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Z 型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用于罂粟碱肌内注射的效果观察

2022-07-05颜叶张永筠罗圆花张叶

天津护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渗液气泡部位

颜叶 张永筠 罗圆花 张叶

(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江西 萍乡 337000)

肌内注射[1]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给药手段,是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具有见效快、吸收好等特点。 罂粟碱属于阿片类生物碱[2],主要作用是非特异性使平滑肌松弛,作为血管扩张剂,在骨科临床中应用广泛,特别在血管损伤后以及血管吻合术后的患者。 可以达到抗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镇痛、扩张血管的作用,但罂粟碱的大量使用可造成注射部位的局部肿胀、发红、疼痛以及皮下硬结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未完全吸收的药物长期沉积于注射部位。 我科将Z 型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应用于罂粟碱的肌内注射,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在我院骨科住院需要进行肌内注射罂粟碱的患者。 纳入标准:经过我院骨科专科护士进行护理评估,患者的意识清醒,能自主清晰的进行语言表达,能配合注射及注射后随访,麻醉评分ASA I~III 级,需要进行肌内注射的部位没有明显外伤、感染、畸形及皮肤缺损、皮炎的患者。 排除标准: 过度消瘦者或过度肥胖患者; 存在双侧臀部不对称, 骨盆明显畸形如骨盆倾斜、 双下肢不等长; 住院治疗期间还需要接受其他肌内注射的药物。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住院患者64 例。 其中男39 例,女25 例,年龄28~53 岁。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 例,每例患者均进行肌内注射罂粟碱30 mg,每天3 次,持续3 天。 两组患者年龄、病种分布、治疗方法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注射前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身体情况, 特别是充分观察了解患者注射部位的局部情况。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注射法:患者取坐位, 注射部位在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 处。 注射前使用碘伏消毒注射部位,消毒范围以注射部位为中心直径为5 cm 以上,由内向外消毒。 操作人员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向两侧分开尽量将患者皮肤朝反方向拉紧, 右手持注射器, 针头和注射部位的皮肤呈90°, 快速进针, 进针深度为针头的2/3, 约2.5 cm, 注射器回抽确定针头内未见回血后, 将药物缓慢推注。 注射完毕快速拔出注射器,同时用无菌干棉签对注射点进行按压, 最后注射处用无菌纱布覆盖,并胶布固定, 1 h 后去除纱布查看是否渗液。 观察组患者实施Z 型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注射前体位的选择、注射部位的选择与对照组相同,操作的专科护士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无名指将患者皮肤、皮下组织等朝同一方向牵拉,拉扯力度以皮肤、皮下组织能移动2.0~3.0 cm 为宜;将排好气的针头与已预留有0.2 mL 空气的预填充型注射器连接,右手持注射器垂直皮肤快速进针,进针深度与对照组相同,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推注罂粟碱,注射完毕停留10 s 后再拔针, 拔出注射器后松开左手,皮肤层自动缓慢复位。 注射部位禁止按摩, 然后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注射处, 同样1 h 后将纱布去除查看是否渗液。

1.3 评价标准

1.3.1 注射后的疼痛评分 根据数字分级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进行疼痛评分, 0:无痛, 1~3:轻度疼痛, 4~6 :中度疼痛, 7 ~10:重度疼痛。 向患者发放VAS 评分表, 详细告知评分表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根据注射后的主观疼痛感受进行评分。

1.3.2 注射部位硬结、红肿、渗液发生率 罂粟碱注射完毕后均在注射部位使用无菌纱布覆盖,1 h 后打开无菌纱布查看纱布上是否存在渗液, 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有硬结、红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 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注射后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s)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s)

组别 注射次数 VAS 评分 t P观察组 288 4.42±0.72 27.707 <0.001对照组 288 2.78±0.69

2.2 两组患者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渗液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注射部位硬结、红肿、渗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注射后硬结、红肿、渗液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血管危象引起的吻合受区的血供不足是导致断指再植术及四肢血管吻合手术、 皮瓣移植手术后最主要的失败原因。 与此同时受区也经常会因为缺血引起继发感染, 从而导致受区组织大面积的坏死脱落,需要再次手术组织瓣覆盖。增加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经济负担,影响康复及手术效果。 罂粟碱是血管外科和骨科常用药物,主要给药方式是肌内注射。罂粟碱可有效减少各种血管吻合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但罂粟碱局部多次肌内注射产生不良反应较多,容易使患者受到身心痛苦,从而导致用药依从性降低。 罂栗碱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心律失常、 胃肠道反应、头痛、嗜睡、局部皮疹红肿等,甚至引起局部皮肤坏死[3],局部注射部位容易出现硬结及斑块。 采用传统注射方法, 注射入肌肉组织的罂粟碱药液容易沿着垂直的进针孔道返回渗到皮下组织,甚至回渗到皮肤表面的针孔处, 皮肤和皮下组织具有广泛的神经分布, 而药液回渗到皮下组织后吸收会十分缓慢,容易在皮下积累,从而对皮下组织产生持续的刺激,引起疼痛、红肿, 如果罂粟碱长时间蓄积容易导致硬结形成[4]。

采用Z 型肌内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进行罂粟碱注射。 进针时是用左手手指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向一侧牵拉2.0~3.0 cm, 并维持到罂粟碱注射完毕,注射完毕拔针后松开左手手指, 让皮肤和皮下组织慢慢自动回复到原位。 这种操作的目的是使罂粟碱药液尽量封闭在肌肉组织内, 减少药物沿着原有进针通道回渗概率。 但注射药物总量超过3 mL 时,引起的回渗概率还是较高。 采用留置气泡技术能够更好地将注射器针头内残余的药液全部注射进入肌肉组织,更容易使药物得到充分吸收[5]。 由于留置气泡注射法最后注入的是0.2 mL 空气气泡,所以在拔针时,可将预留的气泡惯性带出,从而减少拔出针头时针管内残余的药液渗入皮肤及皮下组织, 降低组织受刺激的程度,减少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6]。 肌肉组织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及充足的间隙存在, 注射的药物及0.2 mL 的少量气体都能够得到充分吸收,不会在皮下形成蓄积以及皮下气肿,从而减少了罂粟碱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有利于减轻患者注射部位的疼痛[7]。谢素嫦[8]应用Z 型注射法进行肌内注射,可减轻患者临床疼痛感, 同时降低局部皮肤并发症发生率。 本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的VAS 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说明Z 型注射结合留置气泡技术法能明显减轻患者罂粟碱注射后的局部疼痛。 同时观察组的硬结、红肿、渗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说明使用Z 型肌内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注射罂粟碱, 能够有效降低注射部位局部硬结、红肿、渗液发生率。

综上所述,Z 型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应用于罂粟碱肌内注射, 可以使罂粟碱在肌肉组织内得到充分吸收,减少回渗,从而减少了局部刺激,降低了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注射后的疼痛。有利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 进而顺利的配合完成治疗过程。

猜你喜欢

渗液气泡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腹腔引流管管口渗液应对方法的研究进展
SIAU诗杭便携式气泡水杯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自制式弹力绷带在重度水肿患者股静脉拔管后渗出中的应用
中心静脉置管外周静脉穿刺处渗液的原因及控制
冰冻气泡
PICC穿刺点渗液的护理体会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喜欢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