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服药管理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2022-07-05吴鹏
吴 鹏
(天津市宁河区安定医院,天津 301500)
近年来,我国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重性精神障碍的发生,对患者的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实现科学规范化的用药治疗,是精神障碍回归正常生活的重要手段[1]。目前,城乡重性精神障碍的占比较高,实现更加科学有效的社区管理,成为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重性精神障碍治疗中,服药依从性尤为重要,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前提。有研究指出[2-3],重性精神障碍者服药依从率仅为36%,有超过60%的患者会在短期服药之后停止服用,用药依从性不佳,成为影响治疗效果及病情转归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城乡重性精神障碍的治疗中,积极开展社区服药管理,对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本区1 000例城乡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实施社区服药管理干预前后,患者社会功能水平、用药依从性和病情控制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方法 本文选择2019年2月—2021年5月本区1 000例城乡重性精神障碍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2例,女318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41.15±3.18)岁。纳入标准: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的诊断标准;年龄≤60岁;无严重肝肾等脏器异常者。排除标准:合并有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者;对所用药物过敏者;中途退出者;资料不完整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在实施服药管理干预中,严格依照《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开展相关工作,所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均进行药物干预治疗,并且在服药过程中行社区服药管理。
1.2.1 开展健康知识宣讲 ①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服药规范手册》,强化患者对规范、按时、按量服药的理解与认识,从行为上提高用药依从性;②提高患者家属对精神障碍疾病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治疗工作中,为患者规范用药及行为管理创造良好条件;③提高心理咨询,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痛苦,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树立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信念;④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能够积极联合患者家庭成员,共同建立良好联系,更好地推动治疗实施。
1.2.2 建立有效管理网络 建立社区患者档案库,建立有效管理网络,由专科医生联合社会志愿者对患者实施跟踪管理,及时掌握患者服药状况,并为患者申请免费药物并敦促按时按量服用。每年开展至少4次随访,对患者的病情及危险性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社会功能水平,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管理干预。医生护士与患者家属共同组建管理小组,负责对患者日常用药行为管理,并开展必要的心理干预,对于患者行为情况进行记录,全面了解患者的服药等现状,便于制定针对性管理措施。
1.2.3 做好社区康复训练 指导家庭成员鼓励患者参与社区康复活动,并制定康复计划,要求患者能够规律生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如参与下棋、读书等活动,强化社会交际能力。医生护士及家人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支持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会活动,正确对待自身疾病,以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观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多与人沟通交往,提高社交技能,帮助患者更好回归生活。
1.3 观察评价指标 ①服药态度评价[4]:选择用药态度量表(DAI)对患者服药管理前后的服药态度进行评价。DAI量表主要有10个评价项目,是与否分别记分1分或-1分。总分越高,则服药态度越好,反之为服药态度越差。②社会功能评价[5]: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社会功能进行评价。SDSS量表设计了10个评价项目,主要包括职业和工作、家庭内生活、外界兴趣、社会性退缩等内容,每个项目评分范围为0~2分,分值越低则说明患者社会功能缺陷越小,其中评分>8分为社会功能缺陷。③病情变化情况[6]:采用简明精神量表(BPRS)对患者病情好转情况进行评估。若相较于管理前,BPRS有所降低,且症状明显改善则为好转;若BPRS评分增加,且症状有明显加重则为恶化;如BPRS评分无变化,且症状无改善,则为无变化。④生活质量评价[7]: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74(GQOL-74),从自我管理、健康饮食、社会交际、生理功能等项目内容对患者生活质量评价,以更加全面的反映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测。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服药管理干预前后患者社会功能、用药依从性和病情改善情况 社区服药管理干预前后,社会功能良好率分别为22.50%和53.70%,社会功能良好率明显提高,干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依从性分别为46.80%和89.40%,用药依从性改善明显,干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情好转率分别为32.50%和54.50%,病情好转率明显提高,干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社区服药管理干预前后患者社会功能、用药依从性和病情改善情况 例(%)
2.2 社区服药管理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生活质量评价中,服药管理干预后患者自我管理、健康饮食、社会交际及生理功能等指标评分明显高于服药管理干预前,表明服药管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P<0.05)。见表2。
表2 社区服药管理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s) 分
表2 社区服药管理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s) 分
与干预前比较,*P<0.05
时间 自我管理 健康饮食 社会交际 生理功能干预前 10.21±2.03 12.05±1.17 11.38±2.26 11.08±2.42干预后 18.33±2.07* 17.74±1.62* 16.65±2.53* 16.29±1.83*
3 讨论
重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严重精神疾病,可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正常社会生活等形成巨大影响。目前,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及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城乡重性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实现科学有效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病情转归,正常回归社会生活[8]。但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较差,60%以上的患者会在8个月内出现停药行为,且服药行为不规范,存在较大随意性,对治疗形成了较大影响。因此,在城乡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中,积极开展服药管理干预,成为有效治疗的前提条件之一[9]。社区管理是当前城乡重性精神障碍管理的重要模式,能够在建立有效管理网络的同时,实现“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对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社区服药管理干预后,患者服药态度(依从性)明显提高,社会功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病情好转率增加,综合实施效果显著,表明社区服药管理干预后,患者服药态度得到了显著性改变,用药依从性的提高,提高了患者服药规范性,能够做到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杨婷等[10]的调查结果表明,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社会康护管理中,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特别是心理咨询、健康知识宣讲等的开展,提高了患者对自我疾病的认识,树立了战胜疾病、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自信心,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对于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而言,自我管理能力较弱,而社会服药管理的开展,能够在服药行为管理、知识宣讲等方面,指导并规范患者服药行为,为治疗创造良好条件[11-12]。
社会功能缺失是重性精神障碍的显著性问题,改善并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成为治疗的重要出发点。由于重性精神障碍有妄想、幻觉、思维障碍等症状,在社会交际、情绪行为控制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患者难以适应正常社会生活,并且存在一定的危险性[13]。因此,在城乡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中,社区服药管理的实施,旨在更好地从服药行为规范、心理咨询及康复训练等方面,帮助患者树立转归自信心,从自身疾病的正确认识中,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中实施干预后患者自我管理、健康饮食、社会交际及生理功能等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提示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P<0.05),表明社区服药管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功能的提高,社交能力、健康饮食、生理功能等的提高,都是患者社会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罗建军等[14]的研究表明,重性精神障碍者生活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功能缺陷明显,难以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和情感。在社会管理的实施中,通过心理情感、行为指导等的有效介入,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得到显著性提高,而生活质量也会随之提高,提示两者具有相关性,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在城乡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应从有效社区服药管理出发,提高患者社会功能,进而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这对于患者转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
综上所述,对城乡重性精神障碍社区服药管理进行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社会功能和用药依从性以及病情好转率,同时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表明对城乡重性精神障碍社区服药管理进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