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校企合作谈莆田木雕的当代转型

2022-07-05郭光磊

莆田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莆田木雕校企

郭光磊

(莆田学院 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莆田木雕是福建传统民间雕刻的重要代表,以“精微透雕”的龙眼木雕闻名遐迩,与浙江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潮州金漆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木雕[1]。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转变,莆田木雕产业逐步没落,亟需转型。

一、莆田木雕的历史文化价值

1.莆田木雕的发展脉络与渐变

莆田木雕兴起于唐初,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唐朝时期佛教兴盛,达官显贵、富商大贾大力修建庙宇、佛堂,促进了作为建筑装饰的莆田雕刻的发展。五代末至宋初因中原地区战乱大量人口入闽,大量的房屋建设增加了对木雕的需求,初步形成了莆田木雕的艺术生态。清代是莆田木雕发展的鼎盛时期,分工更加细致,据同治年间《莆田县志稿》记载:“莆木工、土工、金工、石工皆有。木工分为三,曰都绳,曰细墨,曰雕柴。都绳唯能建造屋舍,其工坚致牢实。细墨制造椅桌器用等项,间有新巧之工,然而坚致细密视他处多矣。雕柴者,凡一切雕刻之工归焉。”[2]同时也涌现出游伯环、廖熙、廖明山等许多名匠,提升了莆田木雕在全国范围内的声誉。民国时期更是出现了朱榜首、陈仙阁等多位承上启下的木雕工艺名匠,他们将画意融入莆田木雕之中,形成了以莆式神佛、武将、仕女造型为特色的圆雕人物风格。建国以来,以黄丹桂、佘国平、闵国霖、方文桃等人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大师创办了企业,推动了莆田木雕的转型升级。2000年后,莆田木雕产业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借助政策引导与平台优势,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牌。2006年建立了莆田工艺美术城,并于每年秋季在此举办“海峡工艺品博览会”,汇聚国内外的工艺美术精品。综上所述,莆田木雕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业界具有重要地位,极具开发价值[3]。

2.莆田木雕的工艺特色与审美特征

地域文化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与自身的文化生态。莆田木雕融汇了本土文化和南洋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艺术文化。

莆田木雕艺人始终将“美”与“善”作为最高审美追求,在选择题材时,多会选择一些代表美好生活意愿或反映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如“龙凤呈祥” “代代封侯” “百子闹元宵”等。他们将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善”融入审美创作之中,通过相形度势、依形造物,对木材进行描形、打坯、修光、雕镂、打磨、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经过略有艺术化夸张造型表达,雕刻成精致细腻的圆雕、浮雕或透雕作品,实现形神兼备、变化多端的艺术效果。以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李凤荣的作品《瑶池集庆》为例(图1)。这件作品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王母娘娘的蟠桃会生日宴,作者运用了圆雕、浮雕与立体镂空雕刻相结合的方法雕刻了116个人物。人物繁而不乱,再配以缠绕飞腾的祥云、海浪,以及云间隐约可见的亭台楼阁,形成了宛如国画的“山形步步移,山景面面观”的视觉流动感。作者充分利用了木料的面积空间,以散点透视的技法将场景建筑和人物衔接,运用“以线造型”“以形写境”的手法塑造出木雕变幻丰富的层次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令观者透过外形见其神,进入神游的意境。

图1 檀香木木雕《瑶池集庆》 作者:李凤荣

在商品经济时代,追求物质生活的强烈欲望让人心愈发浮躁,莆田木雕艺人却踏实沉稳地将一块块原木雕凿成一件件艺术精品,这种恪守本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应得以传承、发扬。

二、当代莆田木雕的转型需求

传统工艺的发展源于人类对于生活用品的需求,匠师们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所产原材料制作工艺品。其内涵、技法及装饰手法等,与制作者及使用者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是地方文化的载体[4]。然而随着大规模机械化取代人工劳动,以及国际化竞争导致的市场需求、消费结构转变,使得传统的莆田木雕已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与互联网经济,亟需探寻新的发展模式。

