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效果研究

2022-07-05杨书波

系统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膜炎进针针刀

杨书波

临清市中医院内科,山东临清 252600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肌膜、筋膜、韧带、肌腱等人体肌纤维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改变,包括纤维性变、炎性渗出与水肿等,进一步诱发腰背部弥漫性疼痛、肌肉紧张感与腰椎活动受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目前,西医针对腰背肌筋膜炎主要采用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与保暖,解除病因,预防受凉,局部热敷)、药物治疗(维生素类与消炎镇痛药),以及封闭疗法、理疗等措施,但整体效果仍有欠缺[2-3]。因此,亟需通过可靠的技术提高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保障其生活质量[4]。中医认为,腰背肌筋膜炎属于“腰痛”“痹症”“筋病”等范畴,气血不行则筋脉不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灵枢·经筋》中认为该病症应以“以痛为输”的方法治疗[5]。因此于2020年8月—2021年7月选择该院的49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应用针刀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98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西医符合《实用骨科学.第4版》[6]中对腰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对于“腰痛”“痹症”“筋病”的诊断标准;患者腰背部位有固定的肌肉压痛点,可触及条索样变化,X 线下未见阳性体征,查血沉与抗“O”检测未见异常;对该次研究方案知情同意患者。排除标准:近1 个月内应用过镇痛药物治疗患者;有严重的脏器功能障碍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恶性肿瘤患者;有免疫与凝血系统功能障碍患者;有晕针史;针刺处皮肤有感染与溃烂等问题者;有严重的骨质疏松、软组织损伤、胸椎腰椎肿瘤患者;妊娠与哺乳期女性;有精神疾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22~68岁,平均(49.52±4.03)岁;病程2~16 个月,平均(7.52±3.40)个月;体质指数(BMI)为18.02~27.65 kg/m2,平均(23.02±1.58)kg/m2。研究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21~67岁,平均(49.50±3.83)岁;病程2~16 个月,平均(7.50±3.39)个月;BMI 为18.08~27.60 kg/m2,平均(23.05±1.54)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方案已取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协助患者取俯卧体位,选用多用治疗仪(G6805-Ⅱ型)与不锈钢毫针(1.5寸),选取腰背肌条索状物明显压痛处与对应筋结点,及阿是穴给予针刺治疗。常规消毒后,以夹持法进针,快速向皮下筋膜层刺入后,给予平补平泻法,进针的同时进行调气,患者有酸胀感为宜,针刺后不留针;30 min/次,持续治疗6 次后休息1 d,此为1 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研究组应用针刀治疗,方法:协助患者取俯卧体位,通过触诊找到患者腰背处肌筋膜炎的筋结点,做好标记,将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6~13 mHz)描准筋膜结点,探查筋结点的横切断面与纵轴长轴图像,在长轴上记录筋结点的深度、形态,并与健侧进行对比。完成检查后,通过高频探头再次固定靶点部位,注意明确腹腔与胸腔脏器部位,在超声引导下用5 mL 注射器抽取2 mL 生理盐水+2 mL 的2%利多卡因进入筋结点,并流入肌筋膜内。完成局麻后,通过汉章针刀(3 号)沿穿刺针路径向肌筋膜层刺入,以由近至远的方式沿肌筋膜层长轴松解肌筋膜层,并观察筋结点切开情况,反复切割,直至手下无嵌顿感后取出针刀,完成松解。术后在创口覆盖无菌创可贴,指导患者1周内不可剧烈运动。1次/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腰背部沉重感、酸胀感消失或基本消失,未触及索状凸起物与压痛点,腰部活动恢复正常;有效:腰背部沉重感、酸胀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在一定强度的劳作后伴有腰部疼痛感,且压痛明显,肌肉僵硬缓解,仍可触及条索状凸起物,腰部活动略有受限;无效:腰背部沉重感、酸胀感无变化,可触及条索状凸起物,腰部活动受限。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②通过简化McGill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简化McGill量表由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现有疼痛强度(PPI)组成,分值越高症状越重。其中PRI 评分由情绪性词4 个与感觉性词11 个组成,每项评分为“无”计0 分、“轻”计1分、“中”计2 分、“重”计3 分;VAS 评分范围为0~10分,“无痛”计0 分、“剧烈疼痛”计10 分;PPI 分为6级,其中“无”计0 分、“轻微不适”计1 分、“不适”计2分、“难受”计3分、“可怕的疼痛”计4分、“极度痛苦”计5 分。③测量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磁共振下腰背肌筋膜病变组织的显影面积。④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95.92%较对照组的81.6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PRI、VAS 与PP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RI、VAS 与PPI 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对比[(±s),分]

组别研究组(n=49)对照组(n=49)t值P值PRI治疗前9.50±3.03 9.52±2.89 0.033 0.973治疗后1.85±1.05 3.80±1.20 8.561<0.001 VAS治疗前7.52±1.50 7.50±1.62 0.063 0.950治疗后2.86±1.20 4.52±1.38 6.354<0.001 PPI治疗前3.12±1.05 3.09±1.20 0.132 0.896治疗后1.10±0.85 1.92±0.78 4.976<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磁共振下腰背肌筋膜病变组织显影面积对比

