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M3S 管理模式在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022-07-05于有芹关蕊任颖莎
于有芹,关蕊,任颖莎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护理部,北京 100074
静脉通路的快速建立是抢救危重患者成功的关键点,为达到快速、有效、安全的输液治疗给药,护理人员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在治疗患者疾病、促进其康复过程中,专业的、规范静脉输液十分重要[1]。因此输液安全管理尤为需要引起医护人员高度重视[2]。 1M3S 即护理管理、护理技能、护理服务、护理安全是近年来提出的护理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及管理效率[3]。该文通过2021年1—10月实施质量持续改进的1M3S 管理模式,已达到确保输液安全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0月该院实施常规管理模式的护理人员120 名为对照组,2021年1—10月对静脉输液安全运用1M3S 管理模式的护理人员120 名为观察组。并调研同期内存在静脉输液质量问题的患者, 对照组294 例,观察组320 例。 其中,对照组护理人员男2 名,女118 名;年龄21~46 岁,平均(29.5±4.8)岁。 男患者148 例,女患者146 例;年龄32~56 岁,平均(36.5±4.8)岁。 观察组护理人员男3 名,女117 名;年龄22~48 岁,平均(29.7±5.2)岁。 男患者161 例,女患者159 例;年龄31~58 岁,平均(35.8±4.5)岁。 两组护理人员及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定期以静脉输液治疗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院级静脉小组培训及考核,按照输液护理常规进行告知及并发症处理。
研究组输液安全护理干预为1M3S 管理模式。 包括护理管理规范(1M))、服务优化(S1)技能提升(S2)安全保障(S3)4 个方面。
①护理管理规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继续按照静脉输液治疗指南规范及时完善并修订院级静脉输液治疗小组制度流程及规范;完善并制订了静脉输液治疗管理手册内容;制订了分层计划,落实一级质控小组管理;一级静脉输液安全质量互查、自查;规范了静脉用药安全交接班内容,采用思维导图模式细化静脉输液治疗交接班的内容并落实床边交接重点; 利用晨交接班、小讲课的方式进行静脉输液并发症应急预案处理提问及沟通处理、规范固定培训等;用思维导图模式绘制静脉输液流程及静脉输液巡视标准;药品配置流程;将输液宣教内容加入医院微信公众号内并告知宣教到位。
②技能提升:主要从规范培训、完善考核及技能提升进行管理。重点以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化学组为单位开展培训,对重点人员医生、护士进行培训。包括理论和实际操作。
③护理服务优化:制订静脉输液标准化操作流程、疑难复杂穿刺操作及并发症处理采取多学科静脉治疗团队会诊制、采取录制视频告知内容及操作技能,从而实现静脉输液治疗安全。
④安全保障:有风险防范意识,正确评估潜在问题,采用前馈质量管理方法实施规范操作、标准流程,对过程进行监管。 如静脉并发症处理流程、突出问题拍照并提出正确要求并对不良事件管理落实惩罚措施。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静脉治疗问题调查表》,此表参考《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4]北京市静脉输液治疗评价标准(2019 版)及INS 输液治疗政策与流程(2016年)[5]。并将2020年1—10月与2021年1—10月的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数据统计。
①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中心静脉非计划拔管、静脉治疗药物渗出性(二级及以上)静脉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及与输液护理质量投诉事件。 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静脉不良事件发生例数/静脉输液治疗数总例数。
②输液质量问题管理前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管理效果评价情况。包括用药环节药物使用配伍情况、输液操作流程环节、输液材质、管路护理、有无并发症及在床患者其他问题。
③考核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及静脉输液治疗操作考核,成绩为0~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掌握静脉治疗安全知识能力越好。
