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个结合”彰显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2022-07-05刘光斌安志强
刘光斌 安志强
[提 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质、实践伟力和与时俱进,彰显了高度的理论自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时代价值和生机活力,彰显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两个结合”共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在逻辑、实践和思想层面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两个结合;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刘光斌: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安志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提出了新的重要论述,认为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10.(以下简称“两个结合”)。这一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面对时代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作出的新判断、新认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烈自信。在新时代条件下,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文化底气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一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推动了中国社会深刻变革,使一个残破的、动荡的旧机体完成了向强大的、稳定的新面貌的转变。旧貌换新颜的巨大转变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一贯坚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无可辩驳的科学性质、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自信。
(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重要基础,源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8-04-25(1).这是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飞跃,超越了唯心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观性,避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性,使这种认识建立在了堅实的客观性之上。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人们对美好社会孜孜以求的理论探索无处不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存在对天下大治、社会大同的追求,西方社会从柏拉图到托马斯·莫尔,理想国和乌托邦一脉相承,再到后来傅里叶、欧文等人的不懈探索,人们一直追求美好社会,但这些设想始终难以成为有生命力的现实。这些理论探索的失败,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些理论总是脱离不了主观性和机械性的束缚,始终陷在主观设想和现实条件匮乏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但从理论发展的规律来看,这些理论探索的挫折本身却是客观的。一方面,自然社会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些理论探索缺乏充分的现实资料,因而也就无以从这些零碎的、不全面的现象中得到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人的认识本身需要经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再实践到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识才能越来越全面。所有这些理论探索,都构成了这个循环往复过程的重要环节,但还没有到达量变向质变转化的重要节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世界联系日渐紧密、社会对立日益尖锐化的时代,也是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走到穷途、人们对自然社会认识完成了高度积累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逐渐认识到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史观的荒谬性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在扬弃中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精髓,填补了唯物主义在人类社会领域的失位,同时汲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教训和经验,从而在批判前人的过程中实现了历史观领域的重大变革,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恩格斯找到了实现美好社会的阶级力量和物质基础,为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指明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方向。因此,可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人们对自然社会认识的质变,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因而具备了无可撼动的真理性。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受住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表现。
(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伟力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核心体现。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这一特征表明马克思主义不是理论教条,而是能够对社会实践产生强大反作用的真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因此,所谓理论的实践性就是理论向实践飞跃的过程,是科学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现实过程,也正是这一过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具有了现实性基础。事实证明,理论只有发挥了其指导实践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停留于空想层次的理论不具有现实力量。7E7B25AE-5254-4A89-B5E9-4B6797B25C84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理论向实践深刻转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转化中落地生根,释放出磅礴的实践伟力。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质,重视理论同实践紧密相连,彰显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十分注意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重要性,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他提道:“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中国革命正是在坚持“本本”和反对“本本主义”的过程中实现了最终胜利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注意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持续解放思想,不断突破固有思想中有关社会主义的认识桎梏,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最终成功从经验中抽象出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建设问题的科学认识,并将这一科学认识反映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大踏步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际国内新变化、新形势,持续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国家总体实力显著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面对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底气,继续指导中国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强大的指导作用和实践伟力。
(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封闭的,它一经诞生就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所体现的生命力的自信。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公式和模板,而是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指引方向,因而具有了不断发展、持续进步的鲜活生命力。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不断研究新问题、得出新结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成长中不断受到教条主义侵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破立并举,在破除教条主义迷信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初期,党在持续推进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毅然结束“以階级斗争为纲”的工作方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经验,提出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重大决定。在探索过程中,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党围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陷入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形势,中国共产党人保持战略定力,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及其建设问题的理论认识,开始逐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同时综合判断党的发展状况,清醒认识到党自身面临的严峻挑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经济社会改革蓬勃发展,渐次暴露出重视效率而轻视公平、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现实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这一系列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在破解发展桎梏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愈发复杂。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国际国内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多,全面深化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阻力。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如何在不偏航、不倒退的基础上进一步成长成为新时代理论探索的主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度发展态势,全面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对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科学研判和系统总结,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优秀品质的具体体现,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二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4.。新时代条件下,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根”与“魂”的重大意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文化建设的深厚底蕴,对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在当代中国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些显著优势和特征,是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信心的具体方面。
(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在长久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重要特征,它是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涉及物质和精神的各个领域,呈现出丰富多样、内涵深刻的独特样貌。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7E7B25AE-5254-4A89-B5E9-4B6797B25C8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9.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实践奋斗中孕育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其中的核心内容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如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的实事求是、天人合一等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处理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追求,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长久以来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的丰富精神财富滋养出了瀚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和博大深厚的人文学术。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作为“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丰富的内涵,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资源富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全面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样态,更好彰显其传承有序、广博宏大的文化优势。
(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挫折,西方国家的强势崛起带动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尤其是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使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借助商品、资本、文学艺术作品和宗教等形式不断对我国进行渗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同世界的交流不断拓展,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更加深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其提供了更加隐蔽、更加多元的传播手段,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理念广泛传播,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文化思潮甚嚣尘上,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不断侵蚀集体主义观念。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西方文化中存在优秀成分,但同时也不能否认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糟粕的、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某些成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普遍流行造成文化上的“软骨病”和对国家发展产生的阻碍是我们不可轻忽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如何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如何始终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上,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面对这样的时代之问,我们有必要“回头看”,“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中汲取智慧。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回答时代之问的底气,在当代中国彰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文化自信的范畴内在地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鲜明底色。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一路走来,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积累了无数应对困难和挫折的经验智慧,使中华民族在历史洪流中勇毅前行。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抵御外来不良文化侵袭、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举措。