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研究

2022-07-04郭建银

健康之友 2022年13期
关键词:病程针灸常规

郭建银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卫生院 青海 海东 810500)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异常或糖耐量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本病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通常认为本病的发生是胰岛素分泌异常或胰岛素抵抗诱发的持续性血糖升高。根据相关调查统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升高,和21世纪初期相比,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升高了10-18倍,已成为当下最常见的、最主要的慢性疾病之一[1-2]。糖尿病本身不具有致死性和致残性,但持续的血糖升高可累及多脏器和全身系统,从而诱发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进而引起患者死亡或残疾的结果,因此在临床中要充分重视,注意做好患者的血糖控制和并发症的防控工作,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3]。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临床调查统计,周围神经病变在糖尿病临床中发生率在80%以上,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差异之处在于有些患者症状严重有些患者症状隐蔽。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进行性的对称性感觉障碍或运动障碍,早期症状并不显著,不容易引起患者重视,以肢体远端麻木、刺痛为主要特征,随着糖尿病症状的加重和病程的增加,患者症状会越来越严重,直至累及全身,中晚期患者可能出现撕裂样疼痛或灼烧样刺痛,引起严重的肢体活动障碍或运动功能障碍,最终发展成不可逆性的肢体功能损伤,引起残疾或死亡结果。和其他糖尿病并发症相比,周围神经病变更加隐蔽、更加顽固且很多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患者,因此周围神经病变是现阶段糖尿病临床中患者残疾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4-5]。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并未在临床中找到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根治术技术,只能通过对症治疗和干预来延缓患者病情进展,使患者免于死亡或残疾的结局(这一结论建立在患者糖尿病病情未发生改变的基础上)[6]。针灸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治疗时对背俞穴进行良性刺激,强化局部组织代谢,同时可实现内脏-神经-脑-内脏传导纤维联系,借助背俞穴调节内脏及全身,进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常规西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较为有限,近年来有学者将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转移到中医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来,有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中医针灸治疗能够有效延缓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病情进展,实现症状的缓解、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为确认中医针灸在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现以200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本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共选取样本200例,均为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II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从中选取200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入组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

纳入排除标准:(1)入组者均符合II型糖尿病诊断标准,餐后血糖大于11.1mmol/L,空腹血糖大于7.6mmol/L。(2)根据患者主诉和检查结果,确认患者为II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患者主诉肢体远端有麻木感、刺痛感,经测试后确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对称感和肢体运动障碍,疑似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3)深度检查后排除可引起同类症状疾病者。(4)排除合并严重器质性、系统性病变者。(5)排除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6)排除意识障碍、神经疾病及其他无有效沟通者。(7)排除其他不适合纳入本组研究者。(8)本组研究已于我院伦理委员会备案,充分保证入组者知情权,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纳入本组研究,研究开始前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照组100例患者,男53例,女47例,年龄35-58岁,平均年龄46.6±4.8岁,病程2-26年,平均病程12.9±2.2年,周围神经病变2-16年,平均病程6.6±1.9年;观察组100例患者,男55例,女45例,年龄33-60岁,平均年龄47.0±4.5岁,病程3-28年,平均病程13.3±2.6年,周围神经病变2-16年,平均病程6.5±2.0年;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未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周围神经病变病程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常规护理+中医针灸治疗,具体如下:

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应用常规糖尿病治疗方案,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在本组研究中为确保变量的稳定性,入组者参与研究前均为常规口服二甲双胍+周期性皮下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入组后沿用原有治疗方案,视作常规治疗。

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主要为对症护理,包含糖尿病症状护理、并发症预防、抗感染、抗炎、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心理干预等,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模式上无显著差异。

中医针灸治疗:根据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制定不同的取穴针灸方案。上肢症状严重者,取穴曲池、颌骨、外关、后溪、八邪、手三里、肩井、内关、太陵、井穴、十宣等;下肢症状严重者取穴足三里、阳陵泉、太冲、解溪、地机、三阴交、涌泉、内庭、八风、气冲、委中、环跳、飞扬等;头颈躯干症状严重者,取穴脾俞、肾俞、扶突、肝俞、关元、气海、大椎等;除上述根据患者症状取穴外,根据患者症状严重部位从二间、阳池、阳溪、阿是穴、足临泣、昆仑、中都、承山等穴中取3-5穴为辅穴进行针刺。采用平补泻法,得气候留针20min,每日1一次,每次行针1次,间隔1天,连续治疗28d。

1.3评价指标

以28d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对应指标进行评价和对比,以此评估中医针灸在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具体评价指标如下。

(1)对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进行评价,以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显著缓解,无痛感、不适感、不对称感,血糖控制平稳为显效;以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好转,疼痛、不适、不对称感可自制,血糖控制平稳为有效;以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未见改善,症状严重无法自制,血糖控制平稳为无效;临床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

(2)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和对比,采用问卷获取相关信息,根据问卷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级,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n*100%。

(3)对两组患者单一疗程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评价和对比,单一患者发生多种不良反应仅记为1次,统计不良反应例数,不计算频次。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相关数据均经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率表示,组间对比时分别经t检验或卡方检验,检验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根据表1统计结果,对照组临床有效率71%,观察组临床有效率88%,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一疗程内观察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改善情况更加显著。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对比

2.2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根据表2统计结果,对照组满意率64%,观察组满意率88%,观察组满意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诊疗体验,提高其舒适度和主观感受,有利于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在单一疗程治疗期间,对照组100例患者,11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11%;观察组100例患者,6例发生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怒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灸治疗不会导致不良反应风险增加,意味着针灸在本病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持续升高为主要症状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人体在持续的高糖状态下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脑病、神经病变等,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与血糖升高后神经组织纤维缺血血氧、炎性反应增高和细胞内动态平衡紊乱等因素有关。到目前问题,临床中尚未证明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通常认为与血管障碍、代谢紊乱、神经营养因子降低有关,因此现阶段临床中尚未找到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特效疗法,只能通过对症治疗来延缓患者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8]。

近年来,临床研究中发现针灸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有着良好效果。首先,通过针刺穴位的方法能够有效刺激患者局部微循环,改善肢体远端神经营养供给情况,缓解因供血、供氧不足引起的神经组织纤维活性降低,从而达到缓解周围神经病变的目的。其次,针刺能够刺激局部细胞活性,恢复肢体肌肉舒张、收缩能力,从而缓解运动障碍问题[9-10]。在本组研究中,共选取了200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入组研究,就针灸在本病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的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提示针灸在本病临床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在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临床中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病程针灸常规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常规之外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
别受限于常规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