④服务满意度。 输液患者及家属服务满意度=满意人数/静脉输液治疗人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液安全管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输液安全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输液安全管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静脉输液管路护理结果比较
观察组导管护理规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输液方式及输液材质选择方面,钢针和浅静脉留置针使用率有所下降,但深静脉管路,包括CVC、PICC 和输液港使用率有所上升。
表2 两组患者静脉输液导管护理规范率比较
2.3 两组护士输液安全知识及操作考核情况比较
护士掌握输液安全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护士对静脉治疗知识掌握情况及操作考核情况比较[(±s),分]
表3 两组护士对静脉治疗知识掌握情况及操作考核情况比较[(±s),分]
组别知识掌握情况 专项操作考核对照组(n=120)观察组(n=120)t 值P 值77.95±10.1886.94±14.342.2860.02886.22±15.3394.55±4.492.3320.025
2.4 两组患者及家属对输液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及家属对输液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3.1 输液安全管理已经引起各部门的重视
2020年、2021年国家卫健委颁布十大安全目标管理,多项目标都与静脉输液、用药安全管理及管路安全有关。2021年该院开展质量提升年活动,护理部坚持创新管理的工作理念,对标规范,将1M3S 管理模式作为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专项质量提升、专项技能培训及督导举措[6-7]。 规范并提高护士静脉用药安全交接意识,细化静脉输液治疗交接班的内容、采用思维导图模式进行交接并绘制思维导图输液管理流程,采用思维导图培训法进行专项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观察组导管护理规范率、护士掌握输液安全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高了护士静脉输液安全管理风险防范意识及能力,保证了静脉输液治疗质量及患者安全。
3.2 为保证培训效果,采用多途径进行培训
制作标准化操作视频培训,利用晨交接班小讲课的方式进行固定方法培训、静脉输液并发症应急预案处理提问等强化沟通及记忆[8-9]。 达到同质化静疗管理。 宋亚平等[11]指出使用手机拍摄照片及视频等方法可以明显改善静脉输液材料及管路护理等相关问题,达到静脉治疗管理规范规范化,研究也得到进一步证实。 培训技能师将标准化的视频操作录制后进行培训及下载下来及时查看;利用考试系统进行复习及考核;积极组织护士参加院外及质控中心的各项线上培训及院内培训,提升护士自主学习能力[12-13]。 同时建立静脉安全质量专项督导及追踪机制。 静疗规范化管理微信群内将一级、二级专项质量检查人员使用手机拍摄操作中不规范照片及视频、输液并发症情况,在静疗群里反复查看,便于护士掌握规范操作;对静脉输液安全引起的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及时追踪并进行全院性典型案例分享分析并讲评[14-15]。引导全院护士严格执行静脉输液治疗标准,有针对性强化安全意识。 王瑛琳等[16]提出质量追踪管理关注护士过程环节、患者知晓用药及操作后护理注意事项、达到医护、护护、护患共同督导输液过程,降低了护理过程中的输液速度、管路护理问题、血管选择等问题。同时临床护理人员从被动巡视转为主动护理,主动评估患者情况,及时防范输液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管理中发现下肢进行静脉输液及部分科室CVC 进行穿刺导致血流相关感染问题3 例,而PICC 置管方式未发生。因此还需要加强医生对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理念更新及培训,加强医护合作管理来保证用药安全。
3.3 实现同质化管理
实施1M3S 管理模式后,实现了输液配置药品精细化、巡视护理记录规范化、输液教育告知路径化、使用输液器具规范化、培训模式思维化、隐患评估及追踪流程规范化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实施达到了同质化管理。与邓燕妹等[17]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孟宪静等[18]学者提出建立安全管理小组制、规范操作、全闭环输液监测系统应用及加强健康教育等输液安全管理模式可以减少输液相关不良事件及增加患者满意度, 研究结果得到了证实,发现运用1M3S 管理可以显著降低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但在患者满意度上虽然有所提升,但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医院管理部门重视静脉输液治疗管理工作,多年就建立并落实静脉输液治疗管理小组活动,及时有效的沟通,导致患者对输液服务质量及满意度普遍较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