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界融合:宁波红心村城中村改造设计探讨

2022-07-05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张宸

区域治理 2022年26期
关键词:红心城中村空间

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张宸

一、引言

近十余年来,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9个百分点,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城市数量达687个,中国城镇化已完成了由“乡村中国”到“城镇中国”的蜕变,并逐步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后阶段[1]。国家“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强调要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建设重点将进一步由“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更新”。城中村是城市不断更新过程中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的过渡阶段,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的城中村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前,“城中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并逐渐呈现分布广、总量大、占地多和人口密集等特点,在一些经济发达、外来人口流入集中地区的城市建成区城中村问题更加突出。被城市包围的“城中村”附近集中了大量的企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吸引了大量的“城市移民”在“城中村”集聚,他们为城市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城市建设也为他们带来更多参与竞争的机会。与此同时,“村外现代化、村内脏乱差”的现象非常普遍,由城市管理盲点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在不断凸显。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是新阶段我国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也是难点问题,也因此成为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选择宁波红心村为研究样本,探讨以“边界融合”理念保留原有村庄的纹理和记忆,通过适应性改造设计,营造城中村内部以及与周边城市建成区共生共荣态势的可行性。

二、城中村改造的得失与启示

(一)城中村改造的前车之鉴

城中村改造通常是城市政府、村集体和村民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多元博弈关系,单方面主导城中村改造势必造成谋求局部利益的最大化,从以往一些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遗产保护被忽略。不少城中村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未被列入文保等级或文保等级低,改造时往往在缺乏保护主体协调的情况下轻易将其拆除,原有村落的空间肌理和形态遭到破坏。2.传统社会关系割裂。推平重建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使得城中村传统文化根脉不复存在,原有的血缘、亲缘、宗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传统邻里关系断裂,村民间的凝聚力消失[2],甚至导致大量原住民因失去土地而沦为单纯依靠收取房租生活的“食利族”。3.改造模式千篇一律。城中村改造一般由政府主导,房地产开发商负责商业开发,开发商为了其自身利益片面降低设计成本,通常简单采取“套图式”开发,使得原本城市面貌同质化的问题进一步加剧。4.功能及质量缺乏保障。开发商为了追求更多的住房容积率,导致绿地面积、公共空间缩水,难以分担更多的城市功能,甚至因小区质量低下和后期物业管理不当,住宅质量不如其它一般商品房[3]。此外,改造后房屋租金上涨,迫使大量城市移民不得不迁移至房租更低廉的地区,由此滋生新的城中村问题。

(二)城中村改造的他山之石

目前,许多城市的城中村改造以“微改造”“景观城市化”“软改造”“有机整改”等理念进行了大量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对其他城市的城中村、里弄等城市旧区改造带有示范效应。

案例一:建于1934年的承兴里处于上海历史风貌保护街坊内,针对空间狭小、光线昏暗、走道狭窄、白蚁肆虐、煤卫合用的诸多问题,政府在整体保留、重现石库门里弄房屋建筑肌理和风貌的基础上,分批实施房屋综合修缮改造。设计师在保持原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按照“一户一方案”进行设计,让每户居民不再过倒马桶、合用厨房的生活。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小区整体环境和品质也得以显著提升,老弄堂焕发出新活力,该项目入选“2021年度中国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优秀案例”[4]。

案例二:广州市黄埔区文冲村原为典型的城中村,在“建设文脉延续和现代化的新城区”目标引领下,坚持“公益性质改造开发、非市场化运营”的改造原则,所建房屋只能自用或出租,通过用地调整和用地置换实现土地的低效无序利用向高效集约利用转变;通过保护村中原来的历史建筑和原有水系延续传统历史文脉;通过定位工商业繁荣发达的城市综合职能提升经济能力,成功将混乱分散、混杂无序、设施不足的传统农村聚落改造成运作有序、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现代化城市文明社区[5]。

案例三:作为北京老城区符号大栅栏的更新改造,整体设计采用了“集群设计”的概念,吴良镛院士将书法中“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原则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开创了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设计的新模式。规划者用一种新的“节点改造”模式对大栅栏地区进行保护与更新,一方面挖掘大栅栏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的文化生活形态,另一方面引入现代性功能,满足了不同人群对历史文化的体验诉求。整体规划既尊重场地历史又符合现代人高效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和重塑本地块的历史原貌,铸成了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改造的样本与标杆[6]。

(三)城中村改造的模式演化

城中村早期被当作城市“包袱、疮疤、毒瘤”等负面形象来看待,城市政府、社会舆论和学术界以往普遍持拆除外迁乃至彻底铲平的态度。21世纪以来,学界在各自领域深入探讨了城中村改造的意义,如周锐波等认为“城中村”改造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传统文化保护,采取保护和建设相结合的内涵式改造模式。魏立华、闫小培认为城市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的目的应当不谋利益只谋福利,尤其是为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居住水平谋福利,同时提出农民公寓应实行原位改造,让其发挥为低收入流动人口提供住房的功能,构建保证村民及集体物业的收益来源[7]。黄伟文在反思城市规划理论缺陷的基础上,认为城中村让公众拥有土地有利于规划的公众参与,允许日照时间不足的住房存在,允许种养、小作坊、摆摊和临时搭建等特点是城中村活力所在,提倡凡没有绝对影响到安全健康的功能都可以自由混合和灵活调整[8]。