1.市场需求的转变

孟子曰: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孟子·滕文公上》)民间工艺品起初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是功能性与大众审美的完美结合。然而在物质过剩的当下,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对于需要慢工细活、更新速度慢的传统工艺品需求量减少,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更新迭代速度快的流水线工艺品,从而导致了传统工艺品行业的经济效益锐减,市场份额萎缩,生存空间狭小。现今,许多传统手工艺品行业受到机器生产技术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只能以高产量来应付市场,而不再注重手作的独特性。莆田木雕行业也引入雕刻机器,虽然缩短了制作周期、形成了流水线,但出现了设计环节投入不足、粗制滥造的问题。如不改变现状,可能会使莆田木雕行业进入恶性循环的泥淖之中。

2.传统手工艺文化内涵消解

“文化内涵最浅显的解释就是一个非遗项目经过历史积淀被公认为反映其本质特征的技艺和风格,表现在三个方面:1.项目作为同类项目的基本属性;2.项目最好水准的技艺或最鲜明的特点;3.项目的地方或民族特色文化。”[5]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与大规模机器生产带来的低成本化,文化内涵的消解成为莆田木雕行业无奈的选择。比如,因为成本或产量等原因放弃优质的龙眼木,选用材质较差的木材进行雕刻;采用大规模机器加工,形成一套作业流水线,造成品类的单一化和产品的雷同化;放弃长期积淀的地域特征,选择迎合市场等等。这些都是莆田木雕文化内涵消解的具体体现,若此类现象长期存在,势必会让莆田木雕进入恶性循环,最终瓦解自身的文化内涵。

3.手工传承后继乏力

莆田木雕行业同其他手工艺行业一样,后继乏力。学习掌握木雕技艺的过程漫长,浮躁的社会的风气使得当代年轻人极少会有恒心深入其中。且莆田木雕行业人才培养囿于传统的“师带徒”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枯燥,明显不能满足当前的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业的年轻人在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等方面的欠缺,使得莆田木雕行业普遍存在工艺研发能力和创新意识滞后的问题。此外,为了节省投资,行业间产品模仿、抄袭现象严重,急需纳新来提升行业创作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上诸多问题是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至今种种症结的集中体现。

传统手工艺是技艺与经验的积累,往往靠家族传承与师门传承,一旦失去年轻血液,或为利益所驱放弃自身的标准原则,则有可能直接导致文化断层、传承断代。因此面对莆田木雕的发展现状,人才培养、创新风格、品牌建立和拓宽销路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6]。

三、探索莆田木雕的活化路径——校企合作下的当代转型

2008年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到莆田考察莆田木雕工艺,对这项特有的民间工艺表现出强烈的兴趣,针对莆田木雕行业文化内涵消解、人才断层等问题提出了校企合作的解决方案。企业与学校建立联系,实现校企教学资源共享,共建校内联合实验中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打造“互联网展示平台”等合作模式,为莆田木雕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

1.工艺与学术的强强合璧

“工艺师既是工厂或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又是在一线从事雕刻艺术的手艺人,还是管理决策者,他们既要担负起自学童时期养成的对卓越工艺的追求,又要担负起家庭、工厂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责任。但这种商业性与工艺性的协商关系,也有其局限性。就目前来说,莆田木雕的商业化和工艺性有日趋渐离的趋势,出现了只注重单一取向的倾向。”[6]因此为了莆田木雕能够形成良性发展模式,需要兼顾莆田木雕的商业性与工艺性,据此,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建议高校与手艺人合作培养社会所需高端工艺人才。

这种模式的校企合作,通常是学校聘请工艺美术大师等企业人才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长期为学校培养人才。近年来,木雕工艺与设计艺术的结合日渐兴盛,但流入市场的工艺品却鱼龙混杂,主要原因就在于艺术工坊式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良莠不齐。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因为受过严谨的学院派教育,相比社会上半路出家的学艺人,他们的艺术理论素养和工艺基本功更加扎实。如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鲍海宁院长和莆田木雕工艺大师郑春晖联合培养的学生王海登、从家男,获得了2021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提名奖。他们的作品大胆地改变了传统的莆田木雕形式,将抽象语言、热点题材与莆田木雕传统工艺相结合,开创出巨大的探索空间。王海登的《厚土本生》(图2)系列作品描绘了现代人与乡土割裂的游离感,寓意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经脉相连,现代人在杂乱的物欲割裂下探寻本根。王海登将香樟木作为材料主体,再饰以老房木、机械钟表、小麦等综合材料,为木雕增添新语境,重新审视和寻找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在雕制过程中新的结合点,可谓别具匠心。