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价值取向,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对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既往历史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这笔精神财富的精华所在,但这个精华的重大价值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助力。要完成这一转化,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观引领和方法论指导,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内涵,实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避免对待文化传承存在的两种极端思想。在对待文化发展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极端思想,一种秉持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传统的就是腐坏的,应当予以完全的抛弃;另一种坚持文化保守主义,认为必须全盘坚持和弘扬旧有传统,这两种错误思想长期干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走上了正确道路,避免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错误倾向,在守正创新中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能量,焕发了其在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一方面是“守正”,体现在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认和肯定其重大意义和内在价值,认识到其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脉所在,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更是解決时代问题的文化底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失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作用愈发凸显,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发具有了深厚的传统土壤,呈现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象的独特文化景象,使人们发自内心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是“创新”,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理论武器去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立足当今时代,自觉站稳共产主义立场,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创新文化发展形式,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腐朽的、陈旧的东西,在传承和保护优秀文化遗存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焕新其面貌。同时注重加强优秀传统理念和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的现时代转化,发挥其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使其成为人们一言一行的内在指引,使优秀传统基因“活”在当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兴盛的强大精神动力。7E7B25AE-5254-4A89-B5E9-4B6797B25C84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彰显了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重大论断的提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调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加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和内在价值,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不是同别的什么东西相结合,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的表现。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具备充分的信心。总的来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发展都要在结合中完成,也就是说,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统一于“两个结合”之中,在逻辑上、实践上和思想上高度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体现了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逻辑上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在“两个结合”中体现出相互依赖、彼此补充的逻辑特征。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但这种强调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而一旦进入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实现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才能完成它的当代转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并根据时代条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现实转化,并形成了指导中国具体实际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发挥着思想引领、价值导向、方法指导的作用。“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把握正确前进方向”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保持正确前进方向不动摇、始终站稳社会主义立场,才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教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深入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正是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如一地坚持,体现在始终如一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中国具体实际。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突出优势的地位和作用也更加凸显。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也显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性。
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尤其是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扎根发芽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持续发展进步的精神助力;始终以浚哲大智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提供有益借鉴,使马克思主义之“矢”能够更好地射中国具体实际之“的”,成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体现了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实践上的统一
从实践主题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都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从开天辟地到翻天覆地的百年巨变,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坚定前行。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苦难,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民族于倒悬之危,不断前赴后继、求变求新,在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多次失败的探索后,为探求新的救国方案,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融入中国具体实际。毛泽东很早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提出了很多深刻见解,强调不能单纯地把马克思主义奉为圭臬而不加以灵活变通,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时代限制和中国革命面临的新条件,要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事业获得了巨大成功。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体悟到“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和改革实际的结合,勠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在党十二大上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有中国特色”就是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要看清中国具体实际;既要避免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的邪路,也要避免重蹈封闭僵化的老路,从而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特色。百年来,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的共同发展。新时代条件下,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论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運用领域,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有力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实践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共同主体。百年来,“两个结合”的社会实践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得以推进的,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它们的实践主体有且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需要注意的是,“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演绎,不能割裂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要充分认识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紧密关系,充分认识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需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自身利益。单纯地认为自信就是党的自信或者人民群众的自信是割裂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表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主体的窄化。只有每一个历史创造者的自信充分涌流,才能更好地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7E7B25AE-5254-4A89-B5E9-4B6797B25C84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体现了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思想上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贯穿于“两个结合”之中,无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二者结合的实践过程中都要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
首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因而都具备了共同的哲学思想底色。从自然到人类社会及其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建立起描述这三大领域最一般规律的庞大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遵循。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真正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在实事求是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虽然遭受过教条主义、机会主义等挫折,但总体上坚守了唯物主义立场和实事求是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和认识论为指导,不断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积累经验,适时总结抽象,实现了理论和實践上的数次飞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需要在遵循马克思主义一般规律的指引下,广泛吸纳世界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其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民立场上,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共同的价值本色。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就是最终建立一个消灭了压迫和剥削、每个人都得以自由平等生活的美好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少有人真正关注底层人民的根本利益。黑格尔将国家作为绝对精神的发展,视其为正义的化身,但忽视了这一“正义化身”对人民群众的压迫;在资本家眼中,工人这样的无产者被物化为工业大机器的一部分,工人遭遇着机器般的劳动待遇却拿着微薄的劳动报酬。为了替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劳苦大众探寻出路,马克思恩格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同剥削阶级作斗争,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的立场中诞生的。新时代在推进“两个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秉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回应人民需求,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始终坚持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文化,坚持弘扬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关切人民所需、回应人民所求,正是在推动“两个结合”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指向。
总之,“两个结合”实现了对“一个结合”的认识飞跃,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高度,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智慧和创新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新时代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两个结合”的社会实践,深刻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充分认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特别是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在不断推动“两个结合”中持续增强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On Cultural and Theoretical Confidence
Manifested by “Two Combinations”
LIU Guang-bin,AN Zhi-qiang
Abstract:Combining basic Marxist principles with specific Chinese realities emphasizes the scientific essence,great power in practice and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 of Marxism,which manifests high theoretical confidence.Combining basic Marxist principles with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xpresses the broadness and depth,value of the era and healthy vitality,which manifests firm cultural confidence.“Two combinations” both manifest the highly unity of theoretical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that CPC members have in logic,practice and thoughts.
Key words:“Two Combinations”;theoretical confidence;cultural confidence
About the author:LIU Guang-bin,professor of Marxist School of Hunan University,doctoral supervisor,specialist in Marxist theories.
AN Zhi-qiang,master candidate of Marxist School of Hunan University.7E7B25AE-5254-4A89-B5E9-4B6797B25C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