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以部编版高中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三篇选文为例
2022-07-05李爱菊
李爱菊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依归,贯彻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精神,构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学体系,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全面落实语文核心素养。部编版高中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选了具有儒道特征的《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文言文教学一直为许多一线教师所困惑,很多优质公开课也较少选择文言文,一是文言文的文化背景、社会形态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二是文言文本身的表达形式复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句式变换等,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障碍;三是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教学被简化为应试的手段,传授文言知识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固化模式,导致学生失去对文言文的兴趣。教师需要明白,文言文不仅限于文言知识,更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由此,在教学中能否做到两者兼得就成了教师备课时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以部编版第一单元所选的三篇诸子散文群文阅读教学为例设计教学,探讨如何更有效地以文言文为载体,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用实践,理解文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1]基于此,对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三篇经典选文,我设计以下语言实践活动:
1.初读三篇选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
2.精读三篇选文,准确梳理文言字词,深入理解文意。
(学生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找出三篇选文中的通假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制作一词多义的实词卡。)
实词卡一词多义示例:
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能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3.从三篇选文中任选一篇,基于情景,角色扮演,创作课本剧。
设计说明:新课标“教学建议”指出“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并明确“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3]。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说:“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语境……真实情境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4]本单元所选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语录体,以“志”为焦点,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即“问志—言志—评志”的过程,不仅体现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也从四位学生的“言志”中展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齐桓晋文之事》主要是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庖丁解牛》以寓言的形式,通过庖丁和文惠君的对话传达做事要经过反复实践,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观点。三篇文章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表达观点。基于课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的基础,结合三篇选文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景:以小组为单位,从三篇选文中任选一篇进行角色扮演,可以选用文言文对话也可以用白话文进行对话,道具等自己准备,并填写角色说明表格。同时,从班级选取八个评委对表演的同学进行评分并点评。如小组选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从本小组中选出五位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和四位学生,用白话文或文言文进行对话,对话时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性格等。注意从他们的对话中体会孔子是怎样一位老师,及孔子的四位学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表演完后,让学生谈自己从他们的对话中所体会到的孔子及其四位学生的形象。
近年来,现代石产业、石文化作为新兴产业和主流文化的兴起,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开始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石产业、石文化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角色说明表:
小组小组一小组二......表演篇目 所扮演角色性格特点 表演后的感受
评委评价表:
评委小组 表演篇目1.演出服装:表演者所穿服装、化妆得体恰当,道具齐全,用心准备,切合节目主题。(30分)2.现场表现:表演动作到位,得体,表情自然大方吐字清晰、语言流畅,人物性格到位突出。(40分)3.团体印象:服装统一、整洁美观,动作熟练,配合度高。(30分)评委1......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5]通过朗读、分角色扮演等形式,重在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感受、理解、体验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二、比较阅读,提升思维
新课标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6]可见提升学生批判性、思辨型思维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核心素养,完成“思辨型阅读与表达”的任务群要求,根据三篇选文的特点,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与思考。
1.根据前两篇选文,阐述儒家内部(孔孟)思想的异同?
