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7-04崔俊芳 任玉秀 杨晓
崔俊芳 任玉秀 杨晓
摘 要:目的 探究康复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及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德州市中医院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满意度、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康复护理对提升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肢体功能、满意度以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康复护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13-0077-04
急性脑梗死疾病具有发病急、危害大等特点,发病后需尽早施行治疗以稳定患者的生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救治的同时,为改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需有意识强化护理干预。常规护理服务多围绕疾病症状展开,而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恢复十分关键[1-2]。康复护理在结合急性脑梗死疾病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肢体功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以不断改善其活动能力、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模式下患者的康复效果,以进一步探究康复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德州市中医院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1.25±5.1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20 h,平均时间(8.13±1.35)h。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1.39±5.0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21 h,平均时间(8.45±1.2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通过德州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3]中急性脑梗死疾病诊断标准;②意识清晰,经救治后体征稳定时间>48 h者。
排除标准:①颅内大面积梗死或出血者;②存在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者;③合并严重脏器病变者;④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①体征监测。持续关注、记录患者体征数据变化,并反馈给医生。②用药指导。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并介绍具体用药方案。③康复指导。指导患者亲友待其体征稳定、清醒后,由亲友辅助展开四肢按摩、下床站立或行走以及日常康复指导工作。④日常生活指导。告知患者需科学饮食、合理作息,并适当展开日常生活活动。⑤健康宣教。介绍疾病特点、救治方案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观察组开展康复护理,术前由专业康复护理团队进行康复护理计划拟订,于术后由专业康复护理团队立即开展对应康复护理措施,患者亲友从旁辅助、学习。(1)组建专业康复护理团队。由护士长、康复科医生、责任护士组成此次专科康复护理团队,其中责任护士负责落实各项康复护理措施、反馈患者情况;康复科医生负责开展康复护理内容宣教、康复训练指导、康复护理计划拟订;护士长负责人员协调、定期组织展开培训、护理质量监控等。(2)评估、康复护理计划制订。对患者体征、情绪、认知等展开全面评估,结合评估结果、急性脑梗死疾病特点拟订康复护理计划。
(3)康复宣教。由康复科医生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以及对应康复护理计划,为患者介绍详细康复护理内容,并告知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配合、开展。(4)情绪疏导。评估患者情绪状态后,针对性展开情绪疏导工作,告知患者维持平稳、乐观情绪对疾病康复的重要影响,同时通过播放轻音乐、提供舒适环境等措施引导患者维持乐观情绪。(5)康复训练。在康复科医生指导下,由团队中责任护士为患者详细介绍康复训练计划以及各阶段训練计划的目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重视程度、治疗依从性。具体内容:①床上康复训练。辅助患者翻身,自近端关节至远端关节、自大关节至小关节展开肢体按摩。同时辅助患者摆放肢体功能位,于关节处放置软垫,指导患者以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做牵拉运动。另一方面,指导患者自行穿衣、刷牙、梳头,以提升患者上肢活动功能。②站立、行走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康复情况指导其施行坐位平衡训练,维持半卧位至坐位康复训练,待坐位体位平衡后指导其做扶床站立训练,待可下床时,指导其展开床旁站立肢体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康复情况,逐渐过渡至站立平衡训练、脱离辅助自行站立训练、床旁行走训练、脱离辅助器自行行走训练。③肢体功能训练。开展悬浮物抓握训练以改善患者肢体障碍情况,并施行专门手部捏、拔、拧、插等训练改善患者手部功能,通过穿针、绣花等动作训练提升手部精细动作功能。要求遵循循序渐进原则,10 min/次,4次/d。
④语言、吞咽功能训练。开展咬肌按摩,指导患者伸舌、鼓腮,并以蘸取柠檬汁的棉签刺激患者舌根、上颚,进而锻炼其吞咽功能。同时指导患者通过字、词、句的表达,以逐渐锻炼患者语言功能。⑤口腔清理。辅助患者咳嗽、排痰,通过叩击背部以促痰液排出,并指导患者做好口腔清洁。
1.4 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总分值为100分,得分越高即自理能力越强;以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值为42分,得分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成正比;以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总分值为100分,得分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成正比。
护理前、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包含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环境、社会功能,各指标分值为0~100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佳。
护理后,采用德州市中医院自制护理满意程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护理满意程度,信度=0.96,效度=0.93,总分值为100分,根据得分分为满意(>90分)、一般滿意(80~90分)、不满意(<80分),护理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数据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ADL、NIHSS、Fugl-Meyer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ADL、NIHSS、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ADL、Fugl-Meyer评分较护理前更高,NIHSS评分较护理前更低,且观察组患者ADL、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环境、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较护理前更高,且观察组患者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梗死亦称为缺血性卒中,因各种因素所致脑部供血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导致供血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导致机体神经功能损伤。急性脑梗死发病后,患者脑部出现供氧障碍,经积极救治后,多数患者仍存在认知、肢体等方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为改善患者生活活动情况,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治疗且待患者体征稳定后需及时展开康复治疗,以期尽可能促进患者认知、语言、肢体功能的恢复[4]。而常规护理多围绕患者病情展开相关基础性护理服务,如疾病知识宣教、用药指导、生活指导等常规护理干预,一定程度上缺乏了对患者康复需求的满足,未能及时展开有效康复护理服务,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相比之下,各方面开展早期康复护理,促进患者认知、语言、肢体等方面的康复尤为重要。
