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老年原发性失眠32例
2022-07-05王雪芳郑晓艳
王雪芳,郑晓艳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老年原发性失眠是指发生于老年期的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是临床上困扰老年人的常见病[1]。失眠不仅影响老年人日间功能,还会增加多种躯体、精神疾病的发生风险[2]。有研究表明:国内约20%~50%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且失眠与老年人死亡风险增加呈显著相关[3]。因此,寻找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浅针疗法是一种舒适、安全、操作简单的“绿色疗法”,目前已经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我院临床已广泛开展,疗效显著[4]。但由于失眠的影响因素较多,症状容易反复,单一干预手段效果不佳。近年来,笔者采用浅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老年原发性失眠患者32 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原发性失眠的诊断参照《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 版)》[5]。
1.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WHO/WPO)》[6]辨为失眠心肾不交证,症见:夜难入寐,甚则彻夜不眠,心中烦乱,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男子梦遗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健忘,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尖红,少苔或无苔,脉细。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60 岁;②入组前2 周未服用精神类药物;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精神障碍或服用药物引起的继发性失眠;②晕针、不能耐受穴位埋线治疗者;③局部皮肤破损、感染或有出血倾向,不适宜埋线治疗者;④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
1.5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5 月—2022 年2 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就诊的老年原发性失眠门诊患者6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 例。2 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 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2 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32 32性别男20 18女12 14年龄/岁68.72±5.43 67.97±5.98病程/年2.58±0.86 2.48±0.96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艾司唑仑(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20201016)口服,每次1~2 mg,每晚睡前半小时服用,连续治疗15 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2.2 观察组 给予浅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
2.2.1 浅针治疗 取穴:参照《董氏奇穴针灸学》选取镇静穴、山根穴[7]、百会穴和双侧神门穴。操作:患者仰卧位,选择合适华佗牌浅针(江苏苏州针灸用品厂),用少量棉花包裹浅针针尖并抵于所选取穴位表面,拇指轻抵浅针针尾,用中指指甲在针柄上做上刮下推手法,使之产生微弱、柔和、均匀的震颤刺激作用。频率约45 次/min,每个穴位上刮下推81 次,结束时以拇指点按针尾9 次,并逆时旋转针身6 次。每次约30 min,隔天1 次,疗程30 d。
2.2.2 穴位埋线 取穴:主穴取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及安眠穴,配穴取太溪、三阴交。操作方法:局部穴位常规消毒,分剪1~2 cm 长的2/0 号羊肠线,根据穴位局部组织的厚薄选取相应长度的羊肠线,并装入到埋线针中;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并撑开进针点皮肤,右手持针,根据不同穴位组织厚薄斜刺0.5~0.8 寸,局部行针至有针感后,推动针芯的同时退出针管,将埋线植于相应穴位的肌层内;出针后急按针孔处,并覆以消毒纱布。整个操作过程严格遵循无菌原则。10 d 治疗1 次,共治疗3 次。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WHO/WPO)》[6]拟定,痊愈:睡眠深沉,睡眠时间至少6 h,睡后充满精神;显效:睡眠质量转好,睡眠时间增加≥3 h,睡眠深度增加;有效:失眠症状缓解,睡眠时间增加<3 h;无效:睡眠无改善甚至加重。
3.2 睡眠质量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7]评分判定,主要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睡眠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总分为21 分。分值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
3.3 生活质量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EF,WHOQOL-BREF)[8]评分判定,主要包括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环境领域等4 个方面,评分范围为0~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佳。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以[M(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5 治疗结果
5.1 2 组治疗前后PSQI 评分、WHOQOL-BREF 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PSQI 评分、WHOQOL-BREF 评分比较(±s) 分
表2 2 组治疗前后PSQI 评分、WHOQOL-BREF 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32 32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PSQI评分15.22±3.03 10.63±2.381)14.22±3.11 8.06±2.331)2)WHOQOLBREF评分44.09±8.68 53.19±8.851)45.56±6.40 64.59±5.651)2)
5.2 2 组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疗效比较
6 讨 论
浅针源于古代九针,流传盛行于福建,浅针疗法是基于十二经脉的皮部理论,将浅针抵于经络穴位表面,通过指尖对针尾螺纹的推刮手法作用,产生柔和、均匀的震颤,进而刺激十二皮部中的浮络和孙络,以疏导经气、调和脏腑经络,从而达到营卫之间协调、运行正常以及阴阳平衡的目的[9-10]。穴位埋线疗法是借助埋入的羊肠线对穴位产生强烈而持久的针刺效应来替代传统针刺治疗,是传统针刺疗法的延伸和创新[11]。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穴位埋线过程中,羊绒线在埋入人体后逐渐被软化吸收的过程中,发挥类似组织疗法的调节作用,进而恢复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可提高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抗病能力[12]。穴位埋线疗法融合了针刺、药物刺激以及经络腧穴的综合作用,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之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浅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老年原发性失眠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在改善睡眠质量、优化生活质量等方面存在优势。这进一步验证了浅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老年原发性失眠的有效性。
应用本疗法的注意事项:①对于极度消瘦、拟埋线部位脂肪比较薄弱的患者,在埋线后可能会出现小硬结,虽不影响疗效,但羊绒线吸收会比较缓慢,应提前告知患者;②应提早告知患者埋线当天局部皮肤不宜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