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2-07-04吴标准

高考·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

吴标准

摘 要:在现阶段的中学地理课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提升学生综合地理素养,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为了落实这一目标,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基于此,生活化教育理念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因此,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本文中,笔者分析了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的价值以及组织原则,并以《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课为例,思考了在中学地理课程中组织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人地协调观

在社会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更加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现阶段的中学地理课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成为教学重点之一。同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其明确强调学生要站在地理的角度对生存的世界进行认识和欣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品位。不难发现,上述要求均体现出了地理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大部分地理知识源自现实生活,而所学地理知识也会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基于此,教师应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组织生活化地理活动,并利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当中有用的地理,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1]。只有这样,才能使地理课程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生活化理念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观察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可以发现在生活化理念指导下组织中学地理课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简单来说,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地理课程的重视程度。在长期以来的中学教育中,地理学科的地位一直比较尴尬,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应试观念的影响比较深,学生很多时候对地理课程缺乏重视,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主科”的学习上。借助生活化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明白地理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课程的重视程度。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一方面,在生活化理念的指导下,可以设计更加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使地理学习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与传统的地理课程相比,生活化地理活动的开展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基于自身原有的认知基础参与到地理活动当中。利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以往的中学地理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其他方面的成长则存在一定的忽视,所以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地理素養。同时,由于地理学习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所以容易使学生感到地理学习比较枯燥。在生活化理念的指导下,可以将地理教学的部分重点转移到日常生活中,使学生接触到更加丰富且生动的地理课程资源,从而突出地理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落实地理课程的情感目标。

第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生活化理念除了改变了学习活动之外,对教师同样产生了直接影响。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生活化理念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策略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改进。通过这一过程,不但可以优化教学活动,而且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2]。

二、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活动组织原则

尽管生活化理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但生活化地理活动并不是盲目开展的,而是要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从整体来看,这些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性。在生活化地理活动中,生活性不但是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简单来说,生活性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处理。在这一原则的引领下,能够激发学生的感性认知,从而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加准确的认识。

第二,主体性。生活化教学强调,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意愿,使学习活动与生活背景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获得更具活力的知识。也就是说,在生活化地理活动中,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生活中转移到学习中。因此,教师应遵循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遵循这一原则,有利于加深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

第三,系统性。地理环境包含多种要素,不同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受这一特征的影响,地理学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在生活化地理活动中,融入了更多的生活元素。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一方面,要站在整体视角对教学活动进行更加科学的设计。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加系统且全面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第四,问题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惊奇与疑问是思维的起点。”在生活化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遵循问题性原则,以生活现象为基础引发学生的疑问。以情境为平台,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逐步达到活跃的思维状态。

第五,开放性。开放性原则意味着要为学生创造更加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引入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只有遵循开放性原则,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只有在这一原则的引领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使生活化地理活动流于形式[3]。

三、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活动组织策略

(一)完善课前准备,明确教学目标

无论运用任何理念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都发挥着导向作用。尤其是在具有系统性特征的生活化地理活动中,设置清晰的目标更是避免教学活动出现混乱与无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课前准备,并在这一环节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中的重点。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有效推动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

比如:在教学《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课时,在生活化活动中,既要关注基础知识的教学,也要重视学生其他地理素养的发展。因此,笔者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设置了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不同方面带来的影响,认识气候对自然环境有怎样的改造作用。第二,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阅读地理地图,并认真收集和分析材料,从而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锻炼学生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第三,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生活当中的地理现象进行认真观察,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学习乐趣。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气候的意识。利用上述目标,可以初步梳理出本课的主要内容,从而指导生活化地理活动的进行。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意愿

生活化地理活动的开展必然要依托一定的情境。若缺乏真实的情境,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生活化活动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直接关系着课堂学习氛围的优劣。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及生活背景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优化学习氛围,从而使学习活动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同时,借助课堂情境,可以利用一种比较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所学知识,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4]。

在《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中,在导入环节,笔者利用视频材料创设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情境。这些材料中包含丰富有趣的片段,比如:笔者利用视频呈现出了不同气候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景象,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气候区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再如:笔者在视频中介绍了一个有趣的事件,一个从小生活在南方的人,利用春节假期去东北旅游。他出发时带上了自己最厚的衣服,但是到达目的地之后,他还是感觉非常冷,这有趣的一幕也被同行的人拍摄了下来。利用这些有趣的视频,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使学生初步感知气候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引入生活案例,组织自主探究

正如前文所述,生活化教学强调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意愿,使学习活动与生活背景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获得更具活力的知识,所以在生活化地理活动中,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生活中转移到学习中。为了在生活化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同时,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案例,以供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使其学习过程更加高效。

在教学《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考虑到生活中学生对水果非常熟悉,并且水果的生长与气候是息息相关。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展示了一些水果的图片,并简单介绍了这些水果的信息。针对这个图文案例,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1.这些水果分别产自我国哪些地区?为什么分布在这些产区?2.这些水果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哪些条件?3.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同一种类型的水果口感是否相同?若口感不同,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差异?4.本地主要生产哪些水果?生产这些水果的有利条件有哪些?5.这个案例反映出了气候条件对生活方面的哪些影响?结合问题,学生进行了思考与探究。同时,根据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展开了交流讨论,不但发挥出了学生的能动性,而且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增长了学生的认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总之,在中学地理生活化活动中,利用恰当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是极为重要的方法。

(四)丰富课堂活动,促进深度参与

从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来看,在长期以来的中学地理课程中,语言讲授一直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教师很多时候比较重视知识的讲解。从教学效果来看,尽管这样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缩短理解知识的时间,但由于缺乏思考与探究的过程,所以这种认识有时会流于表面。同时,对活泼好动的中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比较枯燥的,容易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要设计更加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到地理课堂中,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加准确的认识。

如:从学科特点来看,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很多地理环境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所以在地理现象的分析中,学生的观点有时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辩论活动。比如:教学《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在学习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之后,学生对某些气候类型对人类生产与生活影响的利与弊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因此,笔者组织学生就“某种气候类型对人类生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问题进行了辩论。在这类活动中,学生对不同材料与信息进行了整合,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五)组织课外实践,推动知识内化

组织生活化地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要求,除了要将生活现象引入到课堂之外,还要增强生活化地理活动的开放性,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利用这种方式,可以使知识实现迁移,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5]。

比如:在《氣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课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关注和保护气候的意识。因此,学生可以进行一次长期的生活实践,对本地的气候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要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了解本地以前的气候特征。之后,要通过对比的方式了解本地气候的变化,并尝试分析气候问题有哪些。

(六)完善活动评价,实现提质增效

评价作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会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生活化理念的提出对中学地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学中的评价机制也需要及时加以改进,从而真正达到理想的活动评价效果。

首先,在评价中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学生是生活化地理活动的参与者,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并且可以相互之间分享学习经验。其次,由于生活把地理活动延伸到了学生的家庭生活中,所以要充分重视家长的意见,通过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最后,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波动比较大。因此,在评价中要避免过于关注学生在某次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评价,从而推动学生的持续进步。

结束语

生活化理念是指导中学地理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思想。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生活化理念和地理课程之间的结合点,并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更加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以便进一步优化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春阳,王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生活化情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6):68-69.

[2]李巧珍.新课标下中学地理审美教育生活化研究[J].智力,2021(2):19-20.

[3]韩峰.关于中学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的研究[C]//2020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2020:1377-1379.

[4]余双燕.生活化教学在中学地理的应用研究[J].科普童话,2020(15):79.

[5]马雪梅.中学地理实践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策略与实践[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