图2 香樟木木雕《厚土本生》 作者:王海登

由此可见,通过校企合作将工艺与学术衔接,可以促使校企双方共同研讨传统手工艺与当代新技术、新材料等的有机融合方式。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迅速成长为高水平的美术专业人才,还能解决工艺市场人才缺乏问题,从而保障莆田木雕行业的良性发展。

2.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式融合

产学研一体化是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协同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对人才培养质量及科技成果转化有促进作用,对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有着推动作用,还有利于实现高校-基地-行业协会-企业等产学研合作各方的互利共赢,形成“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长效运行机制。

对于莆田木雕而言,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方主要是高校、工艺名匠、企业三者。高校在艺术理论、知识创新方面遥遥领先,但偏重理论,对市场需求不太关注;工艺名匠在工艺品制作方面有绝对权威,但师徒式传承技艺无法为社会培养大量工艺人才;企业则需要创造效益,是优质成果的需求者,但创新能力有限。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可以弥补三者各自的不足。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过程。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直接对接社会,成为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这种合作模式的优越性还体现在学院专家教授、工艺名匠也可以为企业解决创新不足、技术水平低等问题, “以产定研、以研促产”,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解决科研投入成本问题。

2008年,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与福建腾晖工艺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前期理论学习后,再到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实践,使其所学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形成有机对接。学生经过实践,举一反三,利用机器与手工工具,将现代雕塑技法融入莆田木雕的精工细作之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整合。由此可见,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能够使学院派发挥专业与学科优势,企业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共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木雕行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同时,创新成果也可以直接商业化,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3.共建互联网展示平台

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消弭了手工艺品行业生产地域、规模与资金量的差异,长尾效应促使市场需求扩大。手工艺品有了更广阔、更透明的展示平台。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用户体量庞大[7]。网络经济也为莆田木雕产业的转型带来新的契机。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世事万物的重要渠道。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互联网平台,不仅可以有效连接企业需求与学校供应,还能扩大木雕艺术品牌的影响力。从实际需求看,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互联网平台有诸多功能(图3)。一是展示功能。通过摄影、录制、电脑制作等方式将艺术作品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处理,让客户能够通过网络直接了解作者、作品等信息。二是教学功能。高校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设置专业课程、学术资源、作品解析等模块,利用共建网络完成专业教学工作。三是企业推广功能。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传播能力,推广展示自身资源,吸引人才入驻,同时还可进行跨地域、跨行业及跨媒体经营,整合线上线下营销。线上广告投放、自媒体推广为莆田木雕的品牌打造与市场营销提供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使莆田木雕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创新工艺形式,打开市场销路,提高市场占有率,连接企业与学校、企业与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完成由“产地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图3 校企合作共建互联网展示平台界面内容设计

四、结语

莆田木雕的传统工艺是工匠们日积月累、集体劳作的共同成果,为了不使其泯灭于文化同质化,势必要对它加以保护和传承。面对市场经济,手工艺要生存,就不得不进行商业化转型。莆田木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传承艺术性、功能性,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消弭自身的文化内涵。

本文应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考察莆田木雕工艺时提出的转型校企合作模式,探讨校企合作的可行性。美术院校培养人才遵循学院派教学的高标准,秉持严格训练、师生相传的教育宗旨。校企合作可最大程度地兼顾莆田木雕的传统工艺特性与审美性。未来的莆田木雕产业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紧随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形态,尝试多元转型。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产学研三位一体融合机制,坚持高标准、精工艺;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传播力与便利性进行文化输出、品牌打造与市场营销,助力莆田木雕产业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莆田木雕校企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莆田系”与百度的鱼水情
木雕鱼
木雕创作随想
莆田工艺美术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