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黑匣子数据为何上云难
2022-07-05伊烨然
伊烨然
东航波音737客机MU5735坠毁事件引爆网络,人们在惋惜和悲痛之余,建议对查清事故原因至关重要的黑匣子尽快“上云”(云计算中云存储的方式),以避免因黑匣子遭受损坏而无法读取有效的飞行数据。那么问题来了,黑匣子中的相关数据真的可以在未来“上云”吗?
其实关于黑匣子数据“上云”,早在2014年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前主席罗森克就提出,从马航MH370航班失联和2009年法国航空公司AF447航班失事的搜寻行动来看,当今国际航空界采用的飞行事故调查流程已经过时。为此,他认为,如果能把黑匣子记录的飞行数据和舱声录音传输到云数据库,将有助于相关部门在飞机遇到紧急情况时尽早定位并启动调查,特别是飞机在民航雷达覆盖范围之外飞行时。
那么时至今日,为何黑匣子“上云”仍未能大规模普及呢?在笔者看来,一项技术能否大规模商用,除了技术本身外,与其所应用的行业属性(特点)以及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具体到黑匣子“上云”,其中数据的传输和存储是最为关键的。
以传输数据为例,目前,国内外航空公司广泛使用ACARS系统(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搜集數据,通过无线电或卫星向地面基站传输数据,发送到飞行数据中心,由运营商发送给订购服务的航空公司。由此来看,黑匣子通过无线或者卫星传输数据至云端是可行的。但随之而来的挑战是,全球航空业的飞速发展,给现有的无线或者卫星传输方式不断带来压力,主要体现在需要传输数据量的动态暴增。
以空客A350机型为例,其飞行数据记录器记录88个参数组的超过2 500个参数,每次飞行生成接近1 TB的数据,而这还仅是一架飞机的数据。如此庞大的数据传输量,现在的无线或卫星传输方式很难实现,与此同时,庞大的数据量也给云计算中的存储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并最终反映到成本上。
据美国L-3通信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就算成本减半,一家大型航空公司一年也需要花费3亿美元传输所有飞行数据。全世界每天飞行的航班约9.3万架次,实时传输数据的成本实在太高。
至此,也许有人会质疑,人命关天,投入再高的成本又有何妨?
众所周知,航空业(客机运输)是最安全的行业之一,这就意味着,实时、大量、完整的飞行数据的传输,以及存储数据(指黑匣子)的备份并不具备经济性。更为重要的是,任何技术都有自身的缺陷,对于航空业来说,如果与“上云”相关的技术不能做到万无一失(即不能漏掉哪怕半秒的飞行数据),那么,一旦错漏了事故数据,所有的前期投入将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与其这样,不如投入到黑匣子本身的创新和研发上,例如让其变得更加坚固、大幅降低损坏率,以保持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等。
此外,出于对飞行数据安全的考量,其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是否会出现数据偏差,甚至是被篡改的情况,也是黑匣子“上云”面临的技术与安全挑战。
综上所述,黑匣子至今未能“上云”的原因,并非航空业舍不得投入这般简单,而是与技术、市场、行业属性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而从这个角度看,黑匣子数据“上云”并非是保证飞行安全的最优解,更为重要的是,任何技术都是以人为本,对于客机来说,驾驶员的飞行技能、经验等对于飞行安全也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