小说长文短教的关键在于选准切入点。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下两册中的四篇小说为例,《百合花》可以心理变化为切入点,剖析人物,探究主旨;《哦,香雪》可以物象为切入点,分析物象背后的特定环境、人物成长和作者意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环境为切入点,借“风雪”析构思,识人物,明主旨,敬英雄;《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典型人物“装在套子里的人”为切入点,分析其可笑、可恶、可怜、可思,探究契诃夫对个人命运和社会根源的深刻思考。一篇小说中作者要着力突出的,往往是这篇小说解读的钥匙,因此,小说教学中可以抓住作者的着力点,由点及面,深入挖掘,达到长文短教的效果。

下面笔者谈一谈教材中《百合花》《哦,香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四篇小说长文短教的构思。

一、《百合花》:心理变化巧剖析,黄沙背后见真金

茹志鹃在《百合花》中细腻地描写了“我”和新媳妇的心理变化,人物内心波澜的背后凸显的是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真实生动的形象,寄寓的是作者对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的歌颂。

问题1:面对通讯员,“我”的内心有过怎样的变化?请在文中标出相关的词句,并结合文本说明“我”内心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此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深读文本,通过“我”的心理变化来探究通讯员这一形象。

明确:生气—发生了兴趣—着恼—越加亲热起来—这都怪我了—从心底爱上。

“我”生气是因为通讯员只顾自己走,有些不近人情。然而,他总能“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又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一看似无情的举动背后是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只有时刻留意“我”的一举一动,才能保持这样的距离;此外,拉开距离也是为了减少伤亡,毕竟“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写“我”“着恼”实为欲扬先抑。“我”的“反抗情绪”因为通讯员的局促不安、张皇失措一下子消失了,这种瞬间的强烈的情绪反差,意在凸显通讯员的木讷寡言、羞涩腼腆、忸怩可爱,同时也为“我”与通讯员的对话提供了可能。同乡的情结进一步拉近了“我”和通讯员的距离,也让“我”从对故乡生活的想象中看到一个勤劳、朴实的小伙儿,不免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看到自己的问题“害他出了这一头大汗”时,“我”也自责起来——“这都怪我了”。借被子时,他听了“我”的玩笑话表现出的“认真”“为难”“好笑”“可爱”,更是让“我”“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作者描写“我”的心理变化实有“醉翁之意”,意在刻画通讯员这一形象,他忸怩、可爱、单纯、善良、朴实,关心别人却不善言辞。随着“我”的内心一点点打开,人物形象也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问题2:新媳妇的内心有怎样的变化?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设计意图:此问题意在使学生在分析新媳妇的心理变化的基础上,体悟新媳妇和通讯员身上的可贵品质,感受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明确:新媳妇有过借被子与不借被子的犹豫,有过给伤员擦身子与不擦身子的矛盾。

新媳妇在借被子和擦身子两件事情上表现出的犹豫,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战争时期农村年轻女性的心理世界。全新的被子、唯一的嫁妆、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陌生的男人、战争带来的血迹……各种因素交织下的“犹豫”的背后是新媳妇的不舍、害羞和害怕。作者写她“犹豫”是为写其“不犹豫”蓄势,当听“我”说起共产党的部队为老百姓打仗的道理时,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犹豫与权衡后的抉择彰显出她识大体、顾大局的品性。

通讯员的牺牲成了彻底打开新媳妇心结的一把钥匙。面对这个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别人的年轻人,她心底最美的人性完全被激活了,她放下了刚才的忸怩、羞涩,庄严而虔诚为通讯员擦拭身子。当她把自己唯一的嫁妆盖到通讯员身上的那一刻,两个纯洁、质朴、水一般清澈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两种光辉的人性、两个高洁的灵魂相互辉映,青春美和人性美如同百合花一样绽放。

二、《哦,香雪》:物象内蕴深探究,无限情思意味长

《哦,香雪》中,铁凝借助“火车”这一物象引领读者体悟特定时代下、特定环境中生命个体的觉醒、成长和突围,蕴含着作者对时代发展的浪漫想象和美好期待。

问题1:小说的题目是“哦,香雪”,为什么一开始却从火车写起?

