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大而尽精微
2022-07-05涂荣陈建
涂荣 陈建
方 法 引 读
《复活》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小说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作者经过多年艰苦的探索,六易其稿,不断地修改、扩大和深化小说的内容主旨,将案件内容和自己想揭露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最后创作出一部体现“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欺骗”和“专制制度的可怕”的宏大主题的小说。
学生如何理解这样一部宏大主题的作品?怎样把握《复活》的艺术特色?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多读几遍。通过初读,学生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再读时,他们可以带着任务去读,以多种阅读方式落实相关问题,从而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
一、通读:梳理小说的基本要素
学生快速浏览小说,可以按照自己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对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进行梳理。
①绘制《复活》主要人物关系图谱,为男女主人公编写人物档案卡。
②梳理两位主人公身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标注人物相应的性格特点,把握其性格变化过程。
③请你用聂赫留朵夫或者玛丝洛娃的口吻,重新讲述这个故事。要求符合人物身份特征,不超过两百字。
二、细读:品味小说的经典细节
学生对小说文字进行“细品慢读”,抓住一些经典细节进行品味,以达到深入透彻地理解作品的目的。
①挑选摘抄:小说中有大量措辞优美、描写精致、议论或抒情极富哲理又能给人启迪、思考的句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摘录、整理。
②随文批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写下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可以是几句短评,也可以是洋洋洒洒的千字读后感。
③咬文嚼字:在课文选段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玛丝洛娃的“笑”“斜睨”的眼神等都值得我们品味推敲。大家也可以继续寻找发现、探究思考小说中的其他经典细节。
三、精读:鉴赏小说多样的手法
在细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分析归纳、提炼概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
①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了解“心灵辩证法”。以课文节选部分为例,或者以你喜欢的场景为例,为聂赫留朵夫绘制一幅“心电图”。
②大量鲜明的对比手法:可绘制各类表格,整理被比较的具体对象并分析对比带来的作用。如有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对比,有不同人物的对比,有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的对比等。
③幽默辛辣的讽刺手法:作者在刻画反面人物或者揭露人物的恶劣品性时,运用了辛辣的讽刺笔法。请学生任意找出几处,小组间交流分享,体会讽刺的效果。
四、比读: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
学生找出题材相似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寻找异同点,以实现对主文本的深刻理解。
①现代话剧《雷雨》与外国小说《复活》都有一个“相逢”的情节,请学生仔细阅读这两个选段,比较分析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相逢有哪些异同点。
②英国作家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与《复活》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阅读后,从人物、情节、环境以及主旨方面做简要比较。
③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我认为我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子的结果”。请结合我们学过的文化典籍篇目,将“托尔斯泰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关联处。
经 典 再 现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从庭长开口讲话起,就一眼也不放松地瞅着他,仿佛生怕听漏每一个字似的。所以聂赫留朵夫不必担心遇到她的目光,尽可以目不转睛地瞧着她。他心里正在发生一种常有的现象:起初,一个自己爱过的人的多年不见的脸,由于分别期间所发生的外部变化而使人暗暗吃惊;随后,那张脸渐渐变得跟许多年前完全一样,一切已经发生的变化统统不见了,于是在自己的精神的眼睛前面出现了那个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精神的人的主要神情。
聂赫留朵夫的心里就在发生这样的变化。
不错,尽管她穿着长囚衣,尽管她的身材整个放宽,胸脯高耸起来,尽管她的下半张脸展宽,尽管她的额头和鬓角上现出细的纹路,尽管她的眼睛略微浮肿,可是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卡秋莎;正是她,在基督复活节的星期日早晨,那么纯洁地抬起眼睛来瞧着他,瞧着她所爱的人,同时她那对满含着爱慕的眼睛由于心境快乐和生活充实而带着笑意。
“居然有这么惊人的巧遇!真想不到,偏巧这个案子在我陪审的时候开审!偏巧我有十年没在任何地方遇见过她,今天却在这儿,在被告席上遇见她!这件事会怎样结束呢?快一点吧,唉,只求快一点审完才好!”
