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段学生在校社交能力的培养
2022-07-02郑小妍
郑小妍
摘 要:小学低年段,是社交能力形成的最初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在校园内主要的交往对象以同学为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具备建立良好的社交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环境。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断培养其养成友好、诚实、宽容、乐观、善良的人格品质,使他们能够成为社会、家庭和学校所悦纳的人。本研究通过分析学生在校社交中的特点,研究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关键词:社交能力 交往特点 学校教育 人际关系
一、低年段学生在校人际关系存在的特点
低年段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进入一个稳定的班集体中,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而他们的交往对象都以同班同学为主。由于交往技巧的不成熟,而且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因此人际关系很不稳定。他们今天会跟这个朋友玩,明天又跟那个朋友玩,把昨天玩得很好的小伙伴丢在一边。今天送给小伙伴一支笔,明天又会因为闹了矛盾而想要回这支笔。他们也很容易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开始吵架,打斗。曾经有一项研究显示,有60%的中国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3个多月内至少更换一部分玩耍的同学,而小学高年级则可能仅占38%。(数据参考河北廊坊师范学院谷玉冰《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
低年段学生在校的交往对象的选择,受教师评价的影响。在学校行为习惯中表现良好的,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和赞赏的孩子容易成为同学中的榜样,这些同学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他学生在选择同伴交往时,会首先选择这些同学。而那些在校行为习惯差,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作业随意应付等坏习惯,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大多数同学都不会首选他们作为交往对象。
低年段学生的社交能力,还容易受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影响。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权威型的父母可以比较好地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样就使得权威型父母所教育的儿童较其他同龄人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和技术更丰富。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放任不管,孩子的是非观念淡薄,自我为中心,没有正确的行为规范准责,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
低年段的学生在与其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交往的技巧不成熟,常常表现在,想要与喜欢的朋友相处,却又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朋友也喜欢自己,融入集体生活;想要向一个人表达自己的看法,却又不知道怎么交流,甚至陷入争执;朋友之间有矛盾时,不知道怎么去协调;遭到别人误会时,却又不知道怎么去澄清等等。
二、低年段学生在校社交能力的培养
进入小学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生的人际关系受学校环境、班级氛围的影响逐渐增强。学生的人际关系如何,班级教师能直接观察到,也更加容易去干预,如果老师能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能重视学生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主动性去帮助儿童进行改进,这有助于社交技能的培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教师可以针对班级学生人际关系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微课,教育学生应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的老师就根据本班情况,设置了微课程,如:《学会跟别人道歉》、《学会鼓励赞美他人》、《如何解释消除误会》。每一节微课堂要做到课程目标清晰,落实一课一得,課后,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具体的问题,把课堂里所学的加以练习和运用。比如,当学生遇到人际交往的问题时,一时没办法解决,请求老师的帮助时,这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我们在课堂上学了要如何解决呢?让学生试着用上这种方法去解决。或是让全班同学一起探讨,当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才能不产生冲突。产生了冲突后,我们又可以如何平息这类冲突。
(二)建立学习小组,优化交往条件。
在平常的课堂中,教师成立一个4人学习小组,尽量促使组员在其性格特点、爱好和学业特长等各个方面之间保持合理的差距,凸显其异质化,为能力、个性互补奠定了基础。为了做到小组协调合作落到实处,让小组成员之间的交往沟通通畅、有效,对于小组的管理尤其重要。教师们也可以自己设置一个足够多的岗位,争取”人人有职,人人有责”,小组长也可以做到轮流做,从而达到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会交际,增进朋友的交往,融洽关系。
(三)整合学科资源,渗透人际交往的原则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人际交往所需要的素材,如语文课上的内容《掌声》,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拉拉手,交朋友》、《我认识您了》、《我们在一起》,三年级《我和我的同伴》等等内容中,教会孩子们如何交朋友,如何以诚待人,如何分享合作,如何与不同特点的同伴相处,这些内容进行了整理,成为人际交往的素材,在课堂上我们有意识地渗透人际交往的原则。
(四)开展了“心语心愿”主题活动。
我们在班级设置一个“心愿箱”,每一个位学生都可以把遇到的烦恼、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放到“心愿箱”里。老师化身为“知心姐姐”,定期收集孩子们的“心语”并逐一为学生们解答问题,完成各自的小心愿。通过这种比较间接的方式,能够更好的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有助于根据不同孩子的特性,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同时,书信的方式交流避免了直接面对面,能够让孩子们更加放松,通过书写的方式来说明问题的过程,也是帮助孩子理清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的过程,也有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
(五)教给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的规则、树立榜样,激励先进
作为一名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的优秀学生,我们要进行表扬,并在课堂上推广他们这种积极向上的做法。教师也应该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的课堂班风,不损人利己、不歧视落后学生的习惯和做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与其他同伴的互动和交流中,或在观察别人动作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这种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平时在课堂上处理与学生之间冲突的时候,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比如友善互助,公平合作,宽以待人,尊重同学等。通过这种行为示范方式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正确的人际交往准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做出榜样。
(六)绘本DIY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自信、主动性,因此我们引导实验班级的学生,把在校内校外遇到的交往小妙计记录下来,甚至可以想象比较恰当的交往技巧也记录下来。并DIY了绘本,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想说的话,汇编成册,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也极大的提高了孩子们对人际交往主动性。
(七)家校紧密合作,促进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
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大多注重考试分数的多少,孩子会不会惹是生非,对孩子人际关系的关注较少,据有关研究调查中,关注学生的同伴交往的家长仅有8人,占总人数的22.9%(数据引用自刘金飞《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现状调查与研究》),这对提高学生人际关系能力,改善交往现状是不利的。而且,很多家长更多的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对引导学生的交往方法是不够科学的。因此,培养学生与同伴间的关系,学校与家长应该通过顺畅的沟通,达成共识,方法统一,互相促进,家校合心合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人际关系。
低年段学生的社交能力,在校通过老师主动地引导、干预,让低年段学生充分了解与其他同伴之间人际交往的原则,提高了其社交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年的良好的社会交往奠定了基础。家庭教育中父母也要注重对孩子人际关系的引导,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美)舒尔、迪吉若尼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河北廊坊师范学院) 谷玉冰 《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黄仁发的《人际关系心理学》
(西南大学)刘金飞《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C小学二(三)班为例》
(四川师范大学) 陈虹《小学低段儿童交往状况与培养策略的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X小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