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大豆间套作种植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2-07-04王顺才姚才奎尹红升孙林华汤霭娅梁泉温宪勤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云南省大豆玉米

王顺才 姚才奎 尹红升 孙林华 汤霭娅 梁泉 温宪勤

摘 要 大豆间套作种植能有效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作物收益。基于云南省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的现状,简要总结了云南省大豆间套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大力培育特色专用大豆品种、积极开展养分高效品种选育与应用、加强省内大豆研发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大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力度、切实提升大豆精深加工水平、支持农业组织化生产和拓展东盟国家大豆生产基地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 大豆;间套作;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6.008

近30年来,我国饲用蛋白和植物油的消耗量迅速攀升,但受耕地资源限制,难以持续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只能通过进口满足市场需求。截至2021年,自给率不足15%,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供应量不足成为困扰我国粮油安全的卡脖子难题。2021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并提出实施大豆扩种行动,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间套种)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提高大豆单产水平,推动大豆玉米兼容发展,多措并施扩面积、提产量。

间套作是指运用群落生态空间结构原理,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不同比例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1-2]。作为一项集约化农业栽培技术,间套作可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空间和时间资源,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益。云南省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大豆品种多、种植面积广,大豆间套作和净种两种模式种植面积基本相等[3-5]。本文对云南省大豆间套作模式的种植现状、问题、发展潜力及发展对策进行归纳及分析,旨在为云南省大豆间套作模式的深入研究及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

1 种植现状

云南省地形复杂,山地、高原、河谷等多种地形并存,海拔高差较大(海拔76.4~6 740 m),具有从各种气候带特点。云南省大豆年播种面积12万~

15万hm2,年产量15万~18万t,分别占全国的1.2%和1.0%。大豆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文山州、红河州、普洱市和昭通市等地,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文山州、曲靖市、昭通市和红河州为主的夏大豆生产基地,以德宏州、普洱市、临沧市为主的冬季热区大豆生产基地及以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为主的菜用大豆生产基地。

云南省大豆间套作有玉米-大豆、甘蔗-大豆、烟草-大豆、茶叶-大豆和水稻田埂种植大豆等多种种植模式[6-7]。玉米-大豆常年种植面积约4.0万hm2,

占云南省大豆间套作种植面积的60.2%;甘蔗-大豆种植面积约1.0万hm2,占比15.0%;烟草-大豆种植面积约1.0万hm2,占比15.0%;茶叶-大豆种植面积约0.5万hm2,占比7.5%;水稻田埂种植大豆面积约

0.15万hm2,占比2.3%。

由表1可知,大豆间套作种植在云南省全省范围内均有分布,总面积达5.704万hm2,集中分布在文山州、曲靖市和昭通市,总计3.095万hm2,占云南省大豆间套作种植总面积的54.3%。预计2022年云南省大豆间套种面积在6万hm2左右。

2 发展潜力

2.1 种植空间潜力巨大

云南省玉米种植面积为176.5万hm2,烤烟面积为59.9万hm2,果林面积超66.6万hm2。如果推广玉米-大豆、烟草-大豆、果园-大豆间套作种植,大豆适种面积将在40万hm2以上,在種植空间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2 良种生产推广潜力巨大

云南省大豆常年种植面积约13.3万hm2,其中大豆间套作种植面积约占50%。2011—2021年,云南省共审定通过大豆新品种25个,其中适合间套作种植的品种有滇大豆2号、云资环大豆5号、云黄13、云黄15及滇大豆8号等。滇大豆2号2021年间套作推广种植面积0.150万hm2,占云南省大豆常年种植面积的1.13%;云环资大豆5号2021年推广种植面积0.273万hm2,占云南省大豆常年种植面积的2.05%;云黄13号2021年推广种植面积0.340万hm2,占云南省大豆常年种植面积的2.56%。由此可见,大豆良种间套作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例很小,推广潜力巨大。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大豆品种,既能改良云南省大豆品质,又能保证粮食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对云南省省内供给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2.3 产量提升潜力大

在大豆间套作种植时,应选用适宜的大豆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模式及合理的施肥技术,同时在生育进程上错开峰值期,从而更有效地利用间套作系统的整体资源,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8]。例如,在玉米-大豆模式中,当大豆-玉米按照2∶2行数种植时,玉米-大豆复合产量较玉米净种时增产5.7%,提高了作物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大豆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在玉米-大豆间套作种植时,可减少氮肥用量8%~12%[9]。

2.4 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云南省常年豆制品加工所需生产原料60万~80万t,省内每年生产量在30万t左右,供需缺口巨大。随着社会发展,肉蛋奶在国民饮食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肉蛋奶生产所需的饲料中豆粕约占20%,大豆供应量远远小于需求量。同时,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接壤,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周边国家的重要门户,充分利用云南省的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开拓国内和国际的大豆市场,能够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农业类优势产业。

3 存在的问题

3.1 科研力量不足

云南省长期以来对大豆生产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足,品种资源得不到保证,基础研究薄弱。云南省内从事大豆研究的机构和人员较少,目前仅有云南省农科院和云南农业大学设有大豆研究室,玉溪市、文山州、德宏州等少数州(市)设有豆类研究室。云南省现有大豆技术人员30人,专业背景以农学、植保为主,且多数是兼顾多种作物,仅有少数技术骨干侧重于单一大豆品种的研究[10]。

