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在肝小静脉闭塞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2-07-04田世磊
田世磊
(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影像科 山东 威海 264200)
肝小静脉闭塞性疾病(HVOD)发病率并不高,患者就诊时存在不同程度的黄疸,触诊表现为肝肿大,部分患者合并右上腹疼痛症状,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疲劳感,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发病率低,主要是由于小静脉纤维化导致官方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干细胞坏死,最终形成HVOD[1]。肝静脉闭塞性疾病的病因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是由下腔静脉和肝内静脉隔膜的形成以及肝静脉发育不良引起的。后者是由于各种原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由血栓引起的,也是继发性Budd-chiari综合征(DCS)的原因[2]。由于本病并不典型,因此正确诊断,避免误诊是患者就诊时的重要关注点,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采取了两种诊断方式,观察诊断效果更好的方法,为本病的治疗提供可参考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研究计划将就诊于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的疑似肝静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展开研究,共计入组80例,就时间均在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泻,头晕等。患者入选标准:(1)病理诊断后患者被诊断为肝静脉闭塞性疾病;(2) 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3) 患者同意这项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系统疾病患者;(2) 免疫系统疾病患者;(3) 肝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26-74岁,平均年龄(44.5±3.4)岁。
1.2方法
1.2.1 实验仪器
SOMATOM Definition AS64层螺旋CT仪(西门子),1.5T核磁共振仪(飞利浦)。
1.2.2 检查方法
对于多层螺旋CT检查,(1)各个参数设置如下:电压120kV,电流250mA,窗口宽度为180,窗口级别为50,层间距和层厚均为5mm。(2) 患者检查前保持平稳情绪,并嘱患者饮用1000mL左右的矿泉水,然后经静脉注射给与80mL的碘海醇,流速为3毫升/秒。注射完成后,分别在20-25s,50-55s和300s完成CT扫描,扫描范围为从膈肌上缘开始,一直扫描到髂棘上缘,同时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完成后,参数设置为1.25mm。MRI检查:检测回波时间设定为4.2s,重复时间为1850ns,激发次数为12次,层厚为8mm,层距为1mm,视场为40C,矩阵设定为250×160,并使用T1加权项对患者进行测试,使用T2加权项来定位轴位置快速自旋回波。在测试期间,要求患者屏住呼吸约5秒钟。之后,通过4dTHRIVE扫描患者。扫描过程中将有6个动态,每个持续时间约为5.5s,有100层图像。扫描前,患者注射20毫升帕德尔葡甲胺。注射完成后,在15s,40s和300s扫描患者的病变部位。对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并将综合检查结果纳入联合组。并根据实验室病理诊断确定患者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1.3评价与排除标准
1.3.1判断标准
对患者进行肝穿刺。对于不适合肝穿刺的患者,静脉插管可用于探查肝静脉压力梯度,并确定肝静脉阻塞患者是否患有门静脉高压症。(1) 肝静脉压力梯度<10mmHg(2)肝静脉冲击压<20mmHg。
1.3.2排除标准
(1)排除严重肝脏疾病以及门脉高压患者;(2)严重心血管疾病者;(3)肾功能衰竭以及肾脏疾病者;(4)疾病的急性进展期;(5)精神疾病者,本人及家属拒绝配合分组治疗。本研究已经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支持且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实验目的且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观察指标
检查确诊病例数,未确诊病例数,多层螺旋CT检查和联合检查的准确率,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同时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以及两组患者胆囊壁水肿,肝门静脉增厚,食管静脉曲张,小肠壁增厚等影像学表现的数量。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确诊、未确诊及检查准确率比较
联合检查组的检查准确率相对于CT组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确诊、未确诊及检查准确率对比表[n(%)]
2.2CT检查及联合检查的影像学表现
在这项研究中,联合检查组显示肝脏体积增加和腹水增加。MRI影像显示T2W1上出现高信号表达,呈现云状阴影。在CT急性MRI增强扫描中,增强程度不同,延迟时间更明显。检查后发现,所有患者肝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压迫,但未见侧支循环。两组患者胆囊壁水肿增厚,肝门静脉水肿,食管静脉曲张,小肠壁增厚等影像学特征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联合治疗组的准确性略高。CT组,详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式影像学表现对比表[n(%)]
2.3 肝功能变化
治疗前CT组与联合组两组肝功能无明显差异性,治疗后联合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CT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治疗后肝功能相比较
3 讨论
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发病率较低的一种疾病,此病常发病急,容易误诊或漏诊,因此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检查可以降低对患者机体的伤害,有助于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多层螺旋CT可以更清晰的反应人体实质性脏器和疾病,但对肝小静脉的显影程度较差甚至不显影,容易造成疾病的误诊和漏诊,因此众多学者均主张采取联合诊断方法,在学者的研究中也通过联合检查获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其准确的反应闭塞的具体位置,便于临床根据其影像资料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3-4]。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知道,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因对疾病的确诊率比较低,容易导致疾病的漏诊和误诊,不能对疾病进行明确的诊断,患者接受治疗后,肝功能的变化数值不大,而行螺旋ct联合磁共振检查不仅明确了疾病的诊断,还为进一步的诊疗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可以做到对疾病的正确、有效性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保护了肝功能,避免发生不可逆转性的伤害,从而对肝功能的保护性更强,各项指标逐渐好转,降低了对机体的伤害性,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后,患者肝脏体积及腹水增加。在MRI检查期间,T2W1上出现高信号表达,显示云状阴影,这与CT相反。在增强扫描中,显示增强程度的差异,并且在延迟期间更明显。在肝静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与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相比,多层螺旋CT检查结合MRI检查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这主要是由于临床对患者的诊断[5-6]。在诊断中,多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造影剂节省,重建次数不受限制等特点,可以提高图像质量。但是,在扫描过程中,有很多影响诊断准确率的因素,例如患者的配合程度、摆放体位等等,对最后诊断结果造成影响[7-8]。MRI检查方法是临床诊断常用方法之一,其优势在于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各种参数可作为成像的基础。可以通过调节磁场来选择轮廓,并且对人体的辐射很小。然而,检测过程中扫描时间较长,肝脏和胰腺检测的准确性并不优于CT检查。可以看出,这两种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9-10]。在本病的临床检查中,多层螺旋CT结合MRI检测可以取得互补优势,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性。两种诊断方法的影像学表现基本相同,这主要是因为肝静脉闭塞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1-12]。药物和放射治疗等因素可导致肝小静脉,肝小叶和肝窦中的细胞受损,导致肝脏中的纤维蛋白沉积。长期患病后,会导致血管阻塞。通过分析患者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同时将两者结合使用时,可以取得进一步的互补优势,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13-14]。
综上所述,在肝小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中,使用多层螺旋CT和MRI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然而,在这项研究中,由于样本量小以及检查人员或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合作程度低,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是,总的来说,仍然存在一些错误。相信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方法和设备将不可避免地逐步完善,准确率逐渐趋于临床病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