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美的遇见

2022-07-05厉霞孙昌顺

新校园 2022年10期
关键词:风俗节气古诗词

厉霞 孙昌顺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它的诞生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观察、了解自然,并根据自然规律安排生产活动。围绕二十四节气产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历代诗人词客对其挥毫泼墨,留下无数宝贵的篇章。将诗词与节气结合起来,仿佛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卷在我们面前流转,卷中有“花落知多少”,也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有“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北风吹雁雪纷纷”。古老的智慧融合绮丽的诗词,真是一场妙不可言的最美的遇见,值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深入研究与学习。

一、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节气课程融合背景

二十四节气文化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尊重自然秩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古老智慧,并最终形成了绚烂多彩的风俗文化。节气作为古代人民记载时间顺序和岁月变化的一项独有的标志,已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传统文化课程学习中,我们将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学习与古代诗词文化学习相融合,深度挖掘二十四节气中丰富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每个节气蕴涵的气候和文化魅力,让节气知识与诗词文化在传承中融合、发展、内化、植根。

就语文教学而言,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逐步渗透,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离不开语文教学活动。作为语文教师,对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对于延续传统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传播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使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中的节气文化兼容并通,对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进而热爱、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即以古诗词的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对在语文课的诗词教学中渗透二十四节气的做法进行初步的实践探索。

二、节气课程学习与古诗词教学活动的融合实践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学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节气相关的知识,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环节下足功夫,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认知规律以及学习兴趣,将与节气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与简化,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节气的相关知识点,同时在设计节气主题实践活动时增加趣味性内容,根据不同节气的特点,结合诗词创作的故事背景,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境。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运用形象有趣的故事,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展现出来。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在处暑节气中写下的,在教学设计中就可以充分结合处暑节气的特点与王维创作时的心境进行解读。王维厌倦了朝堂生活,选了个好地方即终南山放松心情,过上了隐居生活,这首诗即是其在处暑黄昏时分漫步在林间时有感而发。诗里面关于天气和景物的介绍就自然地与处暑节气的气候特点相呼应,诗词与节气的学习完美融合。

将节气知识与诗词中的生活实际有机联系,通过生活中学生能经常看见、接触到的事物、现象表现节气中的知识,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拉近学生与知识、自然的距离,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例如《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让学生通过诗词意识到立春后白昼逐渐变长,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季节即将到来,从诗词中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气候变化知識。

节气知识的学习运用,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把握学习要点,最终掌握二十四节气中的自然内涵,引导学生在课前认识与该节气相关的动植物的知识。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实践,发现节气特点的变化,完成绘本作业和实践报告。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分小组交流大自然中节气变化特点,在指导中丰富学生语言,让学生创作有关节气主题的习作,查找古诗词中描写该节气的内容,感受古人对于节气知识的理解。二十四节气在教学中的运用,既丰富了语文课堂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运用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资源、学生学习水平及特点,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到自然和生活中解决相关问题,实现学习能力与整体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感悟古典诗词中的节气之美

二十四节气揭示了大自然运转的内在奥秘,古代诗人对二十四节气的描写不仅体现了独特的文化风俗,还体现了他们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我们今天研究古诗词,不仅是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对称美、意境美,更是从中领悟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之心与崇敬之情,从中体验到自然本身的魅力。

循着节气,感受季节变化之美妙。在“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中,可以体验到冬与春碰撞焕发的生机盎然;在“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中,能够感受出夏季的暑意随诗而来,未见其景,已有画意。学生品读诗词,充分展开想象走进诗情画意,与古人“对话”,同诵“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感受着春意,一起赞叹着“空山新雨后”的清爽,异口同声吟出“天气晚来秋”。

诗画从来难舍难分,因此,除了将诗词改写成短文,古诗配画也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诗词韵味的有效做法。由于学生对诗词有不同的感悟,因此诗配画的交流活动异彩纷呈,他们通过身边同学创作的画面看到了不一样的王维、李白、刘禹锡……这种创作激发了学生无尽的想象力。

漫步田间,感悟万物生长之规律。节气之美是“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夏送走了春,带来促使万物迅速成长的热风与暑气。《四时田园杂兴》里那句广为传诵的“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在不经意之间已经点缀出农民对收获的期盼。

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配以图片展现出了不同节气的独特魅力,得到广泛赞誉。由此可见,形象化的讲解更能引发兴趣,形象化的教学也能使得学生加深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从农业、自然等各个方面多角度收集相关图片,在理解中建立二十四节气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起形象化的图片展示和解说,每逢节气让学生走进自然去观察触摸,去到田间播种耕耘,去品尝劳动的果实,感悟节气与农事的紧密联系,则是更为直观且具有参与性的教育活动。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效果胜过课堂上教师绞尽脑汁的语言启发,以及各种现代化辅助手段的演示。

传承风俗,感叹先人智慧之无穷。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农耕时期先民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多样的风俗文化,如立春时的“迎春”“报春”的习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等。诗词中的节气与风俗传承了上千年,我们学习古诗词既了解了节气知识,又穿越回古代重温了唐宋时期除岁迎新的情景。除此之外,还有南方地区至今沿袭的立夏时节的“挂蛋”风俗,立秋这天“贴秋膘”“啃秋”“戴楸叶”的习俗,以及“冬至饺子夏至面”等习俗。这些风俗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代表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随着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没落,二十四节气对农耕指导的意义也在逐步减弱。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除了如立春、冬至等重要的节气风俗外,一些极具地域特色的风俗已黯然失色甚至消失不见。因此,我们开设的节气课程顺应时代发展,采用新的学习形式,通过挖掘古诗词中的节气知识,再现古人生活画面,力求传播其蕴含的文化智慧,引导学生了解每个地区节气的风俗差异,帮助学生感知我国疆域的辽阔、文化的多样。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文化基因,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

节气课程开设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打破了以教材为本的课程观,使语文这门课程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可喜的是不但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是每当开展节气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时,都是学生众目期盼的时刻,在结束的时候也总是意犹未尽。展示的舞台让学生找到了自信,激发了学生持续研究学习的热情。节气课程与古诗词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绝不仅仅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更不只是了解了丰富的节气知识、增长了见识和语言积累,而是让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加了与自然的感情。两者相互融合的有机学习理念,全面系统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课程创设的初心,但绝不是学习的终点。

我们常常呼吁不要弄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以,开展教育,更要从中国人的生长土壤出发,“二十四节气”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学习中最好的教材之一,用二十四节气唤醒学生对自然的感知,让传统的诗情画意和古人无穷无尽的智慧,带我们去探索天地万物的奥秘。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庄 源

猜你喜欢

风俗节气古诗词
太平风俗美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跟踪导练(四)4
古诗词中的新年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