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植物在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2022-07-04赵美儒黄婷冯少平王炳新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乡土植物生态修复

赵美儒 黄婷 冯少平 王炳新

摘 要 滨海湿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战略资源,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已成为我国环境生态修复工程的重点,而乡土植物的应用是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为提升和丰富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基于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概况,从乡土植物在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中的优势、乡土优势树种及配置原则等方面探讨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修复新思路。

关键词 乡土植物;生态修复;滨海湿地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6.024

根据《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对于湿地的定义,滨海湿地范围的下限为海平面以下6 m处,一般情况下会将大型海藻的生长区外缘定为下限,上限为大潮线之上与内河流域相连的淡水、半咸水湖沼和海水上溯无法到达的入海河河段,有时也被称为海滨湿地、海岸带湿地或沿海湿地等。滨海湿地地形多样,气候特殊,基于人工干预的生态修复工程需充分尊重其特殊性,合理推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建与修复。

1 滨海湿地生态概况

滨海湿地生态区域是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重要的衔接部分和过渡区域,可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调控气象、降解污染物、碳汇氮汇等诸多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滨海湿地滩涂面积的日趋退化致使湿地周边的自然环境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如沿海植被覆盖率下降、鸟类等滨海生物栖息地区域萎缩等,严重威胁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湿地生态修复是指针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通过利用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进行修复或重建,使其再度发挥生态服务功能[1]。生态修复是一项整体性强的长期工程,必须促进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利用,以修复和遵循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促进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到可自主调节的水平。

基于我国国情,张立等通过对国际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典型技术规范案例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包含总则、修复规划、技术指南、监测评估和修复管理5个模块的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理论框架[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提出的修复单元及具体的工程措施也更加适用于人地交互、山海皆备的沿海地区[3]。综合型生态网络是人地关系耦合的桥梁,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的关键要素,通过规划建设实现跨区域森林、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互联互通,构建海岸带生态廊道网络,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安全格局[4-5]。当前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规范体系尚不完善,存在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无序、生态修复成效低等问题[6]。欧美部分发达国家对于滨海湿地修复探索较早,有着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积累,我国在开展滨海湿地修复时可借鉴相关经验,并结合实际进一步探索合适的恢复措施[7]。

2 乡土植物的优势

乡土植物对滨海湿地的特殊生境适应良好,具有抗风能力强、繁殖迅速、抗旱耐涝能力强等明显优势。同时,乡土植物苗木种质等资源收集获取较为容易,成林率高,管理养护成本较低,且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在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中具有极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2.1 防风消浪能力强

滨海气候指的是在海洋湿地区域中,包括岛屿和沿岸陆地在内有明显海陆风特点的气候。由于滨海湿地常年受海风和台风等特殊天气影响,所以其对选用植被的抗风性能有较高要求。经过长时间的自然演替,滨海生境的野生植物对海岸强风环境产生了适应性进化,如草藤本多刺且匍匐生长,乔灌木相对低矮等都属于植物的抗风性状。滨海滩涂的生态修复需根据地形筛选抗风能力不同的植物,浅水区域及滩涂土质结构松散,受风力浪潮影响,较高潮位区域更大,因此可选用根系强壮茂密、树形低矮收敛、叶片细小的树种,如海刀豆、木榄、海杧果、草海桐、榄仁树、单叶蔓荆和厚藤等具有一定防护优势的树种[8]。

2.2 易繁殖,成林迅速

适生的湿地乡土植物资源在滨海滩涂等沿海环境更易生长成林,同时因其广泛分布于相近环境,对土质要求不严,且对光、热、水、土等环境因子无苛刻的要求,更易在滨海湿地区域引种扩繁。也可选用由固定苗木基地繁殖的红树林树种,保证后续苗木的供应,如无瓣海桑、木榄等速生红树林树种(见图1)。但人工造林存在林分单一、结构简单等生态隐患,因此在获得一定复绿成效后,需进行林分改造和景观提升,以提高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丰富度。有研究提出了2种将乡土红树成功引种到无瓣海桑人工林内的手段:1)在低潮间位置种植蜡烛果、海榄雌和红海榄;2)在高潮带对无瓣海桑人工林进行修枝处理,使其郁闭度低于0.6后,在天然林隙处引种乡土红树[9-10]。

