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德育渗透策略探究
2022-07-02张文宇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张文宇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关乎为党为国育人育才。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早在几年前,国家就已经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并提出将思政与各类课程相融合,保持同步发展,形成协同效应。深入挖掘体育运动中的思政元素,探索德育渗透相关策略手段,不断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一、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体育与德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育人,德育工作主要在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导,树立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高职院校学生处于思想与身体高速发展的时期,学生思想还不成熟,自身道德水平有待提升,需要不断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德育是教育者准确把握相关学科特点,把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通过情境创设、德育元素挖掘、多种教学手段将思想品德教育润物无声的渗透到学生思想之中,使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的一种教育。体育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并通过身体运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体育是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增进健康传授技能的同时,也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其作用效果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观念、集体主义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我心理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但是目前的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对运动参与更加关注和重视,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相对比较轻视。高职院校及其体育教师需要对公共体育教学给予密切的关注,采取合理的措施开展课程思政,使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积极吸引学生的参与,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改革效果。由此可知,体育与德育两者息息相关,都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德育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主要手段和关键,而体育教学中丰富的德育元素对德育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有效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总之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二、什么是德育渗透
学校的素质教育培养的应当是知行合一的人才,德育灌输的教育方式因其离身性的弊端,只能满足道德理论的传授而无法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需要进行“德育渗透”即教育者的意图通过载体对被教育者的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德育渗透是德育中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德育目标,从而有意识的采取内隐、间接等方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隐性教育手段,通过选择与内容相适合的教学情境,深入挖掘德育元素,以教学情境为载体,将德育元素寓于教学情境之中,根据德育与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将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有机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使学生受到润物无声和全面系统的德育过程。
三、德育渗透的特点
(一)隐蔽性
渗透教育属于隐性教育,相较于传统传授式教育的显性特征,渗透教育则是以一种春风化雨、如盐入水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是隐性教育的代表之一。教育者将所要教授的理念与传授灌输的思想合理的融入课堂教学、课下探究与各类实践活动之中,以润物于无声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的接收与升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呈现出隐性教育的隐蔽性特征。
(二)间接性
通常来说,德育渗透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具备隐蔽性的特点,它在教育过程中本身不直接对受教育者释放具体要求,并且不将其教育目的直接体现,而是充分发挥其隐蔽性的特点,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来渗透教育思想倾向,以间接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深远影响。所以,相较于传统教授式教育的直接性,德育渗透是一种必须通过多种载体与媒介进行的隐性教育,具备较强的间接性特点,渗透教育中的载体与媒介可以是教学环境、教师、多媒体或管理方式等。
(三)渐进性
德育渗透的渐进性与其另一特点隐蔽性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这一德育渗透的本质特征。渗透是指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教育与影响而产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就是一种在耳濡目染之中不断提升道德品质的过程。因此,渐进性也是德育渗透的一大特点。
四、高职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中德育情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不断提升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高职体育课程在达到其基本目的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职业技能学习中的学习能力,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为学生职业技能学习打下基础,服务于专业学习。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中明确指出应将体育品德与运动水平、健康行为同时纳入体育学科的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之中。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仅是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出的教学目标,也是响应国家高职课程改革的新要求。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应当与体育学科特点相结合,关注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体育教学中应当将具象的教学内容加以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环境、情境的设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体育课程具有具身性的特点,通过不断创设德育情境,学生置于体育课程学习的道德情境体验之中,逐步培养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最佳场域。
(一)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德育情境的创造者
体育教师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德育情境的规划者,是整个课程的总设计师,同时也是体育课程内在德育情境的创造者与领导者。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体育课程德育活动的主导者,通过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为课程教学做好正确的价值导向。体育教师在德育活动中的领导者地位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产生敬畏与崇敬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德育情境中进行有指导的德育活动时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学习教师的行为与品格。
(二)学生主动参与是创设体育课程德育情境的重点要素
在高职体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育人的过程中,如何使学习主体—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如何使学生能够配合体育教师的德育活动、如何在教师领导开展德育活动时提供强大支持,是创设良好德育情境的重点。在创设德育情境时首先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融入情境之中,成为德育情境中的一个主动参与角色,在主动角色参与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承担角色中的责任,体会德育情境中的德育活动所带来的精神价值,是增强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关键要素,这才是有价值、有活力和真实效果的良好德育情境。努力倡导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逐步实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在德育情境中主动参与德育活动,在德育活动中主动进行自身思想、品德和价值取向的自我反思,随着体育课程的深入,逐渐完善自我价值取向和道德分析判断,从而实现学生自身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生成与发展。
(三)学习强度是创设体育课程德育情境的必要保证
高职体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日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习得动作技能和发展相关身体素质,在学习强度的控制上要适当高于学生现阶段的动作技能掌握水平与身体素质标准,超越当前的体育课程学习接受能力,使学生在现有基础之上有继续进步的可行性,但学习强度又应当控制不要超出实际,衡量标准是学生通过努力奋进也无法达到要求或完成既定目标。学生动作技能掌握水平和各项身体素质的提高是通过一定学习强度下的学习活动中锻炼出来的,过低的学习强度无法达到预想的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在轻易完成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想要通过体育课程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塑造学生的体育精神也将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在体育课程德育情境创设时,也应有一定学习强度,在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动作技能水平和多种身体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使学生在有一定学习强度的德育情境中经历身体和思想上的困难与磨砺,在德育活动中获得身心上的足够刺激,通过德育情境中学习强度的合理设置,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觉获得良好德育体验,取得最佳育人成效。
五、高职体育课程德育渗透策略
高职体育课程德育渗透在创设良好德育情境后,要结合体育学科自身特点,从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提升,在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同时,挖掘体育课程德育渗透策略,不断取得育人新途径和新成效。
(一)提升体育教师德育能力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机械组合和生搬硬套,而是要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在体育课程中通过体育教师这一主导创设德育情境,实施德育活动,从而实现如盐入水、春风化雨一般将德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之中,才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精神品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动作技能教学的主导者,更是课程思政育人的主导者,因此,体育教师是否具备较强的德育能力尤其重要,决定着体育课堂育人成效。教师要明确思政育人的重要性,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及时关注时政动态,深入挖掘体育运动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能够与学生进行广泛交流讨论,时刻关切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结合教学内容挖掘优秀思政元素
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建构必须准确把握三个基本问题,即高职体育课程应该具有什么价值、高职体育课程应该代表谁的价值和高职体育课程的价值能否实现从教学实际出发。应当着眼于体育教学特点,从体育教学内容出发,深入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将优秀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精神品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体育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内容中所涉及的体育名人事例,挖掘体育精神价值,将名人事例与体育精神元素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崇拜感进行思政育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认同感。充分利用动作技能练习中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练习瓶颈,以及动作学习时所产生的各种情绪,加工成相应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也可通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小组练习等练习方式中挖掘相应思政元素,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与团结协作意识。
(三)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随着思政教育不断融入体育教学,想要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教育,一些传统教学方法不再适应现今的教学环境,应当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来保证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真正落地。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体育健身项目,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在更新教学方法时,应当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使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和思政教学之中,提升思政育人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运用思政元素组合和德育渗透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加强课程效能。同时在教学方法的更新中避免过度追求教学方式方法的新颖性,及时关注到参与主体的主观意愿与需求,不断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优化。
六、结语
在国家深入推行课程思政的当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发展的必然,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不断探索德育渗透策略,创设更加切合体育教学与思政育人的德育情境,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实施体育教学德育活动,不断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