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内外一致性探讨

2022-07-02崔效锋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程评价课程实施一致性

崔效锋

[摘要] 本文以确保课程规划方案一致性为切入点,以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制订课程规划方案的经验为案例,从方案框架结构、政策依据、学校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多个维度,探讨影响学校课程规划方案质量的内外一致性问题,为学校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参考性案例。

[关键词] 一致性;课程规划;教育哲学;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课程是教育实施的载体,课程规划则是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的文本结果,主要包括课程依据、教育哲学、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保障这六大要素。本文以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课程规划方案的制订为例,探讨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内外一致性的实现路径,为深化学校课程改革提供实证案例。

一、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的质量现状

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对国家课程计划严格地执行,但据笔者观察,在实践过程中,随意更改、增减计划内课程的现象并不少见。除了归咎于学校的课程执行力不强,也与大部分课程规划方案的质量不高有关。周文叶、崔允漷认为,合目的、合一致、合好用是制订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的三个基本原则。

其中,合一致指课程规划诸要素之间、诸要素与国家及地方教育政策要求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是评价课程规划方案质量的重要指标。

合一致是当前学校课程规划方案最薄弱的方面,具体表现在学校为学生规划的课程在学年、学期、周课时数,以及各门科目的周课时数上与课程设置方案中的规定不符。其次,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及其结构不能很好地指向学校的育人目标。再次,学校课程规划的构成要素之间一致性不强。这也是笔者在制订龙洞小学课程规划方案中遭遇的最大困扰。可见,课程规划方案的合一致是保障方案质量乃至影响课程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二、内外一致性的实现路径

笔者认为,课程规划的合一致可具体化为内外一致性,即将外在要求与内在追求融合为一,并具体到方案的各结构中,成为各指标内容的逻辑起点和重心。课程规划方案的内外一致性应聚焦两个层面:其一,课程规划要与国家、地方教育政策要求相一致,契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以素养为导向的国家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做到纵向一致。其二,课程规划要与学校文化及办学理念相一致,通过课程规划与实施,彰显学校特色文化,做到横向一致。

筆者将从课程规划的七个维度探讨方案内外一致性的实现路径。

(一)框架结构的内外一致性

课程规划方案的框架实则是课程规划方案的指标体系。研究者从规划方案构成要素的角度确定四个一级指标:学校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与安排、课程实施与管理。多数专家认为,学校课程方案一级指标主要包括课程依据、教育哲学、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保障这六个方面,并细分为国家与地方课程政策要求、学校发展目标、课程结构图等16个二级指标(如图1)。

方案框架结构的一致性体现在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相关内容既符合上位要求,又体现学校特色。上位要求派生出学校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哲学是指对国家与地方政策的个性化解读和校本化实施,并深度影响学校课程规划方案,三者在层级上既是祖父、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又是政策、理念和实践的关系。在内容上,又体现由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特点。

龙洞小学为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立了“关注当下,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以“日新文化”为核心理念,以“培养知日新、德日新、行日新的新时代日新学子”为培养目标,统领整个课程方案的指标设计,每个层级的指标都能在教育哲学中找到内在的依据。因此,方案框架的指标结构在横向与纵向上的一致性,最终体现在与学校教育哲学的一致性之中。

(二)政策依据的内外一致性

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作为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的第一部分,目的在于确保课程规划与政策依据保持一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中国基础教育未来15年将以建成教育强国为目标,未来5年将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题。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以来,教育热点聚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提升育人质量、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启动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这些宏观政策及教育整体发展规划,是制订课程规划的上位依据,指导学校根据发展实际做出针对性选择。

再者,上位政策是形成学校教育哲学的最高指导,反之,学校教育哲学是确保上位依据与课程规划方案一致性的关键。因为学校教育哲学既是对国家育人目标的个性化表述,又必须根植生源结构、区域特点、发展历史与现状、资源配置状况等学校校情。

学校发展目标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内容之一,旨在探讨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即把学校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实则是保障学校发展目标的达成。因此,学校发展目标与课程结构、实施、评价与保障存在深度一致性,前者作为目的,后者作为手段。从国家与社会发展视角上看,学校发展目标应当符合立德树人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学校具象化。从区域与学校发展视角上看,学校发展目标应当脚踏实地,以学校特色育人文化为指引,综合学校传统优势、资源配置、师生愿景及社区期待等,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精准分析和科学预测。

以龙洞小学为例,其学校发展目标表述为:在日新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下,发展成为一所彰显内在秩序,洋溢外在生长活力的现代文明学校。这一表述体现学校文化、发展传统、区域特点、教育追求等多方面的内在一致性。首先,日新文化是总纲,在“日进日新,近善近美”的教育追求下,实现师生乃至学校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目标。其次,这种进步体现在从规则秩序到文化引领的提升与超越,体现在学校及学生的活力激发与生长样态之中。再者,现代文明学校是针对学校处于城乡接合部这一实际,努力推动从城区边缘学校向城市中心学校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是地缘上的未来发展愿景,更是为适应环境变迁而应有的教育主动作为。