3.2 缺乏优质专用品种

据统计,2017—2021年云南省通过审定大豆品种共计24个,其中高油大豆品种13个、高蛋白大豆品种15个,但是新品种推广力度不足,生产上品种多、杂、乱现象较突出,多品种混合降低了专用品质[11]。

3.3 新品种推广力度不够

由于大豆种子是常规种,农民可以自行留种种植,因此大豆种子销售业效益较低,种子经销商缺乏新品种推广动力,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仍种植当地的农家品种,新品种普及率不高。

3.4 产业化水平落后

1)生产条件较差。云南山区面积占98%以上,海拔高差大、旱地多,因土壤、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大豆生产经营分散,难以形成连片规模商品生产基地。2)生产水平低。大豆新品种更新、更换缓慢,新技术推广应用率不高,农民仍沿用传统的大豆种植技术,以山区旱地零星种植,或与玉米、果园等套种为主,机械化应用难度大,良种良法不配套,造成单产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效益较差。3)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目前,云南省没有大豆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也没有大豆专业化种业公司。云南省大豆加工企业220家,集中在昆明、曲靖、玉溪、红河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州(市),而且多数厂家加工技术落后,产品同质化严重。

4 发展对策

4.1 加强大豆研发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1)建立间套作大豆科研基地,改善品种培育条件,提高大豆种植技术,为间套作大豆发展提供技术支持。2)增加大豆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投资,建设一批良种生产基地,重点改善良种繁育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高大豆良种的生产能力。3)加强种质资源保护。除了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外,增加大豆种质资源库,有效实施低纬高原特色大豆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4)加快设立国家级、省级大豆产业体系和科学家岗位,开展大豆养分高效、多抗、高蛋白、光周期迟钝等生理分子机制与育种研究,开展大豆带状种植相关生理生化与育种以及示范推广工作。

4.2 加大种植技术推广力度

1)鼓励种子生产和经营单位从事大豆种子的生产和经销,积极推广、应用养分利用效率高的大豆新品种,通过利用作物根际生态调控与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积极扩大优良品种豆类作物种植面积,以实现农业增产增值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大豆科研和推广投入,增加财政支持,有效保障大豆基础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

4.3 大力培育特色专用大豆品种

1)推广应用耐阴抗倒、株型收敛、早中熟、高产大豆品种,选用株型紧凑、抗倒抗病、中矮秆、适宜密植的高产玉米品种。2)发展具有低腥味的高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一般在43%以上),作为直接加工食品用豆,用以生产豆腐、豆奶、酶活大豆粉、全脂大豆粉、卤腐及豆豉等。3)选育百粒重在30 g以上的大粒豆,用以生产青毛豆出口;选育百粒重在10 g以下的小粒豆,用以生产豆芽和纳豆。

4.4 支持农业组织化生产

1)针对云南省旱地面积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状况,积极开展玉米-烤烟-大豆、大豆-小麦-油菜等轮作机制的研究与应用,以有效提高大豆规模效益和改善土壤理化条件,促进云南省种植业可持续发展。2)积极推进大豆生产组织机制试点工作,培育一些新的大豆企业、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统一进行大豆生产和销售,提高农民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3)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提高农户加工销售大豆的收益,提高大豆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

4.5 切实提升大豆精深加工水平

1)以大豆全产业链开发为目标,充分发掘国产大豆食用价值,大力发展豆奶等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大豆精深加工產业,从需求侧引导供给侧,种植、生产和消费端同步升级,最终拉动国产大豆的自给率,同时助力国民营养和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2)除了传统豆制品加工外,还要积极拓展饲用大豆产品和休闲食品的研发,促进豆和奶有机结合,开发多种风味的产品,促进大豆主食产品开发。3)依靠科技力量研究豆渣利用,提高大豆食品的附加值,以大豆专用品种选育推广为支撑,形成以专种、专用、加工为主的大豆深加工产业链。

4.6 积极拓展东盟大豆产业基地

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后备耕地资源,但囿于技术及资金短缺,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生产潜力。因此,可利用云南省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鼓励企业通过购买或者租赁的形式,利用上述国家丰富的耕地资源,建立东盟国家大豆生产基地,培育东盟大豆生产企业,推动东南亚大豆产业的发展,拓宽我国大豆的进口渠道,为我国大豆战略安全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明明,王萍,吕世翔,等.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17,36(5):818-823.

[2] 王玉兰.云南省大豆科研生产现状及发展潜力[J].大豆通报,2003(2):3-4.

[3] 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等.发展套作大豆,振兴大豆产业[J].大豆科学,2008,27(1):1-7.

[4] 孟庆宝,方锋学,龙明华,等.甘蔗间种菜用大豆对甘蔗产量、品质及间种后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4):169-173.

[5] 聂明建.烤烟套种模式研究进展[J].农技服务,2012,29(1):82-83.

[6] 黎健龙,涂攀峰,陈娜,等.茶树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7):2040-2047.

[7] 严炳华.浅谈水稻田埂种植大豆[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0):129.

[8] 周新安,年海,杨文钰,等.南方间套作大豆生产发展的现状与对策(I)[J].大豆科技,2010(3):1-2.

[9] 姚才奎,王顺才,尹红升,等.2017—2021年云南省审定大豆品种性状的演变[J].云南农业科技,2022(3):50-53.

[10] 韦柳佳,黄莉,张雅琼,等.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及效应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1):67-72.

[11] 梁泉,尹元萍,杨通新.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初步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4,38(5):16-19.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云南省大豆玉米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收玉米啦!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我的玉米送给你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