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系统的开发与保护

2022-07-02张雅丽

绿色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黄山市鱼池山泉

李 峥,张雅丽

(1.安徽省黄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安徽 黄山 245000 ;2.黄山市水产站,安徽 黄山 245000)

1 引言

以安徽省休宁县板桥乡、汪村镇、鹤城乡等南部区域为核心区的皖浙赣山区是世界山泉流水养鱼的发祥地和主要养殖区之一[1],该区域山高林密,森林覆盖率达 80%以上,新安江等众多河流均发源于大山深处。早在宋朝,当地先民利用自然条件,挖石筑池,引山泉养鱼,创造并完善了以“森林—溪塘—池鱼—村落—田园”为基本结构的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系统[2]。它体现了山区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东方典范,为实践“两山论”的一个优秀样板。2015年休宁县山泉流水养鱼系统被农业部列入第三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3]。

然而,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技术体系日益异化的今天,黄山市山泉流水养鱼的传统和技术方式、周边生态系统,以及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巨大挑战。由于这一传统农(渔)业生产方式和鱼水山林共育系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农业的价值,使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系统的价值得到重视和挖掘,在全面调查、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黄山市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系统及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遇与挑战,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与发展措施,对于促进黄山市山泉流水养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以及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2 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系统的分析

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为:“森林—溪塘—池鱼—村落—田园”,是皖南山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生态系统从宏观、微观角度看可以分为二部分:一是山泉流水养鱼池微生态系统结构[4],二是山泉流水养鱼大生态系统生态结构。

2.1 山泉流水养鱼微生态系统结构

山泉流水养鱼池构成了一个小微生态系统,其中: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等生物因子,以及池水、底泥、光能、温度、营养盐、pH值及溶解氧等非生物因子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统一体[2]。对流水养鱼池生态系统影响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是:饲养的草鱼、荷包鲤鱼等养殖对象,投喂的饲料,池水以及水体微生物种类。利用村庄及周边野生和种植的青草、菜叶、瓜果及藤蔓作为饲料,依靠鱼池的巧妙构筑从外界引水并形成流水的高交换率保证了池水丰富的溶解氧和优良水质,同时鱼池的四壁和池底附着的微生物对池水也能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创造出一个适宜的小环境进行高密度高产养殖,克服了江河源头地区不适合大型鱼类生长的困难。优质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水质、原生态的饲料以及低温流动的泉水等因素共同催生了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硒元素、钙元素的泉水鱼,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抗氧化和补钙等功效。在一口10 m2的鱼池,其中池鱼总重量可达100~250 kg,每年可产鱼25~75 kg。

2.2 山泉流水养鱼大生态系统结构

黄山市境内山地和丘陵面积为90%左右,森林覆盖率高达82.7%,特别是江河源头地区,山高林密,生态绝佳。山上常绿阔叶林、混交林、灌丛植被等涵养水源,形成了涵盖林木根部、枯枝落叶层、山体土壤的天然“水库”。山泉水从森林流出,汇聚成大小河流经过山谷、田园和村落,江河源头的山区农民可以在家前屋后或庭院、天井中,挖坑筑池,引入山泉或溪涧水,清水长流,放养家鱼。江河源头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既能涵养水源,防洪抗旱,又能保证水质优良无污染,同时河流还具有自净作用,跌水曝气充氧,底部栖息的螺类、附着在砂石上的微生物以及河床上生长的菖蒲等水生植物都可以对养鱼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净化。同时,山泉流水养鱼依靠周边自然生长以及人工种植的植物作为鱼类喂养的饲料,这一切形成了“森林—溪塘—池鱼—村落—田园”的宏观大生态系统结构[5]。