(三)学生培养目标的内外一致性

学生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是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不同学校的教育环境存在差异,在培养目标上,既要考虑国家育人目标这一共性,又要突出个性,即培养出的学生有该所学校应有的样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符合时代特点和国情校情,就能在逻辑层面确保课程规划方案各指标的一致性。首先,学生培养目标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需求,建立相应课程体系,以期通过学生独立、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学习,达成相应发展目标。尽管这种主体地位是有限度的,但理应为现代学校所积极尝试。

其次,培养目标和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相协调,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目标,与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素养导向自觉融合,使之符合国情校情。比如,龙洞小学将德日新、知日新、行日新的新时代日新学子作为培养目标,就是对国家教育任务的校本化解读。

再者,培养目标应当与学校发展现状及资源配置相匹配。个性化与识别度是必要的,但切忌盲目跟风。事实证明,所谓新思潮、新流派,往往缺乏长久生命力。当然,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学校自身发展,培养目标亦要体现成长性和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校长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确立面向未来的培养目标,实现培养目标现代化。

最后,培养目标应坚持可视化。龙洞小学将培养目标进一步可视化为文武兼济、自强不息的毕业生形象,既体现学生主体价值,又不失直观形象,且始终与课程各指标的呈现保持一致。

(四)课程结构的内外一致性

课程结构是课程的各种类型、各个组成成分或要素,按照预设的一定准则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学校应当基于课程政策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规划方案的中间环节,学校发展目标与学生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得以实现,而课程实施必须以清晰的课程结构为基础。

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基礎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沿用至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业,必须完全纳入学校课程结构并开足、开齐、开好,再通过校本化实施保障课程质量。校本课程则是学校的自留地与试验田,直接回应学校教育哲学,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更应注重整体性与层次性。

龙洞小学的课程结构采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方案模板(如图2)。校本课程的整体性首先体现在课程理念与学校育人目标相一致。比如,龙洞小学的毕业生形象(培养目标)是文武兼济、自强不息,大阅读与大体育直接呼应文与武,大德育则呼应自强不息。具体到课程内容,三大校本课程的“大”有更丰富的校本化空间。校本课程结构的设计体现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水平,除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的课程与活动虽丰富多样,却零散随意,需要结合学校教育哲学和学生课程需求,对已有课程及活动去芜存菁、系统整合,进而实现体系化。

(五)课程实施的内外一致性

课程实施的一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既与相关政策要求相一致,又贴合校本化视角,与学校教育哲学保持一致;二是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学校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相一致。

首先,许多研究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概念内涵、价值、范式、评价、未来趋势等进行理性分析。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确保课程规划方案与国家政策要求合一致的必然路径,其实施基础是结合学校教育哲学对国家课程标准做出个性化与科学性的解构。龙洞小学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中,提出日新课堂概念,通过课堂教与学,实现每课进步一点点的目标,即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目标调适与内容细化。

其次,校本课程是为达成学校育人目标的、以校为本的行动方案,要使内部一致性从本然走向应然,关键在于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方式。以龙洞小学的大德育、大体育、大阅读课程为例,以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为主,贯穿生命与健康、规范与秩序、自我与他人、科学与观察、逻辑与思维、语言与文化六大主题单元,由不同学科教师协调分工,开发相应课程纲要、学习任务单、评价标准和学习指南等,并着力实现跨学科融合、课内外融合、校内外融合,体现“大”之内涵。

(六)课程评价的内外一致性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后续环节,除了评价课程实施成效,更应关注其导向与反推作用。只有将课程评价作为构成课程实施的情境与推进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才能确保课程评价指标在规划方案中的内部一致性。如果将学校课程实施视为教师、方案、学生三者互动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那课程评价则包括教学评价、方案评价和学习评价。教学评价聚焦课堂教学评价,指向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评价教师的学习目标设定、学习活动组织方式、评价任务设计、评价方式和课后作业设计等,体现教学评一致;方案评价主要评估课程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参与度、合作能力与目标达成度、学习状态与成效的评价,和教学评价相比,二者是一个内容两个方面的表达。

课程评价应关注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应建立校本学生评价体系或策略,成为学生发展导向的指挥棒。学生评价的核心依据是学校教育哲学,也必然指向对五育并举的个性化解读和实践。同时,学生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校园生活的时时处处,甚至延伸到家庭与社区生活当中。

其次,课程评价应融入学校学生评价体系之中。以龙洞小学的日新评价为例,围绕让孩子的成长点滴可见这一评价理念,构建指向育人目标的三维度九指标评价体系,同时开发日新成长银行为评价工具,通过显性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校本课程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原则。全校师生、所有课程共用一套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深度融合在学校评价框架之下,实现全面覆盖。