2.3 抗旱耐涝性强

滨海土壤常为盐碱地,营养成分及土壤结构等情况较差,沙土的保水性较差,长期的海风更使水分快速蒸发,植物较易缺水。每逢夏季降水集中时期,滨海湿地随时有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而在此气候变化规律中,滨海生境常处于洪涝旱碱共存的状态。滨海湿地需提高耐盐性强且抗旱耐涝的乡土植物种类的利用率,如海滨木巴戟、草海桐、海岸桐、黄槿、杨叶肖槿、榄仁树、海刀豆和单叶蔓荆等。同时,国家通过采取加强红树林人工培育、红树林湿地公园栖息区生态修复、退塘还湿、去除互花米草、提升沿海森林湿地生态保护等修复手段,在提高沿海地区防灾减灾水平、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提升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11-12]。对滨海乡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在修复工程中对其进行进一步扩繁及推广应用。

3 乡土优势树种及配置原则

3.1 優势树种

滨海植物的区系是较为明显的带状分布,因此相关规划依据滨海植物自然式带状群落分布特点,结合植物不同的生长特征,选择1~2种群落优势种,并根据当地特殊条件有针对性地选配植物。在选择植物时,一般依据植物应用特性将沿海优势乡土树种分为棕榈科植物、真红树植物(见图2)、半红树植物、滨海砂生植物、防护林植物及其他耐盐碱植物6类。参考相关文献和专著,笔者共筛选滨海乡土植物树种74种,其中棕榈科植物7种、真红树植物12种、半红树植物10种、滨海砂生植物14种、防护林植物18种、其他耐盐碱植物25种;同一种滨海乡土树种可能兼具多种优势特性,包括草海桐、榄仁树、单叶蔓荆、厚藤、露兜树、海杧果、椰子、海滨木巴戟、海岸桐、黄槿和杨叶肖槿共11种植物(见表1)[13-15]。

滨海优势乡土植物种类的筛选以抗旱耐涝、耐盐碱、抗风性强为筛选标准,其中包括经过人工干预和养护培育的对当地滨海生境适应良好的外来树种,此类树种一般具有低管理、低养护、低成本及不易受病蟲害侵袭等显著优势。在滨海湿地修复工程中,应以乡土植物为优势树种,配植合理引用的外来适生树种,有利于扩大滨海湿地景观的植物选择范围。适地应用乔木+草本、灌木+草本、乔木+灌木+草本等复合型植物配置策略,丰富植物群落结构,有利于增加滨海湿地及其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提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

3.2 修复配置原则

滨海滩涂是海陆生态系统交错最为密集的地带,既需充分体现海滨风景的景观特色,又要满足游人的主要活动需求。滨海景观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即岩石海岸景观、砂质海岸景观和泥质海岸景观。滨海景观的植物配置需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稳定性,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应滨海湿地的特殊环境,同时不得破坏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并需根据不同的滨海滩涂类型采取不同的滨海景观配置方式。因此,滨海修复植物景观需遵循以下3项原则。

1)为适应滨海湿地复杂多变的气候特征,海岸绿化植物的配置模式可采取有层次感的人工混交群落景观,即以乔木为主,搭配适宜的灌木和草本丰富群落结构。潮间带可选用岩生草丛和岩生灌丛搭配的灌木+草丛模式,如露兜树+文殊兰,苦郎树+海芋等;潮上带可选用半红树植物,丰富植被竖向结构,形成以热带阔叶树种为主的山地海岸景观,如杨叶肖槿+海杧果+露兜树+文殊兰,苦郎树+黄槿+海芋等。2)组团式的植物造景手法以四时草花和色叶灌木为主,可以给人丰富的韵律美和时代感。潮间带可选用砂生草丛+灌丛,如厚藤+文殊兰,厚藤+海边月见草等;潮上带可应用海刀豆+草海桐+厚藤+文殊兰,银叶树+厚藤+海边月见草等。3)林带适合以保护为主要目的的沿海地区,可选用耐盐耐涝的植物种类,如低矮的红树林和半红树林。潮间带可选用秋茄、木榄、无瓣海桑等红树品种,辅以银叶树、黄槿、海芋等伴生植物;潮上带可选用杨叶肖槿+水黄皮+玉蕊等,既突出了滨海的文化特色,又增添了园林的趣味性。

