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不同类型诗中的转喻分析

2022-07-04魏一鸣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9期
关键词:叙事诗抒情诗哲理

魏一鸣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诞生了无数优秀的文化作品,无论是诸子百家的思想集,抑或名人志士的诗词歌赋,都昭示着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其中就包含了古诗。这里所说的古诗指狭义上的古诗,仅指诗,未包括宋词、元曲等。一般来说古诗都拥有整齐的句子、平仄和对仗、多样的辞藻和句法、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等特点,因此被大多数人所喜爱,也深受研究者的欢迎,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唐诗。这不仅是因为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影响力最为巨大的朝代之一,同样也是因为唐诗结构之精妙、构思之缜密,让读者无不为之惊叹。诗中所包含的转喻也为唐诗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转喻不仅仅是修辞中的一种,也是作者在构建唐诗的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思考方式之一,转喻可以为作者以不同视角对同一事物进行描写提供思路。因此,分析唐代不同类型诗中的转喻可以为读者提供思考—唐诗的思想与构建的不同方式和过程,由此也更有利于唐诗的传播。

一、转喻

隐喻和转喻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不同于隐喻,在传统研究中,转喻通常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便是如此。但是,在针对具体语句的研究中,转喻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即用另一种相关的事物来替换某一种事物,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同样,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认知工具。尤其是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出版后,Lakoff&Johnson對转喻的描述让更多研究者意识到转喻的重要性。转喻在意义扩展或缩小、语法关系确立、语用推理、语篇连贯等认知过程中起到思维“桥梁”的作用。因此,转喻在语言研究中非常重要。

唐诗中存在着大量的转喻现象,如最为经典的唐诗《静夜思》中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作者用部分代替了整体,即以“头”来指代抬头望月的作者本人。类似的例子在唐诗中还有许多,这些转喻的存在可以增强诗意,提升语言的美感,激发读者的联想。对这些转喻现象合理的分析和理解可以有效提升关于唐诗的认知,也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虽然转喻是普遍的语言现象和认知工具,但是不同文化会构建不同的转喻内容,转喻喻体和喻标的选择都会有差异,这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挑战,也让研究者需要对这些转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析。

二、解析唐诗中的转喻

唐诗数量巨大,其中主要的类型包括叙事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离别诗和爱情诗,针对这几种主要的类型,笔者分别通过不同的例子来分析说明其中所包含的转喻是如何帮助诗人构建具体诗句。

(一)叙事诗

叙事诗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情感。相比于戏剧、小说等,叙事诗这种较为简单对人物的刻画,既有故事和人物等类似小说的内容,又兼具抒情诗的特点。诗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而典型,情节完整且集中,不仅有简练的叙事,也未缺少浓厚的诗意,还能对生活场景进行层次清晰的刻画。叙事诗中的转喻根据所描写的内容不同,其涉及的种类也有所不同。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

这首诗是诗人对边塞战争生活的描写,诗人感叹连年战乱导致人民居无定所,而将领无能无法保家卫国更是让诗人痛心,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曾经为保家卫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著名将领们,诗人既为国家不幸感到无比悲哀和惋惜,也为士兵的久戍不归和边塞人民的流离生活而痛心不已。这也反映出人民渴望边塞战争可以平定,希望能够获得安稳生活的美好愿景。诗中共有两个转喻,“飞将”本义指汉朝的著名抗匈将领李广。李广骑术精湛,射术精良,在战场上屡屡建功,因此被称为“飞将军”。诗人用其转指守城的将领们,属于部分代整体的转喻类型。根据语境可以看出当时守城的将领并没有如同李广一样成功抵御匈奴的入侵,因此诗人感叹如果将领都如“飞将军”,也就不需要担心匈奴等一干外敌。诗中的另一个转喻为“胡马”,“胡马”本是指匈奴的战马,在诗中指的是匈奴的军队。这里所涉及的转喻和“飞将”不同,经历了两次映射。首先,是由“胡马”转指骑马的匈奴士兵,属于使用品代使用者的转喻,这是第一次映射。然后,是以骑马的士兵代替匈奴的军队,属于部分代整体的转喻,这是第二次映射。读者根据关于历史文化的百科观可以体会出诗人对边塞不安,国家不能选贤任能的悲叹,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怀。这首诗以雄浑的意境,昂扬的格调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了诗人的无奈和感叹。

(二)抒情诗

抒情诗的主要特征是通过抒发诗人在生活和经历中所激发的思想感情,以此来反映生活。抒情诗一般不会详细描写事件的具体过程,因此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其中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也会遵从于主观的内心世界。相比于叙事诗,抒情诗的影响力更大。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这首诗是诗人在江南遇到了李龟年,回想起开元年间和李龟年的相遇,有感而发所作的诗。二人相遇时正是公元770年,即唐代宗大历五年。诗的前两句中,诗人以岐王宅和崔九堂来转指发生在那里的宴会,是地方代事件的转喻,借此来回忆当年二人曾频繁相见并相交的情景。诗的前两句为读者理解其意义提供了背景,交代了二人曾经在宴会上结识之事。诗中的岐王即唐玄宗备受信任和宠爱的弟弟李范,而崔九则是另一位受唐玄宗器重的殿中监崔涤,能参加这二人所组织的宴会,代表着成功与荣耀。读者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可以在阅读完前两句诗之后,认识到诗人和李龟年多年前的风光。这两句诗中所使用的转喻对调动读者的百科知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整首诗而言,诗人并不是要叙述二人的风光。因此,当对整首诗继续进行分析的时候,前两句诗整体又转为了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构建关于这首诗的整体意义,后两句才是诗人在整首诗中所要重点突出的前景部分。诗人在这里使用的是部分代整体的转喻,以落花转喻秋天,落花在古诗中,多用于表达伤感、失意等意象。公元770年已经是唐朝后期,唐朝由盛转衰,都城长安尚且经济日益凋敝,江南能剩下的也就只有好风景了。诗人以这仅剩的好风景和落花时节作为前景,通过转喻突出描写,引导读者构建起与落魄、悲伤相关的内容,在读者以二人曾经风光为背景的认知中,能够更加凸显前景内容所蕴含的悲凉。短短二十八个字,诗人通过两种不同的转喻来引导读者构建与诗相关的认知,深化背景知识并突出诗人所要描写的前景内容,令人为诗中语言运用之精妙而动容。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李白《嘲鲁儒》