最后,课堂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主阵地。课堂评价关键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指向学习目标达成的课程效度;二是坚持所评即所教和所学的教学效度;三是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学习改善的后果效度。基于这三个评价检测点,课堂评价与课堂教学设计同步进行,课时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互相对应,保证了教学评的一致性。同时,课堂评价要做到及时、可操作、可视化。随着学习目标逐步形成从课时到单元到学期再到素养的目标网络体系,评价也相应发展成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基于大概念、大任务、大问题、大项目的评价体系。如龙洞小学在常态化教学中,开展基于目标导向的日新课堂教学评价,以评价统领课前学案设计,将评价嵌入课中合作研讨,用评价指导课后作业设计,促进课堂深度变革。

(七)课程保障的内外一致性

课程保障是确保课程按规划目标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有效的学校课程保障可使严肃的课程目标得到高效的落实。这就要求充分调动学校师资、行政、制度及社会环境等一切资源,且全面激发不同课程利益主体使用资源的积极性。

课程保障可细化为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源保障和师资保障。首先是组织保障。从课程保障角度,需要对学校原有组织架构进行有机调整,形成以校长为课程规划与实施第一责任人的新型组织架构。龙洞小学构建了包含课程领导、课程管理、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四个层级的课程组织,覆盖从课程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其中课程开发组与课程结构一一对应,分别设置国家课程、大德育课程、大体育课程和大阅读课程项目组,并进行针对性分工:科组长团队负责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年部部长负责大德育课程整合与研发,学科骨干则发挥专业优势,负责对大体育、大阅读课程群进行整合研发。组织架构与三级课程实施相呼应,实现课程规划方案两个内部指标的一致性。

制度保障是完善课程规划实施过程的所有制度,包括评价制度、教研制度等,通过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评价并保障课程实施质量。龙洞小学拟定了《龙洞小学课堂评价量表》《龙洞小学教科研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资源保障指学校的硬性资源与环境,包括财力与物力保障。校本课程是确保学校办学文化得以落地生根的重要路径,在设计之初应充分考虑学校外部环境的支撑,并在课程的实施中合理整合优化,比如,倾斜相应财力,确保课程实施需要的场地支撑、管理支撑、宣传支撑、智力支撑等。龙洞小学不断完善运动馆、阅览室、日新大舞台及功能场室建设,确保校内资源对各类课程的基础性支撑。

师资保障则指向课程实施的软性资源及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队伍。如龙洞小学通过定期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教科研培训,着力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力和执行力。

课程保障与课程规划方案中的前几个部分,从内容到形式也是合一致的。学校教育哲学的形成与学校资源现状相关,课程保障依据课程规划,将学校各种制度和资源整体优化,并最终促进课程规划的高质量实施。

三、小结

课程规划方案的一致性,由各指标间的内部一致性,构成一致性的横轴;由各指标与国家和地方政策要求的外部一致性,构成一致性的纵轴。在纵轴与横轴上,分为四个评价等级:完全一致、基本一致、基本不一致、完全不一致。将各指标放在横轴与纵轴组成的象限内,根据一致性程度,可对规划方案进行多次评估、修订与完善。

课程规划的内外维度,或者说横向与纵向维度可以合二为一,而这个“一”即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哲学与国家教育政策合一致。课程规划方案中的其他指标又与学校教育哲学合一致。这样,以学校教育哲学为轴心,可以清晰地理解和操作课程规划方案的合一致。

宏观来看,这个观点是合理的;但从中观或微观层面来看,仍存在操作上的困难。国家教育政策与要求整体上是一致的,但具体到各环节领域,则各有描述、各有所职。比如,在育人目标上,国家提出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学校教育哲學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它难以具体指导学校课程结构、实施、评价与保障。可见,课程方案中的具体指标必须寻找相应上位依据,并做出针对性选择,实现合一致。因此,从操作层面上看,我们还需考虑各个层面的政策依据,使课程规划真正实现内外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周文叶,崔允漷,刘丽丽,等.学校课程规划方案质量的实证研究:基于Z市初中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的文本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9):53-61.

[2]陈鑫.中小学学校课程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余慧娟.2020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J].人民教育,2021(02):7-25.

[4]陈建华.学校要有教育哲学追求[J].人民教育,2009(12):2-4.

[5]蔡忠平.试论确立学校愿景的三大原则[J].教学与管理,2007(28):14-15.

[6]程红兵.面向未来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2):20-26,76.

[7]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8]杨清.论学校课程结构设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06):109-114.

[9]崔允漷,郭洪瑞.试论我国学科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时期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09):3-14.

[10]王少非,崔允漷.试论评价对学校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0):30-36.

[11]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3(04):15-22.

[12]崔允漷,王少非.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监测初探[J].教育研究,2020,41(01):43-49.

[13]周彬.学校课程治理:内涵、路径与保障[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02):3-13.

猜你喜欢

课程评价课程实施一致性
离散异构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以“电解质溶液”教学为例
基于Paxos的分布式一致性算法的实现与优化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剪纸教学”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探讨