设计意图:此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思考火车在故事展开、环境暗示等方面的作用。

明确:火车让读者有了对台儿沟最初的认知——偏僻、闭塞、落后,它的到来打破了人们对大山的虔诚,是整个故事的引线。随之而来的“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和“台儿沟贫弱的脊背”颇具戏剧化地出现在了同一个画面中,预示着故事将在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特定环境之中发生。

问题2:香雪面对火车有何举动?背后有何深层的意蕴?

设计意图:此问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香雪面对火车的行为变化,体悟她的觉醒和成长。

明确:看火车—追火车—上火车—下火车。

看火车时,香雪渴望而又恐惧,她“总是第一個出门”,火车来了“却缩到最后去了”。这固然和她的性格有关,更重要的是,在公社上学的遭遇彻底刺痛了她,让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她无法仅仅心怀好奇去看待这个来自“高级文明”的事物,她更希望从它身上寻得答案,找到路径。因此,她打听外面的事情,询问铅笔盒的价钱……她追火车完全是无意识的、忘我的,是一个青年人对自我生命状态思考的真实体现。她“终于站在火车上”的那一刻,是她勇敢地向另一种文明跨出的实质性的一步。当这个从小什么都怕的小姑娘决定走下火车,独自走完三十里山路,独自去面对陌生、未知和恐惧时,她彻底完成了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突围。

火车让香雪看到了一种新的生命状态,看到了未来和希望,促使了她的觉醒与成长。正如铁凝所说:“一列列火车从山外奔来,使她们不再安于父辈那样坐在街口发愣的困窘生活,使她们不再甘心把自己的青春默默隐藏在大山的皱褶里。为了新追求,她们付诸行动,带着坚强和热情,纯朴和泼辣,温柔和大胆,带着大山赋予的一切美德,勇敢、执着地向新生活迈进,一往情深。”

问题3:有人认为火车上发生的故事都是虚假的,对此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此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思考特定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小说中写到了两类不同的人群、两种不同的文明,作者颇具浪漫意味地通过火车将这些联系在一起。在这辆火车上,各种物品可以并存甚至交换;在这辆火车上,不同人群可以真诚地沟通……城市的文明和乡村的淳朴处于一种友好的交流状态。然而,不管是从历史还是今天的视角来审视,两种文明在碰撞之初,并非如此融洽与和谐。作者自己也承认小说中有“理想主义色彩”,因此,“与其将这一切视为一种现实主义书写,倒不如将其视为一种充满浪漫情怀的乐观想象更为合适”,其中蕴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发展和城乡文明融合的美好期待。

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妙绝环境广挖掘,一线串珠脉络清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描写的典型环境“风雪”贯穿于文本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旨揭示、情感表达各个方面。

问题1:对比小说其他回目如“武松醉打蒋门神”“林冲棒打洪教头”等,小说题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二字显得十分突兀,是不是改为“林教头复仇山神庙”或“林教头血洗山神庙”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此问题意在引起学生对“风雪”的初步思考,并为深入探究“风雪”的妙用做铺垫。

问题2:小说对风雪的描写主要集中在7—11段,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一连用三个“写雪妙绝”来评论这几段的描写,孙绍振教授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妙在推动情节,逼出人物内心最深层的血腥野性”。请阅读这几段并思考“风雪”在推动情节和塑造人物上有何作用。

设计意图:此问题意在把“长文”变“短”,借两位大家的评论,引导学生探究“风雪”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明确:作者借“风雪”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构思巧妙。

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会去沽酒驱寒,才会在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才会因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抵挡风雪,林冲才会用大石靠住庙门;为避风雪,陆谦三人才来到山神庙;因为大石靠门,三人只能在门外交谈;也正因为大石靠门,才使得火起之时林冲不能第一时间打开庙门,有机会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得知真相,手刃仇人。(如下图所示。)

林冲面对风雪的一系列动作和心理变化也形象地展现出了他的性格特点,“拿了钥匙”“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都可以看出他小心谨慎、委曲求全、不想反抗等性格特点。联系他过去的身份和生活状态,可知其不反抗是因为他对未来刑满释放、重获生路还抱有希望,在他看似软弱的背后更多的是隐忍。

