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新生儿严重快速心律失常心电图及心功能的影响
2022-07-02陈剑辉吴森波
陈剑辉 吴森波
(1、安溪县医院,福建 泉州 362400;2、安溪县妇幼保健院,福建 泉州 362400)
新生儿严重快速心律失常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但是该病症具有较高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心律呈现持续无休止性失常为疾病的主要表现,若患儿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严重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发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休克,提升其死亡风险[1]。新生儿严重快速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分娩阶段、子宫内以及出生后不同时期,疾病早期表现同围产期窒息相关症状相似,为此极易被误诊为宫内窘迫。射频消融技术为目前临床治疗快速严重心律失常的常用措施,但是存在一定风险和限制[2]。新生儿的年龄小且机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为此在药物选择方面需要极为慎重。普罗帕酮与胺碘酮均属于目前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且上述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3]。本文主要对比在新生儿严重快速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应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的疗效,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接收的新生儿严重快速心律失常患儿中选取30例作为观察对象,利用单双号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有15例患儿。
入选标准:同《新生儿心律失常》相关诊断标准相符的患儿[4];有心动过速史且经12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超、胸部平片等检查确诊的患儿;临床病历资料详细且完整的患儿。
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近一周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服用史的患儿;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严重快速心律失常患儿均接受普罗帕酮治疗,经静脉用药,药物初始使用量为2-3mg/kg,第二次用量为1-2mg/kg,患儿共接受为期四周的用药治疗。
观察组新生儿严重快速心律失常患儿应用胺碘酮治疗,用药方式为利用输注泵经静脉注射,首次用药剂量为5mg/kg,药物经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以后使用,控制药物输注时间在60min以上,药物滴速控制为5-15μg(kg·min),用药过程中需落实心电监护和血压监护工作。结合患儿的病情,可服用盐酸胺碘酮片,用量为每天10mg/kg,分两次用药,维持使用一至两周以后可酌情减少用量。患儿共接受为期四周的用药治疗。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统计两组新生儿严重快速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性别、日龄、心率水平。
(2)记录并分析两组患儿的心电图指标(QTc间期和P-R间期)水平变化情况。
(3)统计两组患儿的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时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应用±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用卡方检验。若结果显示为P<0.05,则提示组间数据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性别例数、日龄均值、心率水平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述。
表1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数据
2.2 两组心电图指标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QTc间期和PR间期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所述。
表2 对比两组心电图指标(±s,ms)
表2 对比两组心电图指标(±s,m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15 15治疗前399.12±11.73 399.05±11.69 0.016 0.987治疗后404.93±13.65 421.57±15.08 3.168 0.004治疗前155.49±9.84 155.26±9.72 0.064 0.949治疗后170.71±11.92 180.54±13.18 2.142 0.041 QTc间期 P-R间期
2.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儿的LVED、LVES以及LVEF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LVED与LVES均明显较对照组低,其LVEF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所述。
表3 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s)
表3 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15 15治疗前65.13±3.42 65.27±3.49 0.111 0.912治疗后60.29±2.27 57.02±1.15 4.977 0.001治疗前57.89±2.26 57.92±2.33 0.036 0.972治疗后54.91±1.49 51.39±1.02 7.550 0.001治疗前58.46±2.93 58.51±2.86 0.047 0.963治疗后60.45±3.01 63.39±4.47 2.113 0.044 LVED(mm) LVES(mm) LVEF(%)
3 讨 论
严重快速心律失常患儿通常合并心肌炎等器质性疾病,气促、口周发绀、面色苍白等均为疾病的非特异性表现,该病症具有极高的误诊和漏诊率,加之疾病发作时患儿的心肌发育不良,为此其发生心功能不全的风险极高[5]。
新生儿人群具有特殊性,为此临床主张为患儿实施药物保守治疗。普罗帕酮为目前临床常用的Ⅰc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之一,其可以将钠离子通道阻断,进而对房室结和窦房结传导通路发挥抑制作用,且可抑制心房与心室肌,减缓组织旁路前向和逆向的传导,进而缓解心律失常症状。但是随着临床研究逐渐深入,发现该药物可影响患儿的血压水平,且可产生不同程度肝肾功能损害[6]。
胺碘酮属于第三代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阻断钠通道、钾通道、L型钙通道以及非竞争性阻断α受体、β受体等机制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7]。胺碘酮当中的内苯呋喃衍生物对于钾离子通道通透性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抑制窦房结与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在延长心肌组织动作电位方面有积极作用,且可有效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复极过程,将折返激动消除的同时,获得复律作用[8]。除此之外,该药物对于心肌传导纤维、心房块钠离子内流等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有效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减缓传导速度[9]。
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心电图和心功能各项指标于治疗后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胺碘酮于新生儿严重快速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应用可以有效改善疾病症状以及患儿的心功能状态,延长心电图QTc间期和P-R间期。抗心律失常药物虽可以对症治疗,但为改善预后及保证疾病治疗效果,还需积极治疗病毒感染以及心肌炎等原发疾病,将诱病因素纠正,其次为患儿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将心动过速现象终止[10]。
总之,胺碘酮用于治疗新生儿严重快速心律失常,有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