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和盐酸氨溴索联合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分析
2022-07-04吴猛
吴 猛
(山东省邹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山东 滨州 256200)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常见耳科疾病,是一种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患者发病后会有明显的听力损失和中耳积液等症状表现,还可伴有耳鸣耳痛等症状,需要及时治疗预防鼓室粘连或骨链坏死,进而完全丧失听力[1]。现阶段该疾病的治疗以药物,其中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是该疾病常见疗法之一,该药物是糖皮质激素,抗炎抗过敏效果确切,可避免耳内炎性物质的渗出,缓解局部炎症,对黏膜水肿的吸收有促进作用,对于患者听力有良好的恢复作用。但单纯抗炎对该疾病的疗效有限,复发风险高,因此可联合其他药物共同应用巩固疗效[2]。盐酸氨溴索是一种黏液溶解剂,对黏性物质有良好的溶解作用,可避免黏液滞留,还可促进纤毛运动,恢复正常的耳室环境,缓解炎性浸润,提升临床疗效[3]。为探究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联合与不联合盐酸氨溴索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本次选取我院在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9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开展对照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9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46例,观察组46例。对照组内男、女分别有28例和18例,年龄分布在19到53岁,均值(35.86±2.45)岁,病程分布在1到7个月,均值(3.82±1.43)个月,声阻抗结果显示B、C型分别有31例和15例;观察组内男、女分别有30例和16例,年龄分布在18到55岁,均值(35.92±2.53)岁,病程分布在1到8个月,均值(3.95±1.51)个月,声阻抗结果显示B、C型分别有29例和17例,统计学软件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相近,可比。我院伦理委员会对研究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经检查患者各项指标与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相符,均为单耳发病;此前无相关治疗史;沟通、认知功能正常;知晓本次研究且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既往有鼓膜穿孔或噪声性听力损失病史者;化脓性中耳炎者;合并鼻咽部肿瘤或代谢性疾病者;对研究用药过敏者;既往有耳毒性药物治疗史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患者呈端坐位,患耳朝向医生,头部微前倾,在外耳道使用碘伏消毒,在鼓膜前下象限与鼓膜边缘相距2mm左右处通过10ml带有鼓膜穿刺针头的注射器穿刺,针头进入中耳腔后将积液抽出,注射器内出现气泡后撤出针头,若积液抽出困难可借助负压装置抽取积液。沿进针方向注射给药地塞米松(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358;2mg),剂量为1ml。
观察组采用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本组患者积液抽取操作与对照组一致,在此基础上经注射器给药地塞米松、盐酸氨溴索(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545;15mg)联合生理盐水共同注射给药,三种药物剂量分别为0.5ml、0.5ml及1ml。
两组患者注射药物后头部应偏向一侧并对耳屏进行按压,待其咽部流出药液即可,两组均每周给药1次,连续治疗4次。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鼓室压、纯音听阈及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比较,同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炎性因子包括白介素5(IL-5)、白介素8(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4]:经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鼓室内无积液,听力恢复正常为治愈;经治疗临床症状显著缓解,鼓室内无积液,听力得到恢复为显效;经治疗临床症状无好转,鼓室内残留积液,听力仍有异常为无效。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鼓室压及纯音听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鼓室压、纯音听阈经比较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鼓室压、纯音听阈与对照组相比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鼓室压及纯音听阈比较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经比较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3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属于非化脓性炎性疾病,疾病的主要特征包括听力损伤和中耳积液,会对患者的听力功能及正常学习、工作及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故需要及时开展有效治疗。现阶段临床中认为该疾病的发病原因是咽鼓管和中耳腔表面的活性物质较少,同时咽鼓管压上升,顺应性下降,最终导致中耳腔内积液引起该疾病,此外炎性反应以及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也参与到了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需要尽早清除鼓室内积液并给予抗炎类药物以及改善免疫应答类药物进行治疗,改善病情,促进其尽快康复。
目前临床中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以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为主,地塞米松属于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以及释放,因此抗炎效果确切,还可以抑制机体延迟性过敏,减少免疫球蛋白与受体的结合量,避免T淋巴细胞大量转化,故免疫抑制功效显著[5]。但是该种疗法的长期应用结果显示,药物效用持续时间较短,单用会有较高的复发率,而反复给药则会提升毒副作用风险,因此可联合其他药物应用以增强治疗效果。盐酸氨溴索属于黏液溶解剂类药物,不仅具有溶解黏液的作用,还可以发挥抗氧化和呼吸道润滑功效,在多种呼吸道疾病中均有良好的应用。盐酸氨溴索对黏膜纤毛运动有促进增强能力,对黏液凝胶层和溶胶层比例可以进行合理调节,提升纤毛运动的运输能力,对咽鼓管生理功能也有确切的改善作用,同时对咽鼓黏膜和中耳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与分泌有一定刺激性,能够改善患者中耳的通气功效,溶解中耳内分泌物并减轻分泌物的黏性,有利于排出积液,恢复正常听力。此外该药物抗炎效果也比较理想,对分泌物性状有调节作用,还可增强纤毛摆动,提升纤毛清洁分泌物的能力,对于炎性介质的分泌也可发挥抑制作用,增强药物的抑菌和杀菌功效。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与任亮[6]等人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这提示联合给药对于患者的病情改善及疗效提升作用优于地塞米松单用。分析原因可能与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疗法虽然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显著,但药物效用维持时间较短,对于中耳分泌物的排出无促进作用,使得其抑制炎性反应和改善炎性因子介导的免疫损伤效果有限等因素有关,而联合给药盐酸氨溴索一方面能够通过不同药理机制增强药物的抗炎能力,另一方面还可溶解患者中耳内的分泌物,增强纤毛运动能力,对积液的排出有积极影响,进而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相比对照组更低,鼓室压和纯音听阈相比对照组更高,与肖宏科[7]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说明鼓室内联合注射给药地塞米松和盐酸氨溴索可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反应。IL-5、IL-8以及TNF-α均为常见的炎性因子,其中IL-5对嗜酸性粒细胞分化有促进作用,当其水平上升提示局部炎性反应出现加重情况;IL-8对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当其水平升高说明炎性因子的释放速度加快;TNF-α是单核巨噬细胞所分泌的一种炎性物质,对多种类型炎性细胞有诱导聚集作用,当其含量增加则提示炎症级联反应扩大。盐酸氨溴索可以增强黏液纤毛的运输能力,可以增加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含量,对鼓室内膜和咽鼓管功能均有确切的改善作用,可以合理调节鼓室压,对病灶处毛细血管的充血表现有缓解功效,能够快速恢复中耳通气功能,促进中耳积液的排出,进而可促进鼓室压和听力的恢复,并减轻炎性反应。同时鼓室内注射给药方式可确保药物直接在咽鼓管、鼓室黏膜处发挥效用,可尽快达到抗炎和促进水肿消失的效果,修复活性氧自由引起的黏膜损伤,改善患者听力和病情,促进其康复。
4 结束语:
综上,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鼓室内地塞米松联合盐酸氨溴索注射给药治疗对其听力改善效果确切,还可有效抑制炎症,缓解病情,进而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因此该种疗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