问题3:有人曾说,从哪一方面看,像林冲这种人都是不会造反的。然而林冲却反了,而且反得如此彻底,如此决绝,他连杀三人,血洗山神庙。为何如此能“忍”的林冲却变得如此之“狠”?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设计意图:此问题意在让学生分析林冲性格转变的原因,进而揭示小说的主旨。

明确:陆谦三人的对话成了林冲反抗的引信,也成了压垮林冲的“最后一根稻草”。林冲一忍再忍,直到听到三人的对话之后才明白,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所有对未来的憧憬不过是他自己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草料场上燃起的熊熊烈焰,点燃了林冲反抗的怒火。他已彻底绝望,他已毫无退路,他已忍无可忍。

此时的“风雪”既是自然中的“风雪”,也是林冲人生的“风雪”,更是当时社会的“风雪”。林冲性格中的血腥部分也像“风雪”一样爆发出来,所谓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问题4:课文最后一段在原作的基础上删去了一些内容,原作中有这样一句“(林冲)提着枪只顾走,那雪越下得猛”。面对林教头在风雪中远去的身影,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对他说,请大家为林冲写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此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感受林冲经历“风雪”后性格的升华:人生的“风雪”、社会的“风雪”把他席卷、吞没,他隐忍,挣扎,他绝望,重生,终于迎风而起,踏雪前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林冲这一形象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和评价。

四、《装在套子里的人》:典型人物细推敲,横看成岭侧成峰

“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形象具有多重性,他可笑、可恶、可怜,背后则有作者对个体命运的观照、对腐朽制度的批判和对社会根源的反思。

问题1:请速读全文并谈谈你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形象的认识。

设计意图:此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初步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明确:胆小,保守,可笑。

问题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别里科夫胆小、保守,文章的第4段却又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请谈谈你对这一矛盾的理解。

设计意图:此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站在时代的背景下解读人物。

明确:“装在套子里的人”能够辖制全校甚至全城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告密;二是别里科夫已经超越了个体的范畴,当时有无数个“别里科夫”存在;三是当时社会的病态。“大声说话”“写信”……这些本是极普通的日常行为,人们却不敢去做,这和当时的社会状态密切相关。1881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统治,“其目的就是千方百计铲除能够产生自由思想的一切条件”,“谁不肯屈从于这种精神僵化和抹杀个性的制度,那就毫不留情地予以清除掉”。这篇小说创作于1898年,文中提到的过去的“十年到十五年”正是影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恐怖统治的时期。

站在时代的背景下审视,“装在套子里的人”已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维护旧制度、旧思想的可恶的卫道士和刽子手。

问题3:像别里科夫这样一个坚守旧制度、旧思想的人,应该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引起他的兴趣,然而文中却说“他老是歌颂过去”,请想象一下别里科夫会有怎样的过去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此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在深挖文本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个性化阅读。

明确:虽未直接提及,别里科夫的过去却隐藏于字里行间。告密,从常理而言,是为了邀功请赏或者打击报复,别里科夫告密只为避免谈话被别人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此推理,他过去被误解过,闹出过什么乱子,因此被伤害过。他歌颂的过去是“十年到十五年”之前的过去,那时的别里科夫或许有过自己的理想,生活得幸福安定……后来残酷的现实、不断的误解、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使得他将自己一层又一层地包裹起来。由此可见,别里科夫又是当时病态社会可怜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问题4:契诃夫塑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形象用意何在?

设计意图:此问题意在引導学生探究作者寄寓在“装在套子里人”身上的深层意蕴。

明确:“装在套子里的人”不仅仅指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还指“有思想的、很正派的”“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的“我们”。“我们”受过先进思想的教育,本应选择战斗却选择了沉默和屈服。契诃夫刻画这样一个人物不仅仅是为了批判,更是在寻求一种突围的方法。面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他在小说中发出了时代的呼唤——“不成,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意在唤醒当时的人们,唤醒他们沉睡的人性和斗志,唤醒他们畸形的灵魂,唤醒整个病态的社会。

(作者单位:马月亮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张丽丽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刘卫红

猜你喜欢

山神庙里科夫香雪
谈谈《哦,香雪》中美好的友情和亲情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两次偷听与山神庙设置的思想艺术价值
香雪形象探析
青春的觉醒和生机——《哦,香雪》自主读写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实录
紧贴人物读小说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战术运用描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暴力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