提到抒情诗,就会让人想到李白。这首《嘲鲁儒》是诗人在唐朝开元末年游历东鲁时有感而发所创作的一首诗。这几句诗,节选了其中最为明显的转喻部分进行说明。诗人描写儒者身着褒衣,缓缓迈步,还未曾抬脚就已经掀起了尘土,而秦朝的丞相府则不会重用这样身着褒衣的儒家人才。其实,并非丞相府不重用儒家人才,而是丞相府的主人李斯不重用,因为秦朝重用的乃是法家人才。这里是用机构代替了机构的负责人,以此来转喻李斯或者说是统治者对儒家人才的轻视,因为儒者多迂腐,只会死读经书,不懂治国之策。后一句中“褒衣人”中的“褒衣”指的是一种儒生所穿着的宽大衣服,这是诗人用这种特点鲜明的服饰来指代这类儒者,也是一种转喻。唐代本是思想开放的朝代,所以诗人本接受了多种思想流派,但是儒家思想对詩人来说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可惜在鲁地,诗人见到了大批“鲁儒”并与之相交,却发现这些儒生虽然饱读诗书,皓首穷经,然而只知道咬文嚼字,死守章句,且行事作风非常迂腐,只知道装腔作势,因此写了此诗来嘲讽这些儒生。这首诗中的转喻突出描写了人们心目中儒生的特点,并通过这些特点让读者构建了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为全诗突出抒发作者的情感巧妙地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三)哲理诗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诗和哲学有共同点,都是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思考。哲理诗通过用不同议论自身特点来揭示某一事物的演变规律,将形象性和抒情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哲理诗通常内容含蓄,会将抽象的哲理蕴含于鲜明的形象之中,借此让读者明白诗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首诗作于诗人王之涣弃官回乡时,诗人早年进士及第,然后不久却被人陷害导致被罢官,随后诗人就开始漫游旅行,访友走亲。诗中前两句描写了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白日将尽,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向西落下,黄河向着广阔的大海滔滔东流。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是这种咫尺万里的描写,却突出了北国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意境深远而悠长。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则是写意,并且成功把哲理和景物、情感融为一体,让读者为结构行诗之巧妙而折服。这里的“千里目”并非指眼睛或开阔的视野,而是指诗人或者说想要获得更广阔视野的人,这里是用眼睛代指了拥有这种“千里目”的人,属于部分代整体的转喻。如果想要通过眼睛欣赏更多、更为壮丽的风景,那么就请继续向前、不断向上,登上更高的一层楼。这里其实还蕴含了一个隐喻,所谓的“楼”并非指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层一层的楼房,而是诗人以此隐喻一个个需要去不断追寻的目标。这其实是一个朴素但深刻的哲理,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景色,会震撼每个人的心灵,而这种震撼可以让人意识到在生活中需要不断登高望远,抛弃掉让人故步自封的观念和浅见,从而去开拓美好崭新的新境界。在中国的文化中,眼睛被认为是心灵的窗户,只有当人的视野不断开阔,才能让心越发明亮,人也会随之豁达开朗,这正是很多人所追寻的目标。因此,诗人以“千里目”来转喻每一个正在向上攀爬想要前进的人,非常巧妙地突出了何为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不断进取的态度正是当今社会中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因此不难看出,转喻对于诗人间接传达自身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巨大且深刻的作用。

可以看出,无论在叙事诗、抒情诗还是哲理诗中,转喻都为诗人构建唐诗提供了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叙事诗和抒情诗中的转喻更为明显,读者可以更为容易地体会出诗人的用意,而哲理诗中的转喻相对而言不容易被读者所理解,需要对全诗有更深层次的把握才能明白诗人运用转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这种转喻通常是理解哲理诗的关键所在。因此,也可以看出转喻对于哲理诗的构建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本文列举了部分唐诗中转喻对于诗人构建古诗时起到的作用和为读者理解诗意时的作用,然而除了诗以外,词、曲中也存在着大量转喻,为这些文学作品的构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是本文没有涉及的内容,在日后的研究中需要针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猜你喜欢

叙事诗抒情诗哲理
乐府诗中发展出早期叙事诗
如何妙写叙事诗
優美的抒情诗——赞邱玉祥的水粉画
解析与对话:西方抒情诗如何呈现内心
论象雄·曲旺扎巴的长篇叙事诗《罗摩衍那》
一株麦子的抒情诗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