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策略研究
2022-07-02张星建
张星建
摘 要:在素质教育时代,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要想适应教育的变革,就需要及时进行教育创新,进行德育引导与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特点,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下面以语文教学为例,提出相应的德育渗透措施,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在初中时期,语文是基础学科之一,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主要学科之一。在语文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可以实现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立德树人理念;有效策略;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认知、价值观念、人生定位、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对学生认知能力提升与自我发展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旨在以学生的健全人格、完备意识培养为统领,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师要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功能为载体,践行立德树人理念,使学生在逐步丰富自身人文涵养、认知体验的基础上,将语文学科学习中的所得所获、所思所感逐步迁移至自身道德领域,以逐步达到“文道合一”“以文载道”的育人目的,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积淀,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以教学备课为引导,深入挖掘德育价值
备课是教学实施的关键一步,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明确德育目标,制定科学方法,将对德育渗透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产生重要影响。以《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本文以作者的第一视角为叙述主线,以事件的形式體现母亲的性格特点以及对自身的人生影响。为深入挖掘德育价值,体会作者对母亲的赞扬和思念之情,培养其勤俭节约、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德,教师在其备课时,可以将“了解文中写了哪些关于母亲的事”“感受这些事件中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精神价值”“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自己的父亲、母亲以及长辈如何影响自己、助力健康成长”等作为学习目标,并以“关于母亲的事件”为德育切入点展开恰当渗透,这能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产生积极的推动效果。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要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涉及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并产生联想,避免学生固化思维,同时要创新教学形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在重阳节带领学生参观敬老院,并为学生讲解重阳节的来历,让学生感受和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学生在明白了如何学习后,依靠教师的引导,一同完成文本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播放古典音乐,渲染气氛,在音乐氛围渲染下,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文化底蕴。比如,学习《论语十二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反思为什么《论语》能流传到今日。随后,教师告诉学生因为其中有许多知识、道理,能启发后人养成更优秀的素质。之后,带领学生感受《论语》内容和现实社会的关系,说一说哪些现象可以用《论语》中的句子解释。
二、借助开放式问题设计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培育学生的爱国意识
很多初中生正处于是非观、人生观的培育与形成期,其对于诸如爱国情感、奉献意识的理解与认识还不够充分。而必要的教学问题引领,则更利于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因此,教师在落实初中语文教学指导时,应以深度践行“立德树人”理念为统领,切实加强对辅助性教学内容的利用,落实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课文阅读、互动交流、感知体验中领悟爱国之内涵,并将自身认知所获适度迁移至语文学习领域,促进自身爱国情感的激活、爱国意识的提升、爱国意识的塑造。将看似抽象、空泛的爱国教育,以更为直观、具体的方式呈现于学生视域,使爱国教育的开展变得触手可及、直观具体,为学生爱国情感的激活注入新鲜血液。例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与“爱国”有关的话题为导向,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知作者寄托于课文中的思想与情感,感受爱国之于自身认知提升的价值与意义,切实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深度培育学生爱国意识。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学生进行选题与立意的时候,要根据当前的主流价值观,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写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立足点,对学生实施生活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从而逐渐培养思想品质。而且,教师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也要关注学生所表达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对于学生表现出的一些思想问题,要及时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只有保证学生的心灵健康,保证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才能实现德育目的。要想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还需要关注写作情感的表达。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了要传授一些写作技巧,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写作个性化,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学生的感悟与体验表达等。让学生的作文更具人情味,更人性化,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教师不仅要考查文字表达技巧,还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及时引导学生的思想,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之后,很多学生都会对文章中所描绘的父爱而感叹,并联想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对父母之爱进行讨论,然后再选取代表进行发言,让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与父母相处的常态,之后再以“我与父亲”或“我与母亲”为题进行写作,由于在之前的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已经有了大致的写作思路,因此,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会更加得心应手。通过对这种题材进行写作,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恩之心,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增强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
结束语
总之,立德树人理念的践行,重在切实强化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育,引领学生在不断丰富自身人文涵养的基础上,将语文所学内化为高尚品格与完善认识,成为符合社会需要、具有健全人格的未来社会建设者与接班人。而且受到立德树人理念的引领与驱使,初中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势必会得到切实发挥,更利于其认知需要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唐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学科德育实践——以〈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一课教学为例》,《现代教学》2017年第6期。
[2]叶燕珍《新课改视野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探索》,《课外语文(教研版)》2017年第3期。
[3]鲁成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初中语文德育渗透分析》,《文渊(高中版)》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