2.3 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系统实地考察

2021年夏季,持续高温少雨,8月13日,前往位于休宁县板桥乡徐源村和龙田乡的茶籽岭天然渔场进行实地考察。

2.3.1 传统山泉流水养鱼古村落

徐源村介于“吴楚分源”浙岭和佛教名山高湖山两座名山之间的山麓,是新安江四大源头之一的沂源河发源地,山高林密,森林覆盖率高,景色优美,生态绝佳。该村规模不大,50余户人家分布在沂源河两岸。该村流水养鱼历史悠久,家家在门前屋后筑一口石砌水池进行流水养鱼。由于靠近源头,海拔高,水质好水温较低,鱼儿生长缓慢,全身乌黑,肉质鲜美,远近闻名,被誉为“山泉流水养鱼第一村”。徐源村海拔400 m,沂源河在该村上游汇水面积约2 km2,该村共有鱼池70口,鱼池平均面积约10 m2,全村泉水鱼存鱼量约10000 kg,养殖品种主要为草鱼和红鲤鱼。由于持续高温干旱,河水流量约0.01 m3/s,对该村上下游断面进行监测,监测数据详见表1。监测数据表明水源不仅能满足渔业用水标准GB11607-89,而且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类水水质标准[5],水温比黄山市中心城区的新安江段低5~8 ℃,水质优良水温低得到证实,下游断面总磷、电导率略有升高,其余指标变化不大。据现场观察,鱼池构造巧妙,四壁以石块垒砌,池底接近河床底部基岩并为砂砾覆盖,从上游河道垒石或砌坝抬高水位引水进入,鱼池内的水流循环流出并排入低处的下游,流水带来的高换水率保证池水的高溶解氧和优良的水质,是高密度流水养鱼的科学基础,同时合理搭配鱼种,草鱼和少量鲤鱼混养,鲤鱼可以草鱼粪便为食物,进一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污染,同时靠鱼儿游动摆尾和流水共同作用将粪便排出鱼池。由于地处源头区域河流落差大,河道多处具有跌水曝气、激流充氧的功能,河床中菖蒲大量生长,部分河水在石头缝隙中形成潜流起到类似潜流湿地对水质净化的作用[1],验证了徐源村上下游有机污染物和氨氮变化不大的原因。在现场也发现部分河段由于砌筑的水泥拦水坝的引水作用,地表径流完全进入两岸的鱼池,絮状的鱼粪(主要为鱼类不易消化吸收的草纤维)在河道中的沉积现象比较严重,该村下游养殖户鱼病发病率相对较高,据当地有经验的老农介绍,如果持续高温干旱,河水的地表径流量进一步减少,将会严重危及该村的山泉流水养鱼产业,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该村历史上曾规定一户只许建鱼池一口,鱼池规模约为10 m2。并且采用传统垒石砌坝,河水可以从石头之间的缝隙流过,不会完全阻断河流。

表1 徐源村山泉流水养鱼监测数据一览

2.3.2 规模化山泉流水养鱼基地

龙田河发源于休宁县龙田乡青芝埭尖,为钱塘江北源,茶籽岭天然渔场海拔500 m,龙田河在该处上游汇水面积约22 km2,上游区域有行政村1个,常住人口约100人,规模化山泉流水养鱼基地一处。茶籽岭天然渔场建于2015年,由当地居民在龙田乡龙田河畔,组织流转土地建成的规模化山泉流水养鱼基地,是集养殖、休闲垂钓、天然浴场、农家乐为一体的休闲养生基地。其在龙田河上游筑坝引水,共有小规格标准化鱼池10口,大型鱼池2口,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鱼池面积合计550 m2,可以养殖10000 kg左右泉水鱼。由于受鱼病影响,现养殖量约为4000 kg。根据8月13日监测结果,龙田河径流量约0.1 m3/s,引入养殖基地水量约0.07 m3/s,监测数据见表2,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类水水质标准,出水总磷略有升高,其余指标变化不大。据现场观察,大型养鱼基地引水量较大,形成对部分河段的减水,排水口附近有鱼粪沉积。

表2 山泉流水养鱼基地监测数据一览

3 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系统的开发和保护的条件分析

在实地调查、资料查阅、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对发展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系统的条件进行系统分析,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系统的开发和保护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也面临诸多机会和挑战。

3.1 开发和保护的优势

黄山市地处中亚热带北部,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降雨充沛,地形地貌多样,山地面积占51%,森林覆盖率达82.7%。新安江、青弋江、阊江及众多的大小支流均发源于大山深处。山区村民均沿河谷阶地建设村庄,可以沿河建设鱼池,众多的河流源头水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泉水鱼的生长提供了水源和水质的保障。

从历史文献看,黄山市山泉流水养鱼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6]。特别是休宁山区居民在家前屋后或庭院、天井中,挖坑筑池,引入山泉或溪涧水,清水长流,放养家鱼。近年来随着黄山市市委市政府对山泉流水养鱼事业的大力推广,黄山市其他区县的山泉流水养鱼也逐步得到发展。在养殖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房前屋后小鱼池养殖之外,也出现一批规模较大的养殖基地,到2021年底,全市累计泉水鱼池(塘)10254口,累计面积22万余m2,规模化基地近百个,泉水鱼产量2700 t,综合产值突破7亿元。