他仍舊不肯顺从刚开始在他心里抬头的忏悔心情。这件事依他看来无非是一种巧合,马上就会过去,不会干扰他的生活。他感到他的处境好比一只在房间里做了坏事的小狗,主人揪住它的颈圈,把它的鼻子按在它做出丑事的地方。小狗尖声叫着,往后倒退,想躲开它的行动的后果越远越好,想忘掉它,可是铁面无情的主人不肯放开它。聂赫留朵夫也正是像这样感觉到了他以前所做的那件事的全部丑恶,也感觉到了主人的强有力的手,然而他仍旧没有领会他以前所做的那件事的意义,不承认有一个主人。他仍旧打算不相信在他眼前摆着的这件事就是由他造成的。但是那只铁面无情、目力看不见的手,已经抓住他,他已经预感到逃不脱了。他仍然鼓起勇气,按照已经养成的习惯,露出安详的姿态坐在头一排的第二把椅子上,把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满不在乎地摆弄他的夹鼻眼镜。不过,他在心灵深处已经体会到不单是他以前的那种行径,就是他的闲散的、放荡的、残忍的、自得其乐的全部生活也是十分残酷、卑鄙、下流的。在整个这段时期,在这十二年当中,由于某种奇迹,有一块可怕的帷幕一直遮住他的眼睛,既不让他看见他的那种罪行,也不让他看见他后来的全部生活,可是现在那块帷幕却在抖动,他已经不时窥见那后面隐藏着的东西了。
(节选自《复活》,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一部第二十二节,有删改)
片 断 赏 析
命运到底要多巧合,才会让十年未见的两个人再次相逢。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公爵,道貌岸然地坐在陪审席上;另一个是低入尘埃的妓女,站在被告席上无辜受审。在这一刻,聂赫留朵夫认出了玛丝洛娃;在这一刻,聂赫留朵夫内心五味杂陈;在这一刻,整部“复活”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节选部分真实细腻而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聂赫留朵夫情绪起伏变化的过程。当他认出玛丝洛娃的那一瞬间,他的内心是抗拒的,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曾经的卡秋莎和眼前的“杀人犯”是一个人。他胆战心惊,他畏惧害怕,他如坐针毡,他恨不得案子快点审完,他期待玛丝洛娃立刻从眼前消失……这时的聂赫留朵夫全然不像平日里那个闲散放荡、浑浑噩噩的浪荡子了。
小说用生动的比喻传神地写出了聂赫留朵夫内心的挣扎。他的处境就好比被主人揪住颈圈的小狗,小狗想要逃避却无力抗争,因为“铁面无情的主人不肯放开它”。
最为重要的是,他开始羞愧了,对自己这十二年来的生活状态感到羞愧了。
这块遮羞布一旦被揭开,他再也不能视若无睹,再也不能自我欺骗。与卡秋莎的重逢,极大地震撼着聂赫留朵夫原本堕落空虚的心灵。他视自己为造成卡秋莎苦难的始作俑者,他再也不能当一个麻木不仁的旁观者了,内心的觉醒驱使他在道德上进行反省。
从内容上看,选文并不复杂;但从作者的匠心来看,这一相逢却大有深意。孙绍振曾说“好的情节”就是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轨,使他们进入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境界,目的就是让人物来不及调整从而将原本在常规环境中隐藏得很深的心灵奥秘暴露出来。于是,这场法庭上的相逢戏,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聂赫留朵夫。至此,他才踏上艰难而漫长的“复活”之路。
教师读后感
人贵自省 省者恒进
——读《复活》有感
★ 涂 荣
读《复活》,我们需要反复地看,细致地品,静默地思。
若单论小说的情节,《复活》也许并不能从同类题材作品中胜出。其情节不算复杂,大抵可以概括为:刚开始男女主人公情投意合,后来男主始乱终弃,女主沦落风尘;接着女主衔冤负屈、身陷囹圄,机缘巧合下男主反省觉悟,并拯救女主;几经磨难,最后双双涅槃重生。可以说,《复活》的思想性与深刻性远大于其故事性,再加上托翁的匠心独运,最终成就了这本书的盛名。
“文学即是人学。”《复活》就是这样一部让读者看清人心、看透人性、看尽人生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品。
整部小说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聂赫留朵夫以结婚作为自己的赎罪方式,也不是他为了给玛丝洛娃翻案而四处奔走,更不是他主动陪伴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而是自忏悔开始时聂赫留朵夫那真实矛盾、摇摆不定而又迂回反复的内心世界。这不正是幽微难明的人性的生动记录与细腻写照吗?
