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如何改革学生评价
2022-07-05陈璧珠
陈璧珠
【摘要】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是形成合理办学导向的“指挥棒”,也是教育成效的衡量尺度。新时代,我校要结合总体方案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定不移立德树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探讨改革学生的评价体系,着力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学生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教育改革;立德树人;学生评价;全面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怎样解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指导推进并深化新形势下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精神,是进行教育评价改革的准则要求。
《总体方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也是结合“五唯”中的“唯分数”论而提出的。如何改革学生评价,克服“唯分数”论,树立科学的成才观,破除摒弃传统的评价方式和观念?下文从新时代学生评价改革的实际背景入手,通过对新时期学生评价改革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的浅析,探索新时代学生评价改革的具体实践形式,并由此指出当下学生评价改革的实践路向的选择。
“五唯”集中体现了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破“五唯”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应该是“破立并举”。“破”只是手段之一,“立”才是最终的目的。因为只有破除那些不合理、不科学的学生评价做法,才能更好地立下适宜新时代需求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
二、新时代学生评价改革的现实背景
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每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做的事情就是评价学生。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般评价学生都是重视知识、考试答题技巧的传授,轻视动手能力的增强;看重文化学习水平的评价,轻视德、体、美、劳的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化,学生无法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无法进行相互评价;评价主体公正性不足,教师“一言堂”,优秀学生容易得到偏袒,轻视待进生;注重终结性评价,架空过程性评价,忽视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等。这样的评价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全面学生的发展,偏离了学生评价的核心内容。评价应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正确的评价中取得进步,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有效地实施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追求。
三、新时代学生评价改革的实践路向
学生评价中,我们首先要理清思路:为什么进行评价?应该由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内容?评价依据是什么?怎样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怎样运用等相关问题。这一个个问题是现阶段学生评价改革迫切需要正确对待和合理科学解决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好了,相信距离学生评价改革取得成功之路也不远了。
(一)把握新时代学生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
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他们真正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深入学习《总体方案》,分解破除“唯分数”的任务,落实相关的主体责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改变一直以来看重学生学业成绩,忽略学生全面发展的想法和做法,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建立健全新的学生评价制度和标准体现,努力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的评价流程、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确立”新的评价制度和标准,彻底“破旧”。
育人是教育的本质,其核心是品德教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核心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六大素养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注重学生品格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品质是做人的立身之本,是通往取得成功的重要台阶。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决定了这个人成就的大小。成长中的小学生要想在未来取得更卓越的成绩,就需要磨练出良好的的品质。我校在学生评价改革中,就是通过“侨品教育”,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开阔学生的兼容胸怀;涵养学生的中华根性。
(二)准确把握学生评价改革的功能目标
学生改革的主要功能目标之一是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根据这一改革目标和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们通过建立《新宁小学学生核心素养评价》,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坚决转变过去通过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
新宁小学学生核心素养评价表
“侨品教育”有六个维度,分别是:
1.“侨品教育”是爱国爱乡的教育。家国情怀是侨文化的灵魂,“爱国爱乡”的特征,体现了“侨品教育”以德为先的育人追求,是“侨魂”。
2.“侨品教育”是开放包容的教育。体现了“侨品教育”开放包容、融合发展的特点,是侨貌。
3.“侨品教育”是崇文博学的教育。华人华侨保持崇文重教的信念,从未丢弃,在学习过程中也做到了广博的特点,“崇文博学”的特征,体现了“侨品教育”注重终身学习的特点,是侨智。
4.“侨品教育”是刻苦奋进的教育。华人华侨勤劳刻苦,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刻苦奋进”的特征,体现了“侨品教育”注重知行合一的特点,是“侨行”。
5.“侨品教育”是刚健尚美的教育。早期華人华侨在环境极度恶劣的环境里,依然刚健有为,追求美好,“刚健尚美”的特征,体现了“侨品教育”注重全面发展的特点,是侨健。
6.“侨品教育”是团结互助的教育。华人华侨历来与人为善、和睦共处、团结互助,“团结互助”的特征,体现了“侨品教育”共建共享的特点,是侨和。
“侨品教育”的六个维度“侨健”“侨魂”“侨貌”“侨智”“侨行”和“侨和”的构建,契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学生改革的基本理念,评价内容包括品德表现、行为规范、兴趣特长、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注重品德修养、注重知识的增长,体现全面发展等,能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较好地建立学生评价标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加强学生评价方式的创新,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学生评价方法的选用对教育评价效果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从《新宁小学学生核心素养评价表》我们可以看出,评价的方式是多元的。既有“教师评价”,也有“自我评价”,还有“他人评价”。人们常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这句话也表明了学生评价多元化的必要性。自我评价是要让学生个体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定,促进其进步发展。从学生的自我评价来看,在主体性教育中,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的行为要素本身就是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目的、有艺术性的自我评价引导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成长的愉悦,进一步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并将各种知识有效地纳入自我的认知结构中去。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笔者进行了 “课堂小明星 ”的评选活动,被评上的学生能获得教师颁发的“星章”一枚。“课堂小明星”的评选条件就是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主动积极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认真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怎样来评出“课堂小明星”呢?笔者的评价方式就是自评——同学评——教师评。在这项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笔者看到了学生们明显的进步,特别是自评环节,学生们热情高涨,特别是当笔者说“课堂小明星”时,他们都能大声响亮地回答“在这里”,短短的三个字,激发了学生们的内驱力,马上坐得端正。一、二节下来,笔者就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挑战,自律性强的学生马上站立起来,接受同学们的评价,然后笔者再根据他们的具体表现宣布能不能当选。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家长们多次向笔者反馈,因为多了这项评价活动,孩子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学习更加主动,甚至还有个家长欣喜地告诉我,最近孩子的表现是上学以来表现最好的,作业书写认真了,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究其原因,学生说,因为他是“课堂小明星”,各方面的表现都要好。反思这个案例,笔者觉得正是因为活动中的学生自评环节,培养了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评定的能力,激发被评价者的参与热情,创造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当然,除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还有同学(他人)评和教师评两种外在的评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新宁小学学生核心素养评价表》的评价设定也是遵循通过外在评价激发学生的自我评价,同时把自我评价和外在评价互通互动互融。学生评价如果由教师一手包办,教师说了算,学生就会失去了主体地位,那么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结语
学生评价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任务,它就像一个系统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在教育发展改革的征途上,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遵循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向,大力扭转“唯分数”的惯性思维,立足新时代学生评价改革的实际背景,准确了解新时代学生评价改革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和矛盾,不断完善学生评价改革内容,科学设置评价指标,想方设法寻找学生评价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突破口,进一步探索多元的学生评价,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为导向,回归本体教育,积极探索推进学生评价改革,群策群力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林波.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背景、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1):96-110.
[2]王建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需要关注的五个问题[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7.
[3]博文.哈佛学生必须具备的15种优秀品质[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4]龚孝华.变:学校教育评价觀探索之旅[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