4 结语

华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潜在滨海乡土植物资源,其中大多数植物种类尚处于识别入库,但未被开发利用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总结为3点。1)缺乏对华南地区沿海植物资源系统全面的调研和整理,没有完备的滨海植物资源库,筛选树种受到可选择范围的局限。2)对滨海植物的生境把握欠缺,暂时不能营造类似的滨海植物生存环境,对试验研究造成了一定困难,进而影响对滨海植物生物特性的更深入研究。3)对滨海乡土植物的实践推广应用较少,人工培育应用更少,缺乏量大价优的苗木来源和充足的实例参考。若选择采用与内陆绿化相同的苗木作滨海园林景观,会致使滨海景观缺乏应有的特色[16]。因此,针对尚未开发且有着潜在景观、生态价值的滨海区域适生植物,相关部门需推进相关政策、措施落地,建立更加完备的滨海区域适生植物资源库,通过改造提升等手段营造具有沿海地区地域特色的滨海景观,并提升滨海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社会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的日益重视,滨海地区应借势鼓励、吸引更多科研力量投入对滨海乡土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中,促进更多潜在的待开发滨海乡土树种投入生态修复进程,为实现滨海生态系统生态资源向生态价值转化作积累。

参考文献:

[1] 郑冰晶,郝培尧,董丽,等.公园城市的湿地生态修复实践研究[J].景观设计,2019(2):116-118.

[2] 何海军,甘华阳,夏真,等.华南西部滨海湿地调查及主要成果[J].中国地质调查,2018,5(6):75-82.

[3] 卞阿娜.华南滨海区耐盐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D].厦门:厦门大学,2009.

[4] 张立,谢湉,胡雪红,等.国际规范案例对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编制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20,37(8):19-25.

[5] 胡雪红,张立,周炎武,等.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规范的现状与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20,39(6):131-139.

[6] 叶玉瑶,张虹鸥,任庆昌,等.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思路与方法:以广东省为例[J].热带地理,2021,41(4):657-667.

[7] 王金华,黄华梅,贾后磊,等.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策略[J].生态学报,2020,40(23):8430-8439.

[8] 陈清华,程琪,赵蒙蒙,等.我国红树林生态修复现状研究[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西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821-825.

[9] 林石狮,叶有华,孙延军,等.多彩红树林景观营造:彩叶乡土红树林植物海漆和南方碱蓬的调研与应用[J].生物学通报,2013,48(1):10-12.

[10] 廖宝文.红树林 中国海岸的“两栖植物”[J].森林与人类,2019(3):100-111.

[11] 林子腾.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12] 姜仲茂.5种乡土红树植物定居无瓣海桑人工林林下限制因子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9.

[13] 林石狮,张信坚,罗连,等.滨海湿地与红树林生态恢复的优良乡土植物海刀豆的栽培与工程运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7,36(1):68-71.

[14] 邱霓,徐颂军,邱彭华,等.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物种多样性与空间分布格局[J].生态环境学报,2017,26(1):27-35.

[15] 唐春艳,张奎汉,白晶晶,等.广东省滨海乡土耐盐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研究[J].广东园林,2016,38(2):43-47.

[16] 黄慧明,龙闹,李晓晖,等.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广州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策略研究[J].规划师,2020,36(17):20-25.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乡土植物生态修复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乡土植物在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