随着城市更新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研究的持续深入,城中村逐步由以往“大拆大建”的“去乡村性”倾向转向更具包容性的“有机更新”“微更新”模式。这是西方摒弃大规模城市改造后,采取的以渐进式、小规模的更新实现城市复兴的策略。微更新理论批判现代主义城市大规模改造,强调城市建设应注重人的需求,符合人的尺度;注重中小型功能的多样性,主张用包容多种功能的中小规模渐进改造取代单一功能的大规模快速改造[9]。

与强制拆迁相反,上述案例及学界关于城中村改造的最新观点进一步表明,由于不同类型和特点的城中村存在不尽相同的问题,难以形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改造模式,应该在尊重原有历史文化脉络的基础上注重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选择改造方式,在维护原有乡村性和传统社会结构的同时融合城市现代化发展。

三、宁波红心村改造的设计策略

(一)红心村的现状调查

宁波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具有7000年的历史,现为浙江省辖地级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宁波市政府在城镇化进程计划中,有106个村庄面临不同程度的改造,其中,海曙区高桥镇下辖的红心村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性和建筑形态的复杂性被列为计划改造之列。

红心村位于宁波中心城区西面,村域面积2.6平方公里,辖9个自然村,2021年被立入淘宝村名单。全村在册户籍1012户,原住民2618人,外来“城市移民”有2万多人,占全村人口数的88.6%,属于典型的城中村。红心村贴近城市主干道,西南临近杭甬高速,北有地铁1号线、东有机场快速道和地铁2号线、南有机场和地铁5号线,交通区位优越非常明显。依托交通优势,全村共有规上企业15家,中小企业近百家,形成以汽配、服装、机械五金、塑料、箱包等行业为龙头的工业制造基地,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近三千万元。大量城市移民通过就近企业就业,在居住和交通的成本优势中融入城中村生活,低品质廉价住宅市场需求旺盛造成的高密度建设,带来诸如居住环境低、公共设施不足、医疗卫生服务匮乏等弊端,不但影响原住民和城市移民的生活质量,加剧了以居住空间为标志的社会分异,也导致了改造成本和改造难度的增加。

宁波作为文明古城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杂糅的多样性建筑形态。红心村留存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样式和文化风貌,除了三成庙、园瑛法师寮室旧址、周氏宗祠、上升永济桥、胡家洞桥、岐山祠堂等已开发成旅游景点,何家自然村依然保留着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木质结构庭院建筑,虽然有些建筑因年久失修已呈现败落的惨淡,但这些文化遗产寄托了当地村民特殊的人文情感和历史文化信息。经实地调查统计,红心村的主要建筑有宗氏祠堂、传统木结构民居、青砖木结构混合民居、混凝土结构砖房、钢结构厂房与员工宿舍以及临时搭建的农舍和廉价出租房等,从建筑材料结构来看,主要有木质结构,红砖结构,混凝土结构,和现代钢结构四种类型,形成民居、祠堂、厂房、绿化植被以及农田等相互混杂交错的格局。村内尽管生活设施简陋,但具备市场、零售商店、有偿洗衣房、麻将室等基本生活设施和娱乐场所,形成与外界相对隔离孤立的内生系统,除了原住民、城市移民以及企业业务关联人员外很少有外来访客。

(二)红心村改造的潜在优势与问题

经历不同历史时期演化的红心村保留了如下优势:1.村内不少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整体以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在城市日益同质化的当下尤显珍贵。2.传统建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不同尺度的前院或庭院空间,有着良好的照明和通风条件,这在当今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已非常罕见。3.尽管大量原住居民外迁,但传统文化和习俗仍有遗存,民风淳朴、邻里和睦的社会风尚仍在延续,村民共享公共空间的意识浓郁。4.为城市移民在就近企业就业提供便捷、廉价的住所。

图1 红心村现存建筑格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红心村部分公共空间改造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存在问题:1.传统木结构和青砖建筑材料易于老化,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居住生活条件受寒冬和雨季等恶劣气候影响较大(每年都要经历梅雨和台风)。2.内部空间严重短缺,大多缺乏独立卫生间,住户居住空间简陋拥挤,最小的内部空间只能容纳一张床,为了确保良好的通风和照明,住户必须牺牲自己隐私保持门窗敞开。3.村内总体道路规划相对混乱,许多过道狭窄只供一人进出,陌生人走进村庄经常犹如进入迷宫。4.公共设施不完善,村里虽然配备有排水系统,但在雨季无法满足特定需求。虽然户外建有公共厕所,但在严冬和暴雨等恶劣天气里如厕通常存有不便。5.娱乐场所和公共空间有限,村民将建筑之间天然形成的半开放空间视作公共空间,在此晾晒衣物、闲暇聊天或开展其他休闲活动,在娱乐设施上除了麻将室,虽然在一些相对宽敞的公共空间建有一些运动器具,但户外空间都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在极端天气下麻将室几乎成了唯一的娱乐场所。