泉水鱼生长环境优越,水质好水温低,并采用绿色无污染饲料,泉水鱼矿质含量比普通鱼丰富,尤其是钙含量非常高,并且泉水鱼的多不饱和脂肪酸(UFA)、鲜味氨基酸、鱼皮胶原蛋白含量高,因此泉水鱼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且具有调节血脂、清理血管、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多重功效,受到了省内外客户的追捧,虽然价格是普通草鱼的10倍左右仍供不应求,被誉为草鱼变“金鱼”,是习总书记“两山转化”的一个生动样板。

3.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养殖区相对海拔较高,山泉流水水温低,山区居民大多利用房前屋后的小池塘进行养殖,从总体上来说,泉水鱼生产周期长,产量低,规模偏小。养殖区域大多位于江河源头地区,山区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对于泉水鱼的对外运输销售和市场营销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目前山区居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家中从事养殖的大多为老年人,泉水鱼产业链条局限于生产—销售两个环节,未能有效利用与泉水鱼生长紧密相关的山、水、林、茶、竹等丰富的生态系统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徽文化历史进行产业延伸,养鱼产业链条短小,不能全面提升其附加价值[2]。

在历史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的同时,又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山泉流水养鱼缺乏系统规划,设施建设不科学,缺乏配套的曝气设备和污染治理措施,普遍认为河边挖个鱼池就能养,未充分考虑水资源量和环境承载力,部分地区鱼池过于集中,规模过大,在夏秋季持续高温干旱季节出现缺氧现象,造成泉水鱼大量死亡,排放的污染物超过河流的自净能力,造成河流水质污染。由于泉水鱼生长缓慢,价格高,还出现了大量的造假行为,部分地区“洗澡鱼”的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黄山市泉水鱼的美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鱼苗引进时防疫工作未得到重视,小瓜虫等疫病流行,并对新安江的野生鱼类造成感染,有可能造成流域内寄生虫大面积爆发,对山泉流水养鱼造成毁灭性打击[7]。

4 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系统的开发和保护措施

在对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系统的开发和保护的有利条件和不足之处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黄山市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发展实施方案》[8],提出以下开发保护措施。

4.1 保护生态,防治污染

森林和河流是山泉流水生态系统的最主要外界因子,必须进行全面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不仅要逐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坚持绿色生态养殖,鱼池周边栽植南瓜、猕猴桃等藤本植物,改善养殖环境,饲料以青草、菜叶、瓜果及藤蔓为主,对鱼池集中区域,以湿地生物降解、自然修复为主,水域工程技术为辅助,确保水质优良。

4.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加强对休宁县板桥、汪村、岭南、鹤城等山泉流水养鱼核心区和传统养殖区的保护,完成古迹、遗址抢救性保护工作。对废弃鱼池,恢复自然原貌,新建鱼池以小型仿生态鱼池为主,做到山水相融人文和谐。对其他适宜区域,要结合水资源量和河流特点,合理建设山泉流水养鱼特色产业基地,结合全域旅游,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4.3 加强质量全程控制,确保产品质量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山泉流水养鱼产品的生产环节监管和控制,建立山泉流水渔产品产地追溯制度和开展全程质量控制,确保采用绿色饲料和足够的养殖年限,积极争创品牌和进行有机认证,打响黄山泉水鱼品牌。

4.4 科技支撑,助力发展

依靠本土技术人才,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加大对种质资源种苗生产、养殖技术攻关及推广、鱼病防控、流水养鱼承载力、设施渔业技术应用、全程质量控制和追溯、电子商务营销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和领域的支持,加强对渔民的技术指导,为山泉流水养鱼的古老传承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施产业振兴,提高山区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4.5 加大投入,严格监管

加大对山泉流水养鱼的投入,筹措资金,支持山区农民发展山泉流水养鱼和基地建设,新建或改扩建鱼苗、鱼种基地,扩大优质鱼苗生产,配备应急供氧设施应对极端气候影响,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鼓励农民以鱼池等生产要素入股,参与公司管理、生产和分红,积极对外开展宣传,提高泉水鱼知名度。同时加强监管,严厉打击毒鱼行为和以次充好的“洗澡鱼”现象,严格禁止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饲料和禁用鱼药。

5 结论与讨论

以“森林—溪塘—池鱼—村落—田园”为基本结构的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系统历史悠久,具有较好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首先要做好区域内以森林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在满足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加大投入和严格监管,依靠科技支撑,助力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实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黄山市鱼池山泉
三十年目睹之竿坑兴替
党徽戴在胸前
小张鱼池钓事(四)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鳄鱼池
我家的鱼池
山泉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