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角下体育康养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2-07-02范书勋攀枝花学院体育部
范书勋 攀枝花学院体育部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目的在于提升国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体育康养是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提出的基于传统康养产业的“体育+康养”新型疾病防控模式,被誉为是“永不缩水”的朝阳产业,其对健康中国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助力作用。现下,我国面临各种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且随着亚健康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能够为群众提供专业的、更具有针对性的诊疗服务,使群众能够提升健康生活质量的体育康养人才逐渐受到重视。不过,由于体育康养专业是新兴的学科,并且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要求也对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能力还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在客观上就需要高校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体育康养人才培养的理论,加强体育康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此来不断推动健康中国的顺利实施。
一、体育康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一,体育康养是“体育+康养”的学科融合模式,是由运动和医学结合发展起来的,体育康养是将运动作为康复的手段,并且将运动的实施建立在医学的评价上,所以该专业培养的是“体医”人才,是既懂“体”又懂“医”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康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不一致,具体表现为体育院校该专业培养目标侧重运动属性,而医学院校则侧重医学属性。并且,多数开设由体育康养专业的院校都将病后的康复作为重点,而忽视了病前的防控。第二,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科学、不完善。一是专业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未作出要求,仅仅是设定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目标;二是专业培养方案并未与时俱进,未体现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第三,多数高校康养专业课程设置并不科学合理,虽然大都是依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进行课程设置,但是所开设的课程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存在应开设而实际上并未开设的情况。同时,部分高校康养专业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必修课存在目标要求不明确、组织实施不科学等问题。第四,多数高校实验课程管理不规范,实验教学质量相对较差,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也存在不足的情况,校企合作交流不足,权责利划分不明确,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康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第五,由于体育康养专业起步较晚,多数该专业的教师是由运动科学和康复治疗学转来的,并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较低,尤其是体育院校的教师队伍更是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由此看来,目前我国的体育康养专业高层次人才是较为匮乏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体育康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二、健康中国视角下体育康养人才需求分析
(一)体育康养人才培养渠道及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体育康养专业人才主要以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的学生为主,少量是各省市健身俱乐部已通过国家认证考试的体育康养从业人员。在人才培养渠道方面,尚欠缺多元化的构成,需要在政策的引导下进行体育康养人才培养渠道的拓展。相对于社会大众对体育康养人才的需求而言,现下的体育康养人才数量还存在较大的缺口。在体育康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我国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体育康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体育运动专业知识,又具有康复医学知识并且具备较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康复机构、疗养院、不同等级的综合医院从事慢性病的运动康复治疗,以及在社区医疗保健中发挥作用。在全民健身计划推进过程中,对参加体育运动的非专业人群进行运动健身、风险防护等方面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对体育康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该专业人才必将在健康管理、运动康复等服务上创造出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健康中国对体育康养人才需求的促进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表明国家对民众健康生活的重视。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也对健康生活有了强烈的向往。在这样的背景下,健康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里面较为突出的就是体育康养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的影响,多数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这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很不利,也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加大对体育健康方面的宣传,提升民众对体育康养的认知,就可以很好地实现病前运动干预,提高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和社会关注度的增加,为体育康养产业营造出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体育康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康养人才需要对民众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运动健身指导,能够推广运动处方,真正发挥出体育运动在疾病预防和康复治疗等方面的作用。社会对体育康养人才需求的逐渐增大,导致体育康养人才缺口增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出运动处方的体育康养人才更是不多。对于此,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政府可以建立起健康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尤其是在社区卫生部门引进体育康复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开设有体育康养专业的院校应当加大教育培养力度,并且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渠道多加宣传体育康养的价值和社会需求,这有助于加强大众对体育康养的认知,更多地吸引生源,营造出良好的体育康养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各省市在健康中国的要求下积极推动体育康养专业的发展,为专业提供更为广阔的政策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确保政策、科技和人才培养的融合发展。例如,2015 年北京市出台一系列以培养群众终身体育运动习惯为目标的政策,指出要大力发展体育康养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融入,完善社区居民体质健康监测,积极推广运动处方,为群众提供更为专业的运动指导,发挥体育运动在疾病防治和慢性病康复方面的积极作用等等。