2.根据三篇选文,阐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异同,并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孔子和孟子同属于儒家思想,“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对“仁”的解释比较笼统。而孟子对“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解释。如“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让学生阐述各自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哂之”,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述志未作点评。而曾皙述志后,孔子的回答却是:“吾与点也!”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子路志向是强国,冉有志向是富民,公西华志向是以礼治邦,此三者志向都想要通过入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曾皙则描绘的是一幅和乐融洽的春游图。原来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经济稳定,守礼知义,生活在一个大同社会,是孔子追求的以“礼”、以“仁”治国下的大同和谐社会。而曾皙呈现的太平盛世正是孔子毕生所追求的,所以孔子才说“我赞成曾皙啊!”。这一思想正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对齐宣王所说的施行仁政,“保民思想”的具体措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驱而之善”,做到“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篇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的思想。而《庖丁解牛》中阐述解牛,应依照其生理上的天然结构,顺着骨节间的缝隙,将牛解开,而且不会对刀造成损害,“告诉我们要掌握事情的规律,顺应自然”[7]。这也是庄子的养生之道:少私欲,寡欲,超脱、豁达等。或许正因为这样,在平均寿命都比较短的古代,庄子活到了83 岁的高龄。以上两个问题重在让学生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经过碰撞式的讨论,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提升批判性思维。
三、挖掘技巧,提升审美
1.赏析孔子“问志”的语言技术。
2.赏析孟子思辨性极强的精彩对话。
3.赏析庄子如何通过寓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以上三个问题,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一个,进行课堂辩论交流。)
设计说明:深邃的讨论,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应充分挖掘文本的育人价值和教化功能。如《齐桓晋文之事》文章一开始,齐宣王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桓公、晋文公都是通过武力而称霸的,齐宣王想要效仿他们而称霸。但孟子显然不愿与宣王谈以武力称霸天下,于是用“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故意拒绝。紧接着,提出“无以,则王乎?”,用“君王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天下”的话题引起齐宣王的兴趣,峰回路转掌握了话语的主动权。然后孟子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祭祀的亲身例子,夸赞了齐宣王的做法体现了仁爱之道,这就是施行王道的基础。从王“笑”可见孟子抓住了齐宣王的心理,也可以看出此时的齐宣王完全进入了孟子布置的“陷阱”中。接下来孟子用很多比喻如“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能“明察秋毫”而不能“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事例让齐宣王明白施行仁政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当齐宣王说:“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孟子故意反问:“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狡猾的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抓住时机,用“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等生活小事来反问,最终得知齐桓公的目的是“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并一针见血地指出齐桓公现有的做法“犹缘木求鱼”,又进一步用邹国人和楚国人打仗谁会取胜为例,使齐宣王不攻自破,彻底打消了齐宣王想要用武力称霸的想法,意识到只有施行王道才能统一天下。听了孟子的阐述,齐宣王说“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孟子一步步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引到如何“施仁政,保民而王”。让学生在分析中体味,在体味中领略孟子缜密的思维和精妙的表达。
通过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讨论品味经典的语言和艺术,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勾连古今,传承文化
新课标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9]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诸子散文,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要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同时,传统文化能称为经典,不仅仅让我们感受古人的思想而且还要思考其当代价值,在学习中继承和发扬。为了让学生能深入学习,教师可以从真实现象出发,设置勾连古今的学习情境,设置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题目。
1.根据前面的讨论,请总结儒道文化思想内涵,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2.通过三篇选文的比较学习,思考儒道思想在当代有哪些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从三篇选文出发,由点到面,由小到大,让学生明确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思想。如儒家文化主张“仁义礼智信”,重在入仕,齐家治国平天下,如子路、冉有、公西华等都强调积极入仕,实现自身理想。道家重在出仕,主张精神上逍遥自在,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其实,这两种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之中,如陶渊明为官时便是儒家入仕思想,回归田园后便是道家回归自然,遵从本心的思想。又如苏轼一生都在儒家思想为导引积极入仕施展抱负,但在仕途上接连不断的打击下他不得不从佛家与道家思想中抚慰失意,寻求精神的解脱。所以,苏轼一生活得坦然、自在、旷达。《庖丁解牛》中庖丁的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学习本单元让学生要积极树立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一过程必然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坎坷不顺,但仍需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以走出困境,继续前进。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儒道只是两种思想、两种选择,两者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要领会文化思想精髓,指导自己的人生。这正是学习古典文化的意义,也是教材编排者的初衷——增强文化自信,扬中华文明之光。
五、小结
课程标准的四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互相依托。教师在教学时,应深刻领悟核心素养,结合文本的特点设计教学。特别是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缺乏真实语境,学生兴趣较缺的文言文,设计起来应更加精心。文言文教学应从四个核心素养出发,结合单元学习任务以及核心主题,让学生以审美的角度去学习文言文,欣赏中国古典文化,思考其当代价值,这样文言文阅读教学才会更加有意义,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注释:
[1][2][3][5][6][8][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 页,第42 页,第48 页,第24页,第3页,第4页,第4页。
[4]《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语文建设》,2019年第1期,第5页。
[7]邹小千:《庄子〈庖丁解牛〉赏析》,《语文知识》,2014年第12期,第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