因发病急、应激性刺激、活动障碍、救治操作等因素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情绪易出现较大波动,且术后缺乏针对性康复锻炼、自我保健意识,影响了患者的疾病救治措施开展及康复效果[5-6]。因此,在各项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征稳定48 h后展开康复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施行康复护理干预时,需注重建立有效沟通,在了解患者认知程度、认知需求后展开针对性健康宣教,注意为患者介绍康复护理内容,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促使康复护理顺利开展[7-9]。同时针对性展开心理疏导,引导患者维持乐观情绪,进而积极配合各项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强化对患者康复训练干预,即结合患者具体康复情况、病情为其制订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展开关节、肢体、生活行动能力的主动及被动康复训练,如床上康复训练、站立及行走康复、肢体功能、语言及吞咽功能训练,在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刺激机体神经机能,减轻机体骨骼、肌肉废用性萎缩状态,松懈挛缩韧带、关节囊,进而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注重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其自理能力[10-12]。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ADL、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做好患者的生活指导工作,并定期做好口腔清洁以确保患者口腔卫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13-1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何助红[16]的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开展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干预后运动能力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均更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论与本研究相似,有参考性。
综上所述,开展康复护理服务对促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等改善有积极意义,同时可提升患者满意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吴海霞.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23(2):173-175.
[2]富佳薇,康云勤,钮清清.系统化康复理念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7):16-19.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4013-4017.
[4]Suzuki, YuJi, Ito, et al.Predictors of improvements in exercise capacity during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the recovery phase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versu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Heart and vessel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8,33(4):358-366.
[5]王穎,夏彩霞.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及康复护理策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4):24-26.
[6]闫帅,程芳芳.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C反应蛋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7):866-867.
[7]孙秀东,潘月坤.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30):177-179.
[8]龚昕,许梦雅.中药塌渍联合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0,18(4):5-7.
[9]E R Pego-Pérez, Fernández-Rodríguez I, Pumar-Cebreiro J M, et al.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modified Rankin Scale,and 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as autonomy predictive tools for stroke patients[J].Reviews in the neurosciences,2019,30(7):701-708.
[10]刘金荣,王敏,苗慧.系统化康复理念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0,26(5):791-794.
[11]孙文杰.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21,29(15):56-57.
[12]Cui Z P,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serum NGF, NSE,BDNF,and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海南医科大学学报(英文版),2017,23(5):21-24.
[13]范彩英,邹秀梅,刘腾飞,等.多学科协作下路径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自护能力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 27(16):2214-2219.
[14]陈静婷,林燕钦.康复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对其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15):2715-2716.
[15]和振娜,杨玲玲,刘明帅,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蒙药珍宝丸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1,27(2):72-73.
[16]何助红.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的影响[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