(三)体育康养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民众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也增加了,在对相关运动知识较为匮乏且损伤发生后未寻求专业人士进行合理治疗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出现病情的延宕,对健康生活方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慢性病人数达3 亿人之多,且老龄化人口也已达到2 亿人之多,引导慢性病患者进行体育康养以摆脱疾病困扰,帮助更多老年人享受健康的晚年生活,这些都需要更多的体育康养专业人才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进行运动处方的指导干预。首先,健身俱乐部对体育康养人才的市场需求。现下,无论是青少年儿童还是中老年,都面临着亚健康的问题,而进行身体健康调节和疾病预防最好的手段就是科学健身和乐观心态的保持。科学健身理念和健身方式的宣传,都是需要专业的体育康养人才来完成的。其次,医疗机构对体育康养人才的市场需求。现下,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伤害等都较为常见,并且多伴有一定的运动障碍,仅仅依靠自身的恢复是不可行的,很容易错失最佳康复时间,所以需要到康复机构进行专门的康复运动。由此看来,体育康养人才的医疗机构就业缺口极大,并且在社区医疗机构中也对此类专业人才有极大的需求。最后,养老机构对体育康养人才的市场需求。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我国养老体制将受到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医疗方面。所以,开设有体育康养专业的高校应当加大老年常见病运动康养内容的比例,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体育康养专业学生到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进行实习,为社区老龄化人群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同时,适当延长学生在康复医院或综合医院的临床医学实习,以便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体育康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高要求。
三、健康中国视角下体育康养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首先,随着社会对体育康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开设有体育康养专业的院校需要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出专业能力突出的人才从事群众体育康养指导工作。在实践中,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生源的考核力度,注重选拔有运动训练背景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有体育运动经验,更容易掌握运动损伤机制;二是体育康养专业学生入学伊始,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专业发展方向分析指导,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制定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便为社会培养更多体育康养领域的不同方向的专业人才。其次,由于体育康养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并且该专业并不以疾病的临床治疗为主,而是以疾病的预防和慢性病的运动恢复为主,所以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运动恢复计划,这就需要体育康养专业在科目设置上要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基础,自由选择能充分发挥出自身专业特长的课程。这也需要有关院校对体育康养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细化处理,根据社会的需求和院校的特色,在突出院校自身培养优势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体育康养人才培养的明确分工,更加突出专业的特点和准确性。
(二)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开设有体育康养专业的院校要对教育教学体系进行完善,这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的质量效果,也可以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在体育康养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且在教学方案中要加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提升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认知和动作技能的掌握,这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帮助群众制定运动处方很有效用。二是引导学生日常多多剖析运动结构,将运动理论、运动项目、运动损伤和康复知识等融会贯通,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三是要根据院校自身的教学特点进行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注重处理好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和课堂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要突出传统体育运动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比如,在教材设计上高校要突出本专业的特点,要与时俱进,也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要能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在课堂教学实施方面,高校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尤其是相关实验器材的配备等,要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利用先进的实验器材提高自身的实验能力。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体育康养专业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并且利用实践教学不断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体育院校可以与医学院校进行合作教学,促进院校间该专业学生的交流互动,以此弥补彼此在体育或是康养教学方面的不足。其次,高校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进行实践,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病例中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营造出自由的学习氛围,利用分层次教学、小组合作教学、MOOC 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体育康养专业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所以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很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体育康养人才专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并且也对该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基于此,开设体育康养专业的院校应当在专业培养目标中加大对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并且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实践交流的机会,增进“学校—社区”“学校—康养机构”“学校—健身机构”间的合作,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除此之外,高校还要积极关注体育康养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根据实际的需求情况,对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和完善,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体育康养专业就业前景较好,并且未来预期的需求也是增加的趋势。但是,由于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对该专业并不了解,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所以该专业的生源还远远不够。为了更为有效地促进体育康养专业的发展,在实践中,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体育康养价值和就业前景的宣传,以便吸引更多的生源加入,为体育康养专业提供更多的储备人才。二是在校内设立就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查摆问题,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三是完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帮助该专业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就业观。
四、结语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康养专业迎来了发展的契机,这也对体育康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体育康养人才,为大众进行专业的健身锻炼和运动康复指导,这是开设有体育康复专业课程的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此看来,体育康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在实践中,可以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五个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