(三)基于边界融合的红心村改造设计

综合红心村的现状调查分析以及现有城中村改造的过失与经验启示,红心村改造将摒弃大拆大建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边界融合”的设计理念,统筹考虑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和城市更新改造之间的关系,采取局部拆建与文化村落保护相结合的有机更新、微改造方式,延续村落空间肌理,保持传统生活原真性,在保护历史和传承文化的前提下,通过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文旅产业等举措,充分发挥城中村的价值与作用,推动城中村空间形态优化、产能更新升级、人居环境整合改善,达成与城市大环境融合、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为原住民和低收入城市移民谋福利的改造目的。

1.城乡边界融合。通过市政道路建设提高交通效率,增强与周边主要交通的有效对接,打破闭合孤立的城中村格局。以南北向的学院路与地铁1号线芦港站的无缝对接作为与主城区链接的主要客流交通线,以东西向的望潼路、联丰路作为主要物流交通线,通过拓宽何家路并连通东西向支线的断头路,构建完善的内部交通网,缓解高峰期的人流与车流压力。拆除部分布局不合理且没有保存价值的建筑,对已有用地进行功能重组,增加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公共建筑。改善城中村内的供电、供水、供气、排水、通信、消防、治安及公交等配套基础设施并纳入城市市政管网体系;配建医疗卫生、文体活动、公厕等公共设施;在学院路西侧何家古村落村口建造游客服务中心和公共停车场;对节点空间、边界空间以及原有水系两侧运用景观城市化方式进行环境改造,增建广场空间、景观小品,以不同的植物和水景主题营造富有趣味的公共生态环境,促进红心村与周边城市建成区的有效融合,并承担更多的城市功能。

图3 何家村街巷轴线布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何家村公共活动空间布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功能边界融合。根据对红心村的调查,目前,村中企业主要集中在汽配、服装、机械五金、塑料、箱包等行业,村中居民除了在这些行业企业就业外,还有部分从事个体服务行业以及网络购物,原住民还有部分从事农产品生产与开发。结合原有区位优势特色,将外围部分不适宜整体功能升级的企业进行疏散,集中安置于新建的城市快速路及地铁的远端,改善城市土地功能和效益,在学院路与中天路之间新建只能自用或出租的小户型安置房,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更多的廉租房,降低城市服务和创业成本,既方便就近就业也减轻交通压力。为了提升整体经济价值和城市化功能,增加商业和生活配套的同时,引入定位恰当的特色产业,发展以特色农业观光、传统村落文化体验、地方特色小吃品尝等旅游产业,丰富城市服务内容,打造集产业、商业、居住、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城市社区,实现圈层内部居住、产业和商业斑块空间的优化整合。

图5 红心村公共场馆及设施设计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文化边界融合。由时间、空间和人共同作用形成的文化脉络、空间格局和社会关系延续对传承文化基因、塑造地域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红心村区域内留存了数个传统村落的自然村,其中何家村保存最为完善且面积较大,因此,对何家村有价值的建筑进行再利用是整体改造的重心。通过对何家村传统村落建筑现状进行评估分类,对有一定保存价值的传统建筑,在保持整体建筑形态和结构框架不作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基础结构加固、内部功能空间优化、饰面材料更新等加以修缮再利用,适度保留原来既有独立性又彼此相互联系的多个小院落;根据原有街巷轴线布局,创建与街巷空间相符合的尺度,适当拆除部分价值不高的建筑,延续历史人文空间的同时,重新规划沿街公共空间布局,除了开设茶室、商店、餐馆、娱乐厅等,在不同节点上以现代元素创建露天剧场、晒谷场、公共浴室、菜市场、技能培训中心、儿童活动中心、运动馆等,增强人文关怀,形成以街巷为主导的多样性邻里交往空间,便于组织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和小型节庆活动,推动各类人群的交流沟通和多种文化融汇,增强社区凝聚力。实用且赋科技感的公共空间与比邻的传统村落相映生辉,强烈的视觉反差更加凸显了各自的肌理和美感,传统文脉和现代文化的时空交错融合,使传统村落增添了新的活力,在现代都市气息的融合中进一步彰显其历史文化价值并赋予新的功能和魅力。

猜你喜欢

红心城中村空间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红心火龙果不神奇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心心相印数独
空间是什么?
一颗“红心”,只为一个使命
创享空间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在心灵深处铸就一颗『闪闪红心』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