治疗前,两组磁共振下腰背肌筋膜病变组织的显影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磁共振下腰背肌筋膜病变组织的显影面积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磁共振下腰背肌筋膜病变组织显影面积对比[(±s),cm2]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磁共振下腰背肌筋膜病变组织显影面积对比[(±s),cm2]

组别研究组(n=49)对照组(n=49)t值P值治疗前32.42±4.02 32.39±4.50 0.035 0.972治疗后1.95±0.52 13.02±1.87 39.924<0.001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期间,两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腰背肌筋膜炎又称为腰背肌纤维炎与软组织劳损等,其发病约占腰腿痛患者的80%,占慢性腰痛患者的70%,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钝痛,其中以髂峭与腰肌表现最为突出,疼痛症状特点为晨起疼痛,日间好转,活动过度或长时间不活动均可诱发疼痛[8]。同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可伴有局部皮肤麻醉、发凉、肌肉运动障碍或痉挛状态等问题,并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以及正常工作与生活[9]。目前,临床对于腰背肌筋膜炎的诊治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意识。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中医的腰背肌筋膜炎治疗技术也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中药内服、外治、针刀、针灸、刃针、推拿、刺血等[10]。

《素问·举痛论》记载到“痛而闭不通矣”,认为湿、伤、寒、风、瘀等致病因素阻碍经络,致使气血不通而诱发疼痛等不适问题[11]。中医经筋理论对于经筋循行线诊疗筋结病灶点有独到的治疗方式,通常采用“解结”之法对“颗粒样结节”“条索样结节”“束状结节”等筋结病灶进行处理,之后采用调脉之法,可以达到调通脏腑气血平衡的作用。现代医学发现,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组以肌筋膜触发点疼痛为主要特征,且见于肌腱、肌肉、筋膜等结缔组织的症候群,通常在压痛点上存在明显的条索状物与硬结[12]。腰背肌筋膜炎与经筋理论中的筋结点相近,常规针刺可以使治疗效果直达病所,促进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然而,常规针刺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对于患者症状的改善速度与效果仍有欠缺[13]。

针刀进针疗法是中医技术与西医外科解剖理论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模式,其通过在“激痛点”发挥作用,可以使受损运动终板发生微损伤,继而形成肌电放松肌肉痉挛状态,使新鲜血液向疼痛部位流入,刺激血小板分泌生长素,消除或抑制炎性反应物质,加强新陈代谢,最终达到阻断神经递质传导相关的镇痛作用[14-15]。同时,针刀进针疗法以应力动态平衡为理论依据,剥离与松解软组织之间的粘连与瘢痕,促进组织恢复正常的动态平衡,发挥出消除应力、改善功能状态与消退肿痛等功效[16-17]。王程等[18]一项基于6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行针刀治疗的30例患者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常规针刺治疗组的70.00%。该文研究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95.92% 较对照组的81.63% 更高(P<0.05),可见,与常规针刺相比,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采用针刀进针治疗可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可能与解除了组织内压、骨纤维管高压与高应力纤维,消除组织粘连,抑制局部无菌性炎症,促进血液循环,恢复细胞内部的平衡有关。黄拓等[17]将9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行针刀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PRI(11.78±7.55)分、VAS(2.55±2.10)分与PPI(1.21±0.65)分 较 对 照 组(14.31±7.13)分、(4.10±2.38)分、(1.76±0.97)分低。韦晔等[16]对2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应用了针刀进针治疗,结果发现该组治疗后磁共振下腰背肌筋膜病变组织的显影面积(1.90±0.79)cm2较常规针刺对照组(13.40±3.10)cm2低。该文结果与上述结果相近,治疗后研究组PRI(1.85±1.05)分、VAS(2.86±1.20)分与PPI(1.10±0.85)分较对照组(3.80±1.20)分、(4.52±1.38)分、(1.92±0.78)分低(P<0.05),研究组磁共振下腰背肌筋膜病变组织的显影面积(1.95±0.52)cm2较对照组(13.02±1.87)cm2小(P<0.05)。结果说明,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表现,促使筋膜病变组织的炎性渗出吸收与消退,进一步保障了治疗效果。从安全性来看,治疗期间,两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一些研究认为,虽然针刀进针疗法具有简单易行、经济成本低等优势,十分符合中医简、廉、便、效的特点,但传统针刀未借助任何辅助手段,仅凭术者的经验与主观感觉进行操作,所以整体收效参差不齐[19]。近年来,随着针刀技术的不断完善,超声也成为该术式的重要辅助技术。超声下利于术者准确地观察到肌腱、肌肉、筋膜等组织情况,明确针进方向与深度,避免传统针刀因定位不准导致的剥离不够或剥离过多等问题,有效减少了组织损伤,具有显著的应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表现,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膜炎进针针刀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针刀镇痛的原理和针刀治疗的安全性
跑步健身须坚持足底筋膜炎添乱要设防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老来爱运动要防足底筋膜炎
中药烫疗联合冲和软膏治疗腰背肌筋膜炎92例临床观察
养老穴治疗落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