从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的那一刻起,聂赫留朵夫就开始惶恐不安、深感羞愧。能羞愧至少说明他良知尚未泯灭。他羞愧痛苦,他难以入眠,他审视反思。他明知军队生活与上流社会的无耻与堕落,却又乐在其中、陶醉沉溺、无法自拔;他决心凭借自己的地位与能力拯救玛丝洛娃,同时又被自己的高尚与牺牲感动到不行;他因玛丝洛娃的拒绝而痛苦烦恼,更是几度动摇与退缩……多少次,他内心中“兽性的人”与“精神的人”反反复复地进行着拉锯战。理性与清醒凭借微弱的优势勉强获胜。
这真是像极了我们内心痛苦挣扎时的样子。我们似乎都能从聂赫留朵夫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聂赫留朵夫作为一个敢于忏悔与自省的贵族,赢得了读者的认同。
人贵自省,省者恒进。真正的改变还是要从自我反省开始,正所谓“自救者天救之,自助者天助之”。人最需要拯救的其实是自己,需要靠自己的力量走出这一路泥泞与漫天风雨。人只有时时反省,才能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当然,自省的确很难,但正是因为难,才能让人不断成长,才能让人生变得真正有价值、有意义。
学生读后感
没有人不需要被拯救
严梦涵
在小说《复活》中,有难以数计的人被困在黑暗中无法挣脱:他们或被繁重生活麻痹本心,或被荒谬法律冤枉入狱,或被黑暗制度无情压迫。每一个人都渴求逃离悲惨的境遇,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帮助、被拯救。
玛丝洛娃是这其中需要被拯救的一个。她的“复活”既因有聂赫留朵夫替她洗刷冤屈,又有自我精神上的成长。她被诬告谋财害命,进了监狱;又被罔顾真相的法庭潦草审理,被判处服苦役。聂赫留朵夫看到曾经纯洁善良的卡秋莎变成了现在卖弄风情的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为她四处奔走,为她洗刷冤情,终于为她争取到减刑。
而玛丝洛娃精神上被触动、唤醒则更加令人动容。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去监狱探视玛丝洛娃的时候,他认为:“这个女人已经失去生命了。”当时,玛丝洛娃并不以自己妓女的身份为耻,自以为找到了“被需要”的意义。因此,她并没有把聂赫留朵夫当成那个曾经真诚爱过的人,而是把他当作一个可以利用的阔老爺。她的麻木沉沦更激起了聂赫留朵夫想要拯救她的决心。当聂赫留朵夫提出要同她结婚以赎罪时,玛丝洛娃的灵魂真正被唤醒了。震惊之余,玛丝洛娃感到无比愤怒。她想起聂赫留朵夫曾经对她的伤害、羞辱,心中的愤慨、羞耻、自尊喷薄而出:“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聂赫留朵夫站在高处妄图拯救她的姿态深深刺痛了她,她也因此开始了自己精神上的“复活”。
那些生活在黑暗沙俄制度下的普通百姓同样需要被拯救:有因无罪却被收押的明肖夫母子,有因身份证过期而被关押的泥瓦匠,有因宗教信仰不同而惨遭迫害的异教徒……无数无辜的老百姓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关入大牢,被荒谬的法律审判、定罪、惩罚。
那么,谁去拯救他们呢?那些想要推翻沙皇统治、拯救这个黑暗社会的革命者们却被冠以“政治犯”的罪名,被关进监狱。这个社会何其荒谬!革命者们有着高尚的灵魂、深刻的思想,有着想要推翻这个制度的决心与勇气,他们想要拯救这个社会,却被“社会”关进了大牢。每个人都需要被拯救,却无人可以去拯救。在俄国沙皇的黑暗统治下,没有一个人不需要被拯救,整个社会都需要“复活”。
读这本书后,再看下我们今天的生活,更体会这幸福的珍贵。因为,生逢盛世,根本不需要谁去拯救谁,